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對內改革運營模式,對外探索先進技術

對內改革運營模式,對外探索先進技術

1989年,徐州市將一批主機企業和零部件企業分離出來,組建生產經營型企業實體徐工集團,並通過取消核心企業法人資格、推行股份制試點、積極吸收半緊密層進入緊密層等系列改革舉措,逐步實施集團化運營,打造出了「十個集團九個空,一個不空在徐工」的標杆典範。

上世紀90年代,國外工程機械製造商對中國客戶都非常傲慢和輕視,國家重大工程項目的施工進度、設備購置價格反而要看這些國外企業的臉色。因為那時在裝備製造業方面中國還沒有形成自己的核心技術和核心產品,與眾多中國製造業企業一樣,徐工集團沒有專門的研發團隊,研發能力幾乎為零,為了改變這種受制於人的局面,徐工在國家經濟委員會的支持下,通過購買全套德國利勃海爾50噸產品圖紙與整機全部零部件進行生產與產品研究。

那時德國全地面起重機已做到300噸級,50噸起重機在他們眼中僅是台小產品,而且已不是最先進的技術,所以在合作開發階段他們將圖紙、生產過程都向徐工技術人員毫無保留地展示,並且允許參觀利勃海爾德國愛茵根工廠的徐工技術人員拍照,作為親歷這一過程的技術人員在描述當時場景時,念念不忘德國老工程師說的那句話:「當然可以!但是你們中國的工廠學不來。」話雖刺激人,但殘酷的現實擺在面前,由於中國缺失這種高端核心技術積累、關鍵技術人才,同時製造工藝技術的保障水平也達不到圖紙設計的要求,首次大膽的技術引進嘗試,卻以失敗告終,核心技術是買不來的。

高端的全地面起重機依然只能依靠高價引進,後來被譽為「工程機械之都」的徐州,在建設能夠覆蓋300公里的國家級氣象雷達站時,因國產設備無法滿足施工噸位需求,不得不從上海調度國外起重設備進行作業。連當時家門口的施工方案都無法解決,國家基礎建設受到嚴重製約程度可見一斑。而中國工程機械企業依然被擠壓在產業價值鏈的最低端苦苦求生。

2000年,徐工在行業內率先推出以先導操縱、高抬式平衡重、全頭駕駛室外觀、全覆蓋走台板為特點的自主研發的K系列汽車起重機(QY16K、QY25K、QY35K、QY50K),發起中國起重機行業的第二次技術變革。K系列起重機也是行業內第一次由中國自主研發的系列產品。

【風雲75載】連載四

下期主題:

【風雲75載】開拓創新:為中國製造裝上臂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徐工裝載機 的精彩文章:

TAG:徐工裝載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