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阪泉之戰」與「涿鹿之戰」《易》理分析

「阪泉之戰」與「涿鹿之戰」《易》理分析

關於兩場戰爭的傳說,在時間地點過程等方面有不同版本,我們只能採用相對合理可信的一種。傳說來源於事實,而說法卻依據於文化。所謂「神話傳說」就是因為神話文化而流傳下來的。所以,要想說清楚上古傳說,就要先還原上古的文化。按照《史記·五帝本紀》記載:「炎帝欲侵陵諸侯,軒轅乃修德振兵,治五氣,蓺五種,撫萬民,度四方,教熊羆貔貅貙虎,以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三戰,然後得其志。蚩尤作亂,不用帝命。於是黃帝乃徵師諸侯,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遂禽殺蚩尤。」阪泉之戰是黃帝與炎帝之戰,在先,涿鹿之戰是黃帝與蚩尤之戰,在後。

當時,部族的遷徙十分頻仍,都在尋找最佳的棲息環境。自然條件較好的地域(中原、關中等地)就匯聚了很多部族。之間的矛盾衝突在所難免。《史記·五帝本紀》:「軒轅之時,神農氏世衰。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農氏弗能征。」記述了當時的混亂情況,而且表明了天下共主的炎帝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權威。而規模大的部族對地域的需求就會給其他部族帶來損害,因此才有了「炎帝欲侵陵諸侯」的說法。同時,為了保護自身利益,規模小一些的各部族就團結起來,圍繞在強大部族周圍,因此也就有了「諸侯咸歸軒轅」的情況。傳說炎帝到「太昊」之地,也就是祭祀上天的場所,乃是為了得到上天的保佑,根據其天象地理的理論選擇的。而蚩尤居於「少昊」之地,表示其在炎帝時期的地位也相當尊貴。矛盾衝突的加劇最終釀成了戰爭。而戰爭的發起者是黃帝,因為他「修德振兵」,為戰爭做了充分準備。「陰陽五行」體系發展了「河圖」、「洛書」,帶來了更先進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使得「天人之道」超越甚或包容了「天地之道」和「天神之道」,成為文化正統。

阪泉之戰的過程比較複雜,傳說也各有特色,神話色彩濃厚。其實都是按照各自的描述體系來表述的結果。「教熊羆貔貅貙虎,以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三戰,然後得其志。」是最正統的說法,但解讀卻大有不同。現代有人將「熊羆貔貅貙虎」解說為以獸為圖騰的幾個部落,好像有道理,其實十分牽強。圖騰理論是考查非洲、美洲原始部落而建立的描述體系,被一些人當做全世界通用的範式,是一種簡單化的歷史觀。在中國歷史上,根本沒有圖騰的記載和傳統,比如龍的傳說,只是後世帝王將自己身世神話的方式,作為民族圖騰是現代人強加在古人身上的。用猛獸來作戰是可以理解的,但當時是否馴化了這些猛獸,如何驅趕它們進行戰爭確實難以令人信服。上古先民裝扮成猛獸是一項原始宗教儀式,為了表示勇猛,把戰士裝扮成猛獸就比較可信了。可以認為這種說法是指幾種隊伍,後來長期存在用猛獸來稱謂將軍和軍隊的情況,即其餘韻。蚩尤所帥的「魑魅魍魎」則帶有濃厚的神怪色彩,符合其神道特點,但具有貶義。《呂氏春秋·盪兵》:「兵所自來者久矣,黃、炎故用水火矣。」說的更有道理,當時採用了水火的手段,開闢了大型戰爭的大規模殺傷方式。炎帝火德,故用火;根據「五行」相剋原理,黃帝用水。泉者水也,故阪泉之處不利於炎帝,雖然起初以火攻佔據優勢,後來卻被「水淹七軍」,最終失敗。黃帝「三戰,然後得其志。」是符合天象地理的。

黃帝得勝後,將炎帝南遣,以歸其德(火德方位在南)。但還有不服的,主要就是蚩尤。蚩尤「宇於少昊」,從神道來講是炎帝的傳承人。要爭奪天下共主的地位,開始侵佔炎帝統治的領地。《逸周書·嘗麥》:「昔天之初,誕作二後,乃設建典,命赤帝分正二卿,命蚩尤宇於少昊,以臨四方。」說明了當初的情況,但後來「蚩尤乃逐帝,爭於涿鹿之阿,九隅無遺。赤帝大懾,乃說於黃帝,執蚩尤,殺之於中冀,以甲兵釋怒,用大正順天思序,紀於大帝,用名之曰絕轡之野。」表明為了爭奪領地而發生了戰爭。這場戰爭戰鬥多,持續時間長,有「九戰」之說。但決戰發生在涿鹿之阿。蚩尤的部落聯盟有深厚的血緣姻緣紐帶,關係緊密,戰鬥能力也非常強。在擴張勢力的過程中,發起了對黃帝的進攻。《史記·五帝本紀》:「蚩尤作亂,不用帝命,於是黃帝乃征師諸侯,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表明是蚩尤不服從黃帝的命令開始作亂的,《山海經·大荒北經》:「蚩尤作兵伐黃帝,黃帝乃令應龍攻之冀州之野。應龍畜水,蚩尤請風伯、雨師從大風雨。黃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殺蚩尤。」說的更明白一些。對於戰爭過程,其間夾雜著諸多的神話,如果拋開這些怪力亂神的內容,還是可以看清基本脈絡的。前面的衝突蚩尤佔據優勢,但黃帝的元氣未傷,最後選擇了涿鹿之地進行決戰。開始時風雨交加,黃帝處於下風。從易理上來講,蚩尤水德,黃帝想複製打敗炎帝的方式無法奏效,反而助長敵勢。待雨停以後,黃帝的車馬戰術就發揮出極大的優勢作用,所以有「用名之曰絕轡之野」的記述。戰爭以蚩尤被殺而宣告結束。其後以此來恐嚇其他不服從的部族,相傳"蚩尤沒後,天下復擾亂,黃帝遂畫蚩尤形象以威天下,天下咸謂蚩尤不死,八方萬邦皆為弭服"。黃帝遂成就了一統天下的亘古偉業。

當時的戰亂,一方面是各部族彙集到一處而發生的生存矛盾,另一方面是不同文化形態的矛盾。炎帝與黃帝發揚了上古聖王的傳統,給先民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所以成為民族共同尊奉的始祖。蚩尤代表的文化,神道色彩太過濃厚,沒有被廣泛地接受,也沒有成為正統,所以就被當作另類了。但這一脈的傳播還是經久不衰的,在一定時期、一定範圍具有重大影響。按照《易經》的理念,炎帝也被稱為「太陽神」,代表天道,傳揚天德;蚩尤代表地道,傳承地德,但他不遵「順天應人」的地道,也不恪守「厚德載物」的地德,與炎黃爭位,成為魔道;黃帝代表人道,弘揚人德,引領了時代方向,所以成為正統,開創了人文精神為核心的中華文化傳統。同時,這個時期也是文明轉變的標誌期,代表天道的遠古聖君時代一去不返,因文明傳播而成為天下共主的情況不會再出現。代表人道的以開疆闢土為功業而成為帝王的時代開啟,並且成為其後時代的不二法門。歷史進入「失道而後德」的時代。帝王之福為百姓之災,開疆闢土必然犧牲人民,建立功業必然勞民傷財。所以歷代都有懷念上古的風氣,中外皆然。尊崇自然的「天地之道」得不到彰顯,也許是人類的一種偏執。人與人的矛盾佔據了社會的主角地位,帝王成為歷史的標誌,都給草民帶來了無盡的災難。這是很多思想家的苦悶來源,「悲天憫人」是一種深刻的人類情懷,讓無數人為之唏噓不已。

可以認為,黃帝時期就是「陰陽五行」成型的時期,黃帝居於中央地帶,戊己土之地,尚黃色,故稱為「黃帝」。四周被認為是拱衛中央的,除了天干之名(東方甲乙木、南方丙丁火、西方庚辛金、北方壬癸水)外,又添加了神獸的護衛功能,即「南朱雀、北玄武、左青龍、右白虎」,並用於城郭的命名。不再遵循「河圖」、「洛書」的數字排序,也不與之對應,形成新的描述體系。從此後,中國開始了以「五行」為方法論的時代,「五穀」、「五色」、「五音」、「五臟」、「五體」等都是按這個標準概括的。同時,「天干地支」體系也建構完畢,首創了「甲子」體系。傳說他給子孫賜姓,雖不是12子卻賜12姓(加上父母姓氏共14姓),乃是應地支之數。同樣,也開始完善「八卦」,按其原理制「九宮」,把華夏之地分為九州,鑄九鼎以鎮之。雖然很多成績與炎帝有傳承關係,表明其成熟過程,但很多還是歸功於黃帝,彰顯了他的崇高地位更勝於炎帝。這是歷史評價。後世假借黃帝之名的象數(術)很多,表明他的功業十分廣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古語胡言 的精彩文章:

TAG:古語胡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