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光明之城 浮世凈土度虔修

光明之城 浮世凈土度虔修

屋有多少,廟有多少;人有多少,神有多少」,這是人們對尼泊爾首都加德滿都的形容。或許你會覺得誇張,但在城中,幾乎每一條小巷裡都建有神廟或神龕,城中大大小小的寺廟、佛塔有約2700座,故有「寺廟之城」的稱號。1979年,尼泊爾的心臟—東西長32千米、南北寬25千米的加德滿都谷地被納入了世界文化遺產之列,包含七組歷史遺址和建築群,分別為杜巴廣場即加德滿都、帕坦、巴德崗三座擁有宮殿、寺廟和公共空間的王城的中心區域,以及斯瓦亞姆布、博大哈、伯舒伯蒂、錢古·納拉揚四座宗教建築群,全面反映了加德滿都谷地聞名於世的歷史和藝術成就。

遭受地震破壞前的尼泊爾巴德崗風光

法國學者西爾萬·列維曾在《尼泊爾的藝術》中說「人們可在尼泊爾看到真正印度的形象」。而在佛教徒的眼中,釋迦摩尼的出生地尼泊爾也被視為天堂。位於喜馬拉雅群峰南麓山腳下的這座王國為何會廣受信徒們的青睞呢?這得益於其獨特的地理環境。素有「高山王國」之稱的尼泊爾,北面是高高聳立的喜馬拉雅山脈,南面是特萊平原茂密的原始森林,天然形成的相對封閉的地理環境使尼泊爾在相當長的時期內沒有受到周遭國家社會變革的波及。喜馬拉雅山脈阻擋了來自北方的寒風,南面印度洋的暖流則為加德滿都送來了溫潤,使這裡夏無酷熱,冬無嚴寒,年平均溫度為20℃左右,成為宜居之地。而這與世隔絕和宜居的自然條件,使得2000年前由來自印度的移民帶來的印度教以及種姓觀念、宗教儀式和社會習俗等得以完整保留,並使其成為13世紀時期因外族入侵而出逃的印度佛教學者的理想庇護所。被馬哈帕蠟特群山所圍繞的加德滿都一帶,土地肥沃、植被茂盛,不斷吸引了移民遷入,印度教和佛教得以在此融合發展,產生了悠久燦爛的谷地文化。

加德滿都 寺廟之城

加德滿都城初建於723年,當時名為康提普爾,意為「光明之城」。相傳12世紀,李查維王朝的古納·卡馬·德瓦國王僅用一棵巨大的娑羅雙樹建造了一座木廟,之後人們以木廟為中心,大興土木,修造房屋,向外擴展,逐漸發展成為尼泊爾最大的城市。城市沿用了寺廟的名稱加德滿達爾,並簡化為「加德滿都」。在尼泊爾語中,加德意為「木」,滿都是「屋宇」。1768年,沙阿佔領加德滿都城,將其定為尼泊爾首都。加德滿都地處中印之間的交通要道,印度教、佛教在這裡相互影響,和諧並存,並留下了大量的建築遺存。而這七處文化遺產正是尼瓦爾傳統文化的傑出代表,宮殿建築群的精緻裝飾、寺廟和佛塔的整體樣式在世界範圍內也堪稱一絕。

加德滿都谷地內共有三個杜巴廣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尼泊爾語中杜巴是「王宮」的意思,即王宮廣場。1482年馬拉王朝第六代國王亞克希·馬拉死後,其三個兒子各據一方,自立為王,馬拉王朝分裂為加德滿都、帕坦、巴德崗三個王國,各自修建了王宮廣場。它們囊括了尼泊爾16世紀至19世紀期間的尼瓦爾古典寺廟建築和宮殿建築的精華。

地震之前的加德滿都杜巴廣場

加德滿都杜巴廣場是尼泊爾最大的杜巴廣場。因該廣場曾是皇室宮殿所在地,所以在沙阿王朝搬遷皇宮之前,歷代王朝的君主都在這裡興建自己的宮殿和廟宇。日積月累,廣場周圍建起了一座又一座建造精美的宮殿和神廟,形成了獨具尼泊爾宗教和民族特色的區域。其中哈努曼多卡宮是尼泊爾最古老的王宮,其最初的建築可追溯到李查維王朝(400~750年)。從1482年起,哈努曼多卡宮開始成為加德滿都王國的正式宮殿。1768年,廓爾喀人統一尼泊爾,建立了沙阿王朝,哈努曼多卡宮又成為沙阿王朝的王宮。到19世紀70年代遷宮為止,哈努曼多卡宮作為尼泊爾的王宮長達400年。此後至2008年尼泊爾廢除君主制之前,哈努曼多卡宮仍然是歷代國王登基、加冕和王室舉行慶典及宗教活動的地方。

位於加德滿都市中心以東8公里的博大哈佛塔,是最具特色的尼泊爾式藏傳佛教佛塔,也是加德滿都城市的地標建築,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為國王所建。塔高38米,周長100米,據稱是世界上最大的圓佛塔。塔內供奉有古佛迦葉佛的舍利子。塔身部分共分5層,第一層為覆缽狀結構,代表水;第二層為方形結構,代表地,它是一方形鍍金石砌物,東南西北繪有4副眉眼,稱「慧眼」;第三層為三角形結構,代表火,這一層再分成13級,且層層縮小;第四層為傘形結構,代表氣;最高一層,即第五層為螺旋形結構,代表「生命之精華」。它以地、水、火、風四元素表示萬物的組成,在佛教中稱「四大和合」。環牆外壁有147個凹進去的壁龕,內懸掛轉經輪和108個打坐的神佛像。信徒參拜時,必須以順時針方向繞行,一邊撥數念珠或背誦經文,一邊轉動轉經輪。來此參拜的信徒多為來自尼泊爾、中國、不丹等地的藏傳佛教徒。由於坐落在中國西藏與尼泊爾通商的要道上,博大哈佛塔一帶成為重要的佛教聖地。

博大哈佛塔塔基的第二層平台上,還有兩尊騎著白色大象的雕塑,分別是松贊干布和尼泊爾尺尊公主。松贊干布揮舉著刀劍和盾牌,象徵破除一切的障礙;公主手握著海螺,象徵要守護清凈安寧。初唐時期,來自加德滿都河谷的尺尊公主嫁給吐蕃的松贊干布,隨她一同前往的工匠們參與建造了拉薩的大昭寺和小昭寺。大昭寺作為西藏最早的土木結構建築,融合進了尼泊爾、印度的建築風格,已成為藏式宗教建築的千古典範。當時加德滿都谷地就是文化及宗教往來的通道。

阿尼哥 中尼佛教藝術大師

說到覆缽式佛塔,在中國也頗為常見,其中現存年代最早、規模最大的覆缽式佛塔要數北京妙應寺白塔。而這座白塔的建造者正是來自尼泊爾帕坦的阿尼哥。帕坦又稱拉利特普爾,在尼泊爾語中,拉利特普爾是「藝術之城」的意思。帕坦是尼瓦利族人聚居的地方,是尼泊爾本土建築形式的發源地,加德滿都谷地的古建築大多出於古代帕坦工匠之手,所以帕坦也有「良工之萃」的美譽。這些來自帕坦的偉大的建築工匠們不僅在加德滿都谷地修建出造型優美的寺廟院落,還把經驗和技術帶到了尼泊爾各地,甚至翻越了「世界屋脊」喜馬拉雅山脈,來到中國營建出形態各異的精美建築。

加德滿都的地標建築博大哈佛塔,該塔在2015年4月25日尼泊爾大地震中受損

1260年,元世祖忽必烈為慶祝登基,特請國師八思巴主持在西藏建造一座黃金塔作為紀念。受八思巴的邀請,尼泊爾的80位建築工匠來到拉薩,天才的建築大師阿尼哥就是其中的一位。出生於尼泊爾貴族家庭的阿尼哥,自小就對建築藝術具有濃厚的興趣,他不但天資聰慧,而且特別勤奮。才藝高超的他頗受八思巴的器重,被聘為建造黃金塔的總監工。阿尼哥不負眾望,帶領尼泊爾工匠用不到兩年的時間將黃金塔建造完成。據《元史》記載,八思巴非常欣賞阿尼哥的才華,收他為自己的俗家弟子,並把他推薦給忽必烈。1271年,忽必烈定都大都(現今的北京),他親自選址,命阿尼哥在平則門(今阜成門)內建造一座佛塔,作為京都的標誌性建築。阿尼哥「精心設計、精心製造」,廢寢忘食、夜以繼日地工作,歷經8年的時間,在1279年元朝統一中國的那年建成了一座覆缽式大佛塔,也就是現今的妙應寺白塔。佛塔內部以石砌成,外層覆磚,通高50.9米,直徑18.4米,因塔體表面用白堊粉塗飾,所以又稱為白塔。佛塔由塔基、塔座、覆缽、相輪、華蓋和塔剎六部分組成,形態莊嚴,算度精準,用豐富的建築語言詮釋了佛法的精神內涵。

帕坦杜巴廣場,如今因地震而受損嚴重

在中國生活的45年內,阿尼哥主持建造的大型建築工程共有「塔三、大寺九、祠祀二、道宮一」 (元·程鉅夫《雪樓集》卷三《涼國敏慧公神道碑》),除了北京妙應寺白塔和拉薩的黃金塔外,最著名的還有五台山大塔院內的白塔。而且他博學多才,擅長繪畫、雕塑和鑄造金像,據《元史》記載,「凡兩都(大都與上都)寺觀之像,多出其手」,可見其塑像數量之多。阿尼哥來自於尼泊爾,其塑造或領導塑造的佛像融合了尼泊爾、藏地因素,形成了「西天梵相」的藝術風格及流派,對後世明、清的佛教造像藝術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此外他還收中國人劉元等人為徒,將印度、尼泊爾的佛教造像藝術和建築技藝傳授給他們。1306年,阿尼哥在北京去世,享年61歲,元成宗特地為他輟朝致哀,並賜他「太師」「涼國公」等尊貴稱號。

帕坦 精緻藝術之都

阿尼哥的故鄉帕坦位於加德滿都城以南5公里處,約建於公元297年,是尼泊爾最古老的城市。在沙阿王朝統一尼泊爾(1768年)之前,帕坦是尼泊爾工藝品製作和對外貿易的中心,是翻越喜馬拉雅山脈與拉薩進行貿易的起點,也是中國西藏與印度東部貿易的紐帶。沙阿王朝定都加德滿都之後,加德滿都取代了帕坦貿易中心的地位,但至今為止帕坦仍是尼泊爾傳統工藝品製作和發展的中心。

據說早在公元前650年,帕坦就已初具城市規模,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佛教城市。整座城是按照佛教經輪形狀設計的,以皇宮為中心向著四方的佛塔呈放射狀分布。城市正中有一座覆缽式佛塔,國王居住的王宮建於城內,內有精美的浴室和華麗的宮殿。城市四角的佛塔據說是印度阿育王在公元前250年左右修建的。11~18世紀時,帕坦曾是尼瓦利人帕坦王國的首都,其建築藝術以馬拉王朝統治下的16~18世紀為最輝煌的時期。可以說帕坦彙集了尼泊爾最令人驚嘆的「尼瓦利式建築」。

尼泊爾是世界上唯一以印度教為國教的國家,但帕坦居民卻大多為佛教徒,城內寺廟隨處可見。據統計:在18平方公里的帕坦城內有1420間神廟之多,其中重要寺廟就有55座,其密度遠超過加德滿都、巴德崗。這些寺廟內外皆有精雕細琢的神像和裝飾,因而也使帕坦贏得了「精緻藝術之都」的稱號。其中最為著名的是黑天神廟、黑天寺、哈里桑卡神廟、毗濕奴神廟、毗斯瓦納特神廟等。

巴德崗 中世紀建築藝術寶庫

有著中世紀尼泊爾藝術和建築的發源地之稱的巴德崗同樣不可錯過。巴德崗又稱巴克塔普爾,位於加德滿都以東約13公里。13世紀時,這裡曾是馬拉王朝的國都,14~16世紀時成為加德滿都谷地的首都,是當時的政治、宗教和文化中心。在近300年的巴德崗王國歷史上,共有11位馬拉國王。其中,最負盛名的是布帕亭德拉·馬拉國王。他於1696年登基,非常愛好修建廟宇和宮殿,現存巴德崗老皇宮的許多建築都是由他修建的。而這些建築遺存中,尤以五十五窗宮、王宮金門最為著名。五十五窗宮建於1427~1754年,是布帕亭德拉·馬拉國王時期巴德崗王宮的一部分,其主體宮殿是一座四層磚木結構建築,牆為暗紅色,因飛檐下的55扇相連的黑漆檀香木雕花木窗而得名。其窗欞飾以寶石、雕花,顯示出尼泊爾中古時期精湛的木雕藝術水平。宮內有99個庭院,但因自然及人為的災難,如今只留下6個庭院。宮內還有國王寢宮、吉祥天女遊樂宮等。

五十五窗宮的正門稱為黃金門,又稱太陽門,高約8米,金門的門框、門頭、門頂以及頂部的裝飾均為銅質鍍金,門上半部鑄有十手多面佛和女神群像,具有鮮明的民族和宗教特色,由特納吉特·馬拉國王於1753年修建。巴德崗王國最後一位國王拉納吉特·馬拉非常喜歡收集奇珍異寶,也喜歡建築,因此在他父親布彭亨德拉·馬拉國王所建的王宮內增添了許多門戶和庭院。

加德滿都谷地,這片充滿陽光也充滿傳奇和魅惑的宗教交融之地,以獨特的宗教建築藝術,曾吸引著世界各地的遊客與信眾不斷前往;而那精雕細琢的建築值得每一位到訪者用心體會,感受它千年的氣息,感受其背後來自信仰的力量。隨著2015年4月25日的那場劇烈的震動,這裡曾經的輝煌不幸成為瓦礫。然而,面對災難,尼泊爾人民從未退縮,全世界的各方力量也將為他們提供不盡的支持,讓古老的文明通過新的方式傳承。

標題書法 / 夏薇

郵局發行代碼:82-939 聯繫電話:+86 10 6715 2380 轉 0

《北京》周刊是北京唯一官方的外宣刊物,

每周出版中、英文版各一期。

秉承「以新聞的立場挖掘和詮釋北京文化,

以文化的視角聚焦和解讀北京新聞」的理念,

圍繞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策劃選題,

並逐步形成了特有的融通中外的中國表述,

傳遞北京聲音,講述北京故事,塑造北京形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北京周刊 的精彩文章:

寶藏經典 活化精神
滄桑浮沉 道不盡千古風雲

TAG:北京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