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台北故宮博物院院藏曆代佛經佛畫精品

台北故宮博物院院藏曆代佛經佛畫精品

來源:旃檀精舍

清代帝室篤信佛教,康熙、乾隆二朝先後有藏文甘珠爾及滿文大藏經的傳寫及刷印,雍正皇帝更有《御選語錄》及《御錄經海一滴》之選編。皇宮殿閣常有佛經的宣講和禮佛的祀拜,離宮內院更有許多佛畫及經書的陳列及收藏。

這些佛經,包括宋元刊刻及著名書家、釋者繕寫的大乘經典,《金剛經》文字言簡意賅,又能充份展現大乘佛教的般若思想,其流傳淵遠,雖在出版刻印甚屬簡易的宋、元兩朝,仍有許多書家願以親手書寫,以示敬誠;再者,佛像圖繪是諸佛菩薩三身形貌的示現,展卷時之目眩神迷,尤屬明代彩繪密教經典,最稱精絕;《華嚴經》闡述法界緣起、事事圓融無礙的思想,是華嚴宗立名及根據的經典,其雖源自印度,然後來成為中國佛教重要宗派之一;至於觀音經典,與兩晉十六國時觀音信仰的形成有密切關係,更說明了自西晉太康七年(286)竺法護翻譯《正法華經》、後秦弘始八年(406)鳩摩羅什翻譯《妙法蓮華經》之後,觀音「救苦救難」「化身無礙」的形象,便深植在世人信士的心目之中,也成為了今日觀音信仰中普遍概念。

佛畫部份,則有名人書經及護國天王、文殊、觀音、羅漢等畫像。展覽主題,除展現畫家以各種巧思書寫經文外;另有以阿彌陀佛為主,普賢、文殊及觀音菩薩,和天王佛像的組合;以及漢、藏不同形貌的羅漢造型,姿態各異,呈現出豐富有趣的畫面。

般若智慧的開啟:金剛經

《金剛經》,全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梵文為Vajracchedikā-praj?āpāramitā sūtra (Diamond Sutra )。在梵語中,金剛意指「銳利、摧毀一切 」; 般若,則指「 智慧」,此經乃是摧毀愚昧,得到智慧的典籍。由於《金剛經》屬於大乘佛教的般若經典,除了讀誦受持之外,書寫經文亦為功德修行之法,因此有些書法名家也參與寫經之列,展品中便有南宋張即之、葉鼎、元代趙孟頫、明代董其昌等四位名家寫本,風格各具特色,極為珍貴。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唐 中國國家圖書館)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姚秦 釋鳩摩羅什譯張即之寫本)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姚秦 釋鳩摩羅什譯 趙孟頫寫本)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姚秦 釋鳩摩羅什譯 明 董其昌寫本)

佛經描繪的華麗:密教

密教,又稱瑜伽密教,金剛乘、真言乘等,淵源於印度,教典統稱為怛特羅。教理上,以大乘中觀派和瑜伽行派的思想理論為基礎;內容上,則以咒術、儀軌,以及世俗化信仰為主;主張三密(語密、身密、意密)相應,可以即身成佛。此三部密教經典,《如來頂髻尊勝佛母現證儀》屬怛特羅續部「瑜伽部」,乃中期密教系統;《吉祥喜金剛集輪甘露泉》屬怛特羅續部「無上瑜伽部」,為晚期密教系統;至於《真禪內印頓證虛凝法界金剛智經》則為融合藏傳佛教與漢傳佛教,並結合儒、道二教的教理,闡述三教合一思想的典籍。

吉祥喜金剛集輪甘露泉(元 釋莎南屹蘿譯 明泥金寫本)

如來頂髻尊勝佛母現證儀(元 發思巴述 釋莎南屹蘿譯 明泥金寫本)


法界源起的傳說:華嚴經

《華嚴經》,全名為《大方廣佛華嚴經》,Avatamsaka sūtra (Hua-yen sutra),為大乘佛教的重要經典之一,亦為華嚴宗依據的主要理論典籍。此經傳說為佛陀成道後講的第一部經,描述毗盧遮那佛所住的「華嚴藏莊嚴世界」,乃十方無數的諸佛世界,即成「十方諸佛」思想。院藏《華嚴經》為實叉難陀的譯本,共八十卷,故又稱《八十華嚴》。梵文原本共四萬五千偈,乃武則天遣使從於闐求得,並於證聖元年(695)在洛陽大遍空寺開譯,至聖曆二年(699)於佛授寺完成漢譯。

大方廣佛華嚴經(唐 釋實叉難陀譯 明弘治十六年(1503)鈔本)


慈悲完善的化身:觀音

觀音,梵文為Avalokite?vara,音譯作阿縛盧織低濕伐羅,意譯稱為觀世音、世音、觀自在等,是大乘佛教中的十地菩薩。觀音信仰自印度傳入,分成顯教、密教和中國化的觀音三種類型,院藏《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的觀音形象屬於顯教系統;而《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大悲心陀羅尼經》為密教經典的一種,其觀音像即屬密教觀音;至於中國化的觀音信仰,多受到民間文學的影響,隨類應化,觀音化身可多達三十二、或三十三種面相。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大慈心陀羅尼經(唐 釋不空譯 明寫本)

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附心經(姚秦 釋鳩摩羅什譯 明宣德七年(1432)泥金寫本)

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姚秦 釋鳩摩羅什譯 隋釋闍那笈多譯重頌 明泥金寫本)


多彩多姿的羅漢畫

羅漢又稱阿羅漢,在早期佛教里,原是一位獨善其身的修行者,後來受到大乘佛教的影響,羅漢也具備了護持正法,渡化眾生等兼善天下的菩薩特質。由於經典並無羅漢圖像特徵的記載,因此中國的藝術家得以發揮豐富的想像力。在他們的筆下,羅漢時而化作漢地高僧,溫文儒雅;時而又胡貌梵像,造型誇張。元代以來,隨著西藏密教的傳入,中土地區又出現了藏式的羅漢像,人物造型與中原的傳統大異其趣。這些形貌各異的羅漢畫作,使得中國佛釋繪畫更加多彩多姿。

羅漢(傳五代前蜀 貫休)

白馬馱經圖(明 丁雲鵬)

第十喇呼拉尊者(清 姚文瀚)

第十喇乎拉尊(清 丁觀鵬)


累德積福的寫經

許多佛教經典屢屢提到,書寫、讀誦佛經可以得到無量的功德,《正法華經》甚至言及,執持、書寫、講說、諷誦佛經所得的福報,「勝於供養若干江沙諸佛世尊」。因此許多佛教徒都虔心抄寫佛經。不過各家抄寫佛經的方式不一,除了以工整的楷書中規中矩地抄寫佛經之外,有些書家更巧思變化,或以蠅頭小楷書寫的經文構成寶塔和塔上的裝飾紋樣;或將經文和圖像結合為一完整的構圖,精妙的設計實在令人嘆為觀止。

文徵明書金剛經 仇英畫佛

臨明人書華嚴經心鏡圖(清 錢汝誠)

書金剛經塔(明 王叔民)


莊嚴威儀的佛像

中國是一個大乘佛教的國家,佛教藝術的題材豐富,佛、菩薩、天王等無所不包。本展櫃特選本院歷代佛畫的七件精品,以大家最為熟悉的西方淨土教主——阿彌陀佛作為主尊,兩側分別以行願第一的普賢菩薩和以智慧著稱的文殊菩薩為脇侍,兩側再配上慈悲為懷的觀音菩薩,最外側則是兩尊天王,形成七尊像的組合。在這組佛釋繪畫中,佛的端嚴殊勝、菩薩的和藹親切以及天王的威武勇猛皆展現無遺。

護國天王像(傳 唐 尉遲乙僧)

千手千眼觀世音圖(宋人畫)

觀世音菩薩像(傳 隋 無款)

仿宋人畫天王像(徐揚)

佛像(傳 元人)

香象皈依圖(明 文台)

觀世音菩薩(傳 仇英)

蓮座文殊像(清 丁觀鵬)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明賢法師 的精彩文章:

焉耆國的七格星
永明延壽禪師:《宗鏡錄》序

TAG:明賢法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