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Mr 張:「唱到爬煙囪」,憶畢慶安

Mr 張:「唱到爬煙囪」,憶畢慶安

人死,拿去燒,化成煙,穿過長長的煙囪散去了。畢慶安說,這就叫爬煙囪。

三年前,78歲的畢慶安老人說自己小車不倒直管推,一直唱到「爬煙囪」才罷休。

匆匆草草是一生,淋漓極致也是一生。

直到2017年,張店呂劇團團長畢慶安去世,我與這位老人也不過緣吝兩面。第一次是文化局領導安排寫一個他的人物通訊,另一次是在文化館呂劇排練室見到他為新入團的演員排戲。年近八十的他已上不了舞台,全靠一股子不懈的熱情撐著,幾十年來堅守在基層文化陣線從不肯退縮半步。

傾付一切,一輩子做一件事,畢慶安這輩子吃力、又幸運。

如今他畢生獻給淄博呂劇藝術的所作所為,竟要隨他的去世漸漸蒙上了灰塵。翻揀出三年前在報紙刊登的舊稿,轉謄到這裡,是為紀念。

距離2016年春節只剩十天,畢慶安的筆還在劇本草紙上寫寫劃劃。

對78歲的張店(文化館)呂劇團團長畢慶安來說,這是再普通不過的一天:白天帶領團員們排練呂劇作品,晚上打開檯燈伏案創作新劇本。台詞寫到精彩處,老團長經常忍不住會哼唱起來。

這次,畢慶安創作的是反映張店發展巨變的主旋律呂劇劇本《黃桑巨變》。類似這樣的劇本,他已寫了十幾個。幾乎每一個劇本,經過與團員們的反覆修改、排練、定型,向群眾展演後都會受到熱捧。廣學博採,寓美於朴,能寫能唱,77歲時仍上台當主角捧得大獎歸,這就是畢慶安,一個不得了的畢慶安。

當聚光燈漫過戲台的帷幕,映照在真實的畢慶安身上時,這個年近耄耋之齡的老人,飽經滄桑的一生都寫在了臉上的道道皺紋里。

1957年,20歲的畢慶安參加工作,後任桓台齊鳳團區委書記;後從齊鳳到馬橋,任馬橋公社黨委書記;再由馬橋到濱州任職。1967年,在那個特殊歷史時期里,畢慶安被開除公職,後遭遊街批鬥,身扎圖釘,受到精神和肉體的雙重虐待。那段時間,他幾度尋死,試圖解脫。……熬過那段苦日子,畢慶安得以回家勞動。在村裡,他重新開始,干大隊長、治保主任。直到1984年,才給予落實政策,恢復級別(縣級),恢復黨籍。

在人生最晦暗的時間裡,畢慶安像是被寂寥地流放在人生的戲台之外,無戲可演。所幸老天眷顧,幾十年來,還有他摯愛的呂劇藝術讓他緩緩重生,尤其是2000年畢慶安作為團長,組織成立了張店張新業餘呂劇團。而這份堅持,得益於一位他最敬佩的老朋友——郎咸芬。

「同志們,咱們的『救命恩人』來了!」——說這句話的,正是國家一級演員、我國著名呂劇表演藝術家郎咸芬。2003年,當畢慶安帶著自己的呂劇團全體團員前往山東呂劇院拜訪自己的老朋友郎咸芬。一見到老畢,郎咸芬驚喜地叫出了聲。

與郎咸芬的結緣,還要追溯到42年前。1961年春節期間,26歲的郎咸芬與山東呂劇團的其他團員們一起,來到當時的全國合作社先進集體——桓台縣果里鎮侯庄村駐村開展為期兩個月的演出活動,因為物資匱乏,演出期間郎咸芬和團員們連吃口飽飯都成了問題。正在團員們急得抓耳撓腮時,當時在侯庄任職的畢慶安為大家送來了紅薯、蘿蔔、白菜等口糧,還宰了一頭豬給大家過年,吃上熱乎飯的團員們心裡的石頭這才落了地,踏踏實實把戲唱好。

「當時那頭豬啊,才80多斤!」回憶起往事,郎咸芬和畢慶安都笑了。畢慶安告訴郎咸芬,正是那一次聽到了郎咸芬老師的呂劇演唱,讓自己深深熱愛上了這門藝術,使自己真正與呂劇結了一世的緣。

白駒過隙,一晃四十餘年過去了。提起往事,郎咸芬仍對當年畢慶安的送飯之誼念念不忘,畢慶安更是為郎咸芬精湛的戲曲技藝和藝德所折服。2003年的這次重逢,畢慶安與郎咸芬留下了一張珍貴的合影。

——在這張遲到了42年的合影里,郎咸芬難忘當年「救命恩人」的送飯之誼,畢慶安則是用帶領全部團員向郎咸芬報到的方式,以一種完成使命一樣的儀式感,對自己敬佩的藝術大師和自己深愛的呂劇戲曲藝術圓滿致敬。

「老團長可以說是嗜戲如命,這麼多年來,如果沒有老團長的堅持,我們走不到今天。」淄博礦務局呂劇隊退休的畢老師是張新呂劇團的創團元老之一,這一路的艱辛與風雨,他一路看在眼裡。感激的話語中,滿是對畢慶安這位老朋友、老團長的欣賞和疼惜。

2000年,畢慶安用自己積攢的兩萬塊錢,買服裝、買音箱、買鑼鼓、招人,以一己之力創辦起「張新業餘呂劇團」。說起「張新」這個名字,畢慶安說沒有特殊的寓意,意思就是「張店新辦的呂劇團」。就是這麼一個看似草率的名字,這個小小的民間劇團卻從無到有,從三四個人到十幾個人,由小到大,由弱到強,雖然經歷了一路坎坷,卻始終有驚無險,生機蓬勃。

「老團長為了我們劇團流過汗!流過淚!流過血!」為了劇團的維繫和發展,畢慶安不知受了多少委屈,年事已高的他曾因為有團員臨陣退縮而急得生病,因為團里缺人、缺錢而心酸落淚,因為四處奔走拉贊助而遭受冷嘲熱諷,因為演出從台上跌落受傷,也早已數不清自己已經為團里投入了多少自己的退休金……在他心裡,只要團還在,團員們還在,就是比天還大的事。

當年成立的張新業餘呂劇團的團員們如今早已離開劇團,只有老團長一人堅持了下來,隨之補充進來的人員都是喜愛呂劇的「新鮮血液」,水平也比當年更高,當年的「張新業餘呂劇團」也已正式更名為「張店(文化館)呂劇團」。如今,團里年齡最小的演員36歲,最大的60歲。

多年來,畢慶安帶領新老團員們共同進退,風雨同舟。他再三告誡年輕學藝者,要注重三個方面:藝術、德行、為人。即使在經濟最困難的時候,他也有一條原則一直堅持到現在:到貧困村、敬老院演出分文不收。有時候,不光不收演出費,飯也不吃,甚至水都自備。團里的化妝費、道具費等都從老團長的退休工資里支取,每到逢年過節,老團長還會自掏腰包為團員們發香油、麻汁、豬肉等節日福利……

畢慶安不計得失地將滿腔熱情投入到呂劇團的建設中來,他的目的只有一個:將寶貴的呂劇藝術傳承下去,開枝散葉。

藝無止境,更無捷徑。廣學博採的畢慶安愛呂劇愛了一輩子,帶團帶了整整十五年。「哪天我唱不了了,我就寫劇本。只要還有一口氣,我就要完成這份事業。」對自己摯愛一生的呂劇藝術,畢慶安的態度是莊重的,這份莊重也許正是畢慶安對於呂劇藝術那份最初的敬畏和熱愛。

憑著這份執著和熱愛,畢慶安與團員們排演的《李二嫂改嫁》屢獲殊榮,畢慶安本人被評為「十佳民間藝術家「稱號,該團也榮膺「山東省十佳業餘劇團」、「山東省優秀莊戶劇團」等多個殊榮。畢慶安創作的新作品因為緊隨時代、與時俱進的特點更是廣受群眾好評,創作出了如圍繞森林圍城創作的劇本《碧水藍天》、圍繞反腐倡廉創作的劇本《頓悟》、以尚庄為原型創作的《高山下的山村》等一系列生活氣息濃郁、貼近百姓生活的精品佳作。

「我是小車不倒只管推,一直推到煙囪根兒,唱就唱到『爬煙囪』為止……」在文化館一間小小的辦公室里,畢慶安一邊看著劇本,一邊與我慢慢騰騰地聊著。

有時像在喃喃自語,時不時還會唱幾句。唱到興起時,精神一陣抖擻,一雙本已昏花的老眼裡熠熠光亮,燦若星芒。

(完)

寫文唱曲,猶似造夢。一個個都是販夢之人。許多時光耗盡,儲在記憶中不過是薄暖厚涼,終究抵不過文字之溫。

以2015年舊文,追憶畢慶安。

願生者身長健,歲歲常相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公眾號 的精彩文章:

安順‖太震撼!安順現一神秘天然「棺材博物館」
灌云:3歲幼童不慎走失 民警熱心送回獲好評

TAG: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