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儒學 > 為善無涯:品德高尚才是真正的高貴

為善無涯:品德高尚才是真正的高貴

但另一方面,人們不知疲倦地追求著功名利祿,都是為了提高在世俗社會中的身份地位。但我們真的能用職位的高低去評判一個人嗎?有無數前車之鑒說明,這是不客觀的。一個人的地位並不能代表他的價值。

實際上,古人也會按照一定的標準對人進行分類,只是他們只以德行論人,無關權勢財富。孔子就將人分為三種:聖人、君子和小人。荀子也承襲這一說法,並從「禮義」的角度對這三類人進行劃分。

「聖人」,乃生禮義而起法度者;「君子」,為道禮義者;而違禮義者為「小人」。「懂禮義」作為儒家最重要的行為準則之一,在這裡成為評判人的德性的根本原則。

就「聖人」而言,《孔子家語·五儀》中,提到了孔子對「聖人」的描述。所謂聖人,自身德性順天地自然之德,參透宇宙間一切規則。

心光明如日月,如神明般在冥冥之中化育眾生,從不以功自居,即「才德全盡謂之聖人」,這與儒家「止於至善」的人格追求也是不謀而合的。

從邏輯上說,凡人皆可以成聖。但就現實性而言,聖人又是一種很難達到的境界。孔子本人即從來不以聖人自許:「若聖與仁,則吾豈敢?」孔子承認成聖並不是容易的事,在現實生活中極少有人能夠做到。

所謂「聖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君子者,斯可矣。」孔子更多的是把它作為理想人格的標杆,體現了引導的意義。

而孔子對聖人的設定也表明,人格理想的追求,本質上是一個無止境的過程。諸如遠古聖王堯舜禹及周公是無限接近這一標準的,但也並非完全達標。

而稍次於「聖人」的「君子」是現實世界中可以找到的最多的優秀品格的代表。首先,孔子對君子品格的描述總是與現實的日常行為相聯繫,諸如「君子篤於親」,強調在家庭生活中對父母的孝敬;

「君子不憂不懼」,重視處事時保持從容平和的心態;「君子泰而不驕」,提倡對待他人寬容謙遜;

而「君子和而不同」,又從交友方面說明與人交往態度應開放而不封閉;「臨大節而不可奪也」,強調君子時刻保持高潔的品行而不輕易改變,正是孟子所言:「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這裡的「君子」並沒有高不可攀之處,都是普通人可以做到的。可見,君子作為現實的人格典型為人生提供了切實可行的具體規範。

諸如顏回處陋巷不改其樂,是為「賢人」;微子離開了紂王,箕子做了他的奴隸,比干被殺死了,孔子盛讚為「仁人」。這些人基本達到了「君子」的標準,可為世人的楷模。

而在諸類人之中,最多的還是「小人」。這裡的「小人」並不是一種貶義指稱,它代表的是未經禮義教化的平民百姓。他們身上有很多缺點,品德也不完美,但並非壞人。

首先,小人看重私利,在一己私利驅使下很容易走上邪路;小人沒有遠大志向,依戀鄉土而不去奮鬥;小人只重眼前之利,目光短淺;

此外,小人相處,表面融洽私下卻勾心鬥角,喜歡互相勾結謀取私利和維護既得利益,所謂「結黨營私」;

小人與人相處喜歡求全責備,不能用道義的眼光去評判事物。但小人們並非十惡不赦,仍然存在教化的可能。

孔子一生周遊列國,正是在為改造「小人」們而努力。他設計了治理國家的「三步曲」:先使人口多起來,然後使民富起來,最後通過教育使人懂禮節、知榮辱。

相比於「小人」,孔子更為厭惡的是「斗宵之人」,孔子認為這些人不足道也,因為他們不知學,不肯學,沉迷於物慾名利不可自拔,這也是我們最該遠離的人。

可見,先人的智慧告訴我們,真正的高貴不在於權位財富,而在於一個人品質的高潔。

我們應該遠離名利的攀比,因為那隻不過是人的慾望無法滿足的表現,只會增加心靈的負擔。我們提倡德性與學識的比較與學習,因為心靈的修養永不停步,也永無止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儒學 的精彩文章:

《孝經》:成為一名孝子 孔子說要做到這五點
閣中帝子今安在:古人筆下的樓閣

TAG:騰訊儒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