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你在宜興有沒有見過一個奇人,喝茶時隨身攜帶兩斤多重紫砂泥?

你在宜興有沒有見過一個奇人,喝茶時隨身攜帶兩斤多重紫砂泥?

| 東家按 |

吳小兔做壺,執著又頑固。

硬要推翻紫砂工藝的傳統,用單一原礦泥料成壺,一把壺只用一種礦泥。

他一定要尋找「一眼看上去就非常美的原料」:緋紅的如血,雪白似乳,黑如燕子尾,還要有明亮的雞蛋黃。費上好幾年的功夫,尋遍荒山,又找遍工廠。

然後便是不斷的打磨,一次次甩泥,一次次燒壺。終於燒制出來,卻清一色古樸莊重的造型,沒有雕飾,只簡簡單單的一把壺。

五色泥和壺,這是吳小兔生活的全部,外界的紛擾和他沒有關係,他仍只安靜做壺。

明人論著《陽羨茗壺系》中,講了一段傳奇:

發現紫砂泥之前,有位異僧經過陽羨。

他整天喊:「賣富貴!」村裡人聽了都笑他。

僧人說,東西貴你不買,如果這東西能使人變富,你買不買?

說著指了指山裡產土的洞穴,離開了。

村裡人照他的指引去開山,居然真的開出五色土,華美璀璨,錦緞一般。

書中的陽羨就是今天的陶都宜興。異僧傳說雖不足信,但故事裡提到的山中五色土,卻成了三百年後,一個人生活的全部。

01

一位奇人

紫砂壺大師吳小兔

1980年,29歲的吳小兔決定去尋找他心目中真正的紫砂泥,「尋遍陽羨丘陵礦。宜興、宜興周圍的地方,丘陵上面我都去過」。

直到今天,宜興一帶荒山亂石中,依然常見這位灰白寸頭的老人家戴著花鏡,刻刻劃劃、敲敲打打。

許多看來普通的石塊泥巴,被吳小兔精挑細選帶回六十平米的單元房,收藏到櫃中、床下、枕邊。經過研磨、篩選、錘鍊、腐化,煥發出純粹艷麗的顏色。

他又不甘辜負這些泥料的自然純真,也不願相信業界單一泥料難以成壺的結論,35歲開始自學制壺,硬要推翻紫砂工藝中不同泥料互相拼配的傳統。

單一原礦泥料成壺,一把壺只用一種礦泥,讓他在紫砂陶人中獨樹一幟。

半路出家,尋泥制壺近四十年,吳小兔在朋友眼中是個痴人。如果去吳家做客,泡茶賞壺自不必說,聊到盡興處,他會變出一塊熟泥,或是捧出紫砂原礦石,獻寶一般小心翼翼又溫柔慈祥。

「美不美?美不美?太美了。」基本上是這個環節的專用畫外音。

友人們還有溫馨提示,如果想同吳小兔聊紫砂泥,至少預留兩到三小時。

2016年,中國宜興紫砂博物館為吳小兔辦了一次個展。尋泥以來珍藏的礦石、熟泥,自認滿意的紫砂壺作品,被一一鄭重地放進玻璃展櫃。館方請來制壺大家、高校學者、文人墨客,不僅觀展亦有研討,還依照吳小兔總結出的「五色土」,收藏了他製作的五件顏色各異的作品。

人們評論他的壺是不做之作:用料天然純粹,器型簡潔莊重,有樸拙雅韻,是返璞歸真。

這一切,都在吳小兔的意料之外。

畢竟在四十年前決定去找紫砂泥的那個夜晚,他唯一的想法是擺脫生活的困頓。「我窮了一輩子,知道怎樣改變自己的生活了。」

02

第一包泥

錘鍊前的紫砂泥

1980年的一天,吳小兔的外甥到家裡喝茶,隨身帶著一包東西,用油紙極小心地包著。

他拿出來給自家舅舅看,油紙揭開,露出鮮紅的硃砂色。

這是兩斤多紫砂泥。不過顏色不全是礦泥本身的,添加了化工原料鐵紅粉。即便如此,這包泥在當時能賣出一千多塊錢不止,每斤單價都超過吳小兔月工資的十倍。

高價源於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紫砂的復興。當時「亞洲四小龍」風頭正盛,股價飆漲,一夜成就眾多新貴,收藏業自然就要火起來。

1979年,維他奶的創始人羅桂祥從香港來到宜興。他本就是陶瓷紫砂的資深藏家,收藏了龔春、時大彬、徐友泉這些明代大家的紫砂珍品。這一程,他專門花三天時間在宜興紫砂工藝廠考察制壺工藝,還通過廠方聚集起二十位技藝最頂尖的紫砂大師。

坊間記錄說,當時羅桂祥拿出自己收藏的部分明清古壺照片,問:「你們可否製作出照片中的壺?」

藝師沉默半晌回答:「我們能夠做到,但怕價高無人買。」

「只要達到照片上古壺的藝術效果,價格再高,我必定買。」

這一時間成了流傳在陶都宜興的傳奇故事。羅桂祥訂的這批壺,不僅強調藝術質量,還要求每位藝師都在作品上留下印款。包括顧景舟、高海庚、徐秀棠等人的作品轉年來到香港,第一次代表宜興紫砂對外亮相,掀起東亞、東南亞地區紫砂收藏熱潮。

吳小兔的外甥乘上了這班快車。坐在舅舅家喝茶的時候,他已經通過幫港台商人收壺,成了那個年代為數極少的萬元戶。但也有解不開的難題:

「真正的紫砂泥沒有了。真正的老紫砂泥,古代有。因為古代人都是小作坊,自己家搞的,你不告訴我、我不告訴你。現在是說不明白了。」

他對吳小兔說,已經找了很多人研究所謂真正的紫砂泥,想要滿足台灣商人的要求,燒出老壺的感覺,但就是配不出。退而求其次,加了化工料的泥也能賣出天價。

吳小兔不信邪:紫砂泥絕對有,只不過失傳了。

這是個改變生活的夜晚。「重賞之下必有勇夫」,吳小兔決定尋泥賣錢改變生活。但在不遠的未來,紫砂泥對他生活的改變,卻走上了另外的方向。

吳小兔對自己說,「從今以後我要研究紫砂了……我要在紫砂泥上留名」。

03

第一方印

吳小兔收藏的紫砂原礦石,圖為大紅袍

大紅袍原礦與大紅袍石瓢壺

宜興丁蜀鎮被當地人稱作「丁山」,有緊挨著的青龍、黃龍兩座山。青龍山產水泥,黃龍山產陶土,陶都人世世代代靠山吃山。

相傳從明清到民國,紫砂泥開採都以私人「塘戶」為主,各自暗挖坑道採集石礦,再賣給磨坊人家加工成泥,供應制壺人。百年風雲變幻,到吳小兔這一代,已經無人可以求教。

最初找泥,吳小兔就以外甥拿來的鮮紅色泥料作為藍本。但荒山上的石塊與腐化之後的熟泥之間差著諸多工序,即便真的有,要認出來哪是那麼容易。

「那古人是怎樣發現各式各樣的紫砂原料的呢?」土裡來窯里去,吳小兔並不是制陶的外行,「一開始,他們把原料挖出來做陶瓷,燒成大缸什麼的粗陶。燒成後,就發現有的部分比別的地方好看。他們就在原料中先找可能燒出這種效果的原料,單獨揀出來,看到底能燒到什麼程度。這會不會就是古人發現紫砂的過程?」

為證實這個想法,吳小兔找來老早年的廢缸。「一敲開,紅、黃、白都有,混在一起。從那時候,我就知道了。」

1980年下半年,陶瓷原料廠的泥庫成了吳小兔經常光顧的地方。「工作、睡覺、吃飯、走路,都想著這個東西。有空就去人家倉庫里轉。」 每天中午休息和傍晚下班後,是泥中挑泥的時間,「翻遍一千噸原料可能沒有一塊好看的。今天找不到,明天再找,十天找不到,就用二十天,一個月找不到,就用兩個月。」

1981年,吳小兔在倉庫里發現了一種礦料。「怎麼像血一樣呢?」這種原料在地上可以畫出血紅血紅的痕迹,放在水裡用手捻,有雞血一般的質感。

當時被吳小兔稱作雞血紅的這種礦料,就是「大紅袍」。

已經大半年呆在泥庫里的吳小兔,獲得了上天賜予的最高獎賞。竟有泥巴這樣美,吳小兔沒有預料到。

「紫砂壺就是古人在原料的吸引下,逐漸研究出來的。」 他要找到更多「一眼看去就非常非常美的原料」,「緋紅緋紅的像血一樣,雪白雪白的像牛奶一樣,還有雞蛋黃,大豆黃。」

十天半個月累積成三十年,找泥的場地從原料廠倉庫,擴展到宜興一帶的紅衛、川埠、趙莊、南山、君山塢、黃龍山。「遠點就騎自行車,近處就是走。不是挑,就是去溜達。人家泥礦都是成千上萬噸的,你怎麼去翻?只能在泥堆上東看西看,東撿一粒西撿一粒。有心采泥無心得,這是血汗之談。」

即便是2000年後宜興城市大開發,吳小兔想到的還是找泥。趁著丁山後工業遺址公園、陶都路這些工程打開黃龍山,吳小兔從施工渣土裡撿寶貝。

「大紅袍原礦,像石頭一樣,人家還不要,我稱為『龍脈』。」吳小兔撿來十二袋大紅袍礦近一千斤,從裡面僅煉出成品泥八十斤。

天青泥原礦與天青泥的兩種發色,前排左為壺坯(未燒成的壺),右為沉香色,後排為松花色。

2006年,吳小兔55歲了。「我跟愛人說,紫砂泥再也不想搞了,太累太苦,程序太多,做夠了。」

可是陶都路一開,各種泥被工程車挖出來,「有個人跑來同我講,紫砂泥挖出來了,五色土好美啊!」吳小兔還是動了心,「嘴上說不想搞,但好像還是放不下。我可能再也碰不到這種機會,是幾百年都碰不上。」

在工程土裡淘寶,吳小兔得了一種像煤一樣的黑泥料,混雜在黑色軟泥之間。

「人家都不要。為什麼?他們要的是軟泥,把裡面一塊一塊的石頭都扔出來,當垃圾、廢土。但憑我對紫砂泥的了解,我知道這才是紫砂中的上等泥料。因為它性質像石頭一樣,磨了以後才能成為砂泥。」

吳小兔叫他燕子青。

許多專家聞訊來看燕子青,提到了丁蜀鎮歷史上對「天青泥」的古老傳說。據說天青泥堪稱神泥,做出的壺質地滋潤、靈性非凡。《陽羨茗壺系》中也有記載說它「陶之變黯肝色」。但天青泥究竟如何,現代人已經說不明白。

燕子青恐怕就是天青泥,專家們大膽猜測。但傳說畢竟是傳說,已經很難認證。

不過吳小兔後來真的用它燒出了黯淡的灰黑色。「就像熟的豬肝一樣,光澤溫潤剔透,質地比別的黑色都要美。」

1983年起到如今,吳小兔在泥料界的名氣越來越大,但最初賣泥換錢的想法變了。他給自己立下這輩子不賣泥的規矩。

「我要成為紫砂大亨,真正的紫砂泥要出在我吳小兔的手裡。」

他自己的第一方印上,就刻著兩個字:陶亨。

04

第一把壺

硃砂漢扁壺,左為泥坯,右為成壺

吳小兔不賣泥,但名聲在外,不時有人找上門來。

1983年,外甥知道了舅舅尋泥的壯舉,就曾央他給一點大紅袍,拿去仿製老壺。三斤大紅袍拿出去又原封送回來,因為「打不起泥條」。

打泥條是做紫砂壺最基礎的步驟。在泥凳上用木槌反覆敲打泥片形成長條,捲起來就圍成了壺身。吳小兔的泥和了水還是發酥,沒有黏合力,泥條都打不成。

吳小兔又不信邪。

他想起在耐火器材廠做窯務工人的時候,封窯門用的一種生土,燒到八百多度,燒成的磚頭也是紅色。他就以一斤泥配二兩土,給外甥拿去做壺。做成了。

這壺放在開水裡咕嘟,顏色像血一樣漂亮。「可從水裡一拿出來,冷卻下來,就不發亮,沒有光澤,給人的感覺是死的。」

一斤泥只配了二兩土,差異就這麼大嗎?吳小兔想起民間有傳說,「一把好壺,數月而成」,他開始自學做壺。丁蜀鎮遍地都是制壺人,吳小兔沒有拜師,這些制壺人都是他的師父。

他聽紫砂大家邵大亨的後人說,邵家長輩為鄉紳制壺,用的是看家本事,泥打在濕布上,連布把泥拖起來,泥就不會開。

「說得明白,可我又不知道糟蹋了多少原料,走了多少彎路。」吳小兔也試著把泥打在布上。泥條厚三毫米,上面再放一層布,把布翻過來,再把下面的布揭掉。「後來才發現還要再鋪一層塑料紙,布放在塑料紙上,才能把布拿掉。現在說說似乎快得不得了,但這是要花幾個月的腦子,才能成功。」

做壺的每一道工序,都像打泥條一樣難,甚至比打泥條更難。從對泥料的處理開始,門道就多得很,再比如放壺胚的套缸如何講究、什麼樣的泥要怎樣的火候、模具的材質……「靠的是天分、熱愛,夜裡都爬起來琢磨。」

到1985年下半年,距離吳小兔在泥料倉庫偶遇大紅袍,已經過去了整整四年。他用這批大紅袍做成了第一把壺。拿著壺喝茶的時候,遇見收壺人,一把賣了五十塊錢。

買壺的客商來自台灣,他說吳小兔用的是真正的硃砂料,但對工藝的評價是「這麼重、這麼厚,這個人不會做壺」。於是又來找他要泥料,拿去找工藝大家。

結果終究都退了回來。「做不成器,再好的泥巴也是廢泥一堆。」

這是1986年,吳小兔35歲。他對愛人說:「從現在開始,我要做壺了,不論是哪一種壺,我要用單一的泥做。到我老了,我的紫砂壺還是做不成的話,我死了眼睛都閉不上,你給我抹一下。」

05

唯一執著

吳小兔的五色土及壺坯

「這個東西要麼不給我做成,做成了就是傳世之作。」從說這話到現在,三十年過去了。

對於吳小兔豪言中的「傳世」,紫砂玩家李長平心有戚戚。他網名「老紫砂」,入行三十年來專門收藏民國之前的紫砂壺,卻也是國內收藏吳小兔作品最多的人。

「到吳小兔家一看,桌子上那把,就是明末清初泥料的感覺。玩老茶壺的人往往不太接受現代的東西,但是看了吳小兔的作品,感覺天然有一種簡古的韻味在裡頭。這是吸引我最重要的地方。」

三十年過去,吳小兔尋得不同的泥料,研習它們迥異的性質,加以不同的工藝和火候。單一原礦制壺,成了他獨特的招牌:

「天然的材料得到了,做出來作品,砂粒、氣孔、顏色、聲音達不到要去拼配;窯裡面一燒出來,靈性達不到要去拼配。山上得到的自然的東西,能夠做成,不是一種自然美嗎?為什麼要去拼配呢?」

現代制壺人許多都不再練泥,從泥商處買來,拼不拼配已經很難說清。但真正自己練泥的,恐怕也很少有人像吳小兔這樣執著。李長平說,吳小兔是個有「潔癖」的淘泥者。

「書上說宜興紫砂只有紫泥、段泥、朱泥三種,但是從我收藏過吳小兔的茶壺來看,他的泥料有幾十種。其實有些沒有明顯差別,混在一起也無不妥,可是吳小兔不這樣。」

撿到礦料,吳小兔要清潔、敲成黃豆大、手工粒粒篩選、去雜質、石磨磨粉、加水攪拌、錘鍊、存放陳腐。三十年來,一直是泥中挑泥。

「他在按古法,手工精選練泥。所以品種很多,但每個品種數量不多,甚至有的只有一塊拳頭大的原礦。他不允許泥料混雜,最極端的時候,同一塊原礦兩端有差異,他就把石頭敲開,分成兩種泥料。」

這在許多人看來就是鑽牛角尖。吳小兔我行我素。

李長平與吳小兔的緣分,也與大紅袍有關。朱泥壺都是石黃泥做的,《陽羨茗壺系》說,石黃泥,陶之乃變硃砂色。「我第一次到吳小兔家,就被一把紅泥壺的泥色吸引。他拿出壺的泥料給我看,是紅色的,我以為是加鐵紅粉調製的。」

吳小兔就拿出原礦石給李長平。紫紅色的石塊在地上一划,就像紅粉筆。這就是吳小兔第一次從泥料倉庫里淘到的、第一次做成壺賣了五十塊錢的,大紅袍。

看著大紅袍原礦的李長平,感到自己似乎親歷了一個坊間傳說。說是曾經有一種大紅泥,泥色極美,但粘性極差,難以制壺。陶人們大多用它做「化妝土」,刷在壺的外表。清末民初一度流行的「外紅內紫」茶壺,據說就是以普通紫砂泥料做成壺坯,外表刷上大紅泥。

三十年過去,大紅袍成了絕版泥料。吳小兔用它做成的壺,價值到了十萬元一把。

但吳小兔已經不完全是三十年前決定尋泥的吳小兔。他從不賣泥,似乎也不熱衷於賣壺。他在自家陽台上的「工作室」里,成天與這些砂砂石石相伴。櫃中、床下、枕邊,依然是色彩各異的礦石泥料,有的已經保存陳腐了三十年。

吳小兔有時不捨得動手,他說:「在紫砂泥料上,我才剛剛入門……還是個沒畢業的小學生。」

定窯白原礦與定窯白明式壺,左為泥坯,右為成壺

天青泥小佛緣壺,左為泥坯,右為黯肝色成壺

吳小兔製作的九種不同泥色的掇只壺,李長平藏

編輯 | 舒婕

/ 你準備先看哪篇 /

關注中國最贊的匠人手作平台東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的精彩文章:

可口可樂不放心無糖茶「淳茶舍」,續推果味「唷!茶」,眾企為激活茶飲料市場操碎心
茶道精神對話:90後茶仙子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