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運動 > 克韓:1934年的「夢之隊」與「紙片人」

克韓:1934年的「夢之隊」與「紙片人」

寫在前面的話:2014年世界盃,我在巴西幾乎每天一趟飛行。那時,我四十有二,中年心情漸起。心裡想的,是這或許是我最後一屆世界盃了。老了,要服老。然而四年轉瞬即過,俄羅斯世界盃烽煙再起,我這個老兵,又一次聽到了歸隊的集結號。在接下來的兩個月盛夏中,我將在體壇+和《體壇周報》繼續與讀者老朋友們晤談,也希望能結識一些新朋友。

這個專欄的第一批作品,和世界盃往事有關。每到世界盃,都是催生新新球迷的時刻。這些新入門的球迷,對於過去並不像很多老資格的球迷那麼了解。即便是老資格的球迷 ,對於耳熟能詳的世界盃往事,也有很多盲點——當時當新聞聽,並沒有背後信息的挖掘。如果你也有興趣,那麼,請跟我一起走入如煙的《世界盃往事》。

現在的小女孩,和手機遊戲里的紙片人談戀愛。而世界盃足球,也曾經和紙片人發生過一場戀愛——那就是綽號「紙片人」的奧地利神奇球星馬蒂亞斯·辛德拉爾(Matthias Sindelar)。他只留下了非常短暫的一些黑白影像片段,但我們可以確定的是他身高只有1.75米,而且非常瘦弱,因此有了「紙片人Der Papierene (The Paper Man)」這個雅號。

「紙片人」馬蒂亞斯·辛德拉爾。

辛德拉爾是那支被稱為「夢之隊(Wunderteam)」的奧地利國家隊的隊長。大家都知道世界盃上的「無冕之王」匈牙利隊,但「神奇的馬扎爾人(匈牙利隊綽號)」之前,奧地利就已經是「初代無冕之王」了。「夢之隊」開創的打法得風氣之先,是後來很多球隊——比如1950年代的匈牙利、1970年代的荷蘭和後來的西班牙——的最初模板。

「夢之隊」的種子,來自傑米·霍根(Jimmy Hogan)。儘管他在英格蘭本土並不知名,但匈牙利、奧地利等中歐足球奉他為開山鼻祖。他的職業生涯早早結束,28歲就去了荷蘭當教練——或者說是足球傳教士,這倒非常符合他爸媽的期望,因為他的父母曾經希望他成為一個神職人員。

1908年,時年26歲的傑米·霍根。

雖然霍根是一個有愛爾蘭先祖的英格蘭人,但他的打法卻是蘇格蘭式打法:和硬朗、拼身體的英式打法相比,蘇格蘭人講究傳球、戰術和場上位置。而總體來說,和英格蘭本土喜歡足球的都是頭腦簡單的工人階級不同,中歐國家喜歡足球的卻是一些勤于思考的中產階級,他們有條件去領會霍根黑板粉筆畫出的戰術思維。如果說英格蘭足球的根基是工廠旁的酒吧,而屬於奧地利足球的場景則是維也納的咖啡館。

1912年,霍根經好友介紹,認識了奧地利「夢之隊」未來的締造者雨果·邁斯爾(Hugo Meisl)。邁斯爾出生在波西米亞小城馬萊紹夫,父母是中產階級猶太人。很小的時候,他就移居到了維也納。父母希望他從事商業,或者進入銀行工作,但他最終卻成為了奧地利足協事實上的主席。邁斯爾決定,任命霍根為奧地利國家隊的臨時主帥。

1932年,雨果·邁斯爾與其一手締造的奧地利「夢之隊」。

在當年的斯德哥爾摩奧運會上,霍根帶領奧地利隊5比1擊敗德國隊,但3比4輸給了荷蘭隊出局。德國足協找到邁爾斯,希望霍根去他們那裡執教。邁爾斯毫不猶豫地給出霍根新合同,每周有兩天霍根負責帶奧地利奧運隊,其餘時間則帶俱樂部。霍根的任務本來是準備1916年奧運會,但一戰讓這一切化為泡影,為了生存他去了匈牙利執教。

中歐的足球要遠比英格蘭足球更為城市化,主要的發展中心在維也納、布達佩斯和布拉格。在維也納,從1919年開始擔任奧地利主帥的邁斯爾繼續霍根的打法。1930年代,以傳球和跑動為主要特徵的「多瑙河學派」成型。1899年,牛津大學隊曾經以15比0的比分擊敗了維也納選拔隊。但到了這時候,「夢之隊」成為了獨立的流派。

1926年,年方23歲的辛德拉爾上演奧地利國家隊首秀。辛德拉爾一家是來自摩拉維亞(今天捷克東部的一個地區)的移民,他成長在維也納郊外,初露鋒芒後迅速成為了維也納知識分子的最愛。當時著名的咖啡館詩人弗雷德里希·托爾貝格(Friedrich Torberg)在1978年回憶往事時,曾經這麼寫道:「他是如此多變而不可預測,他根本沒有體系,沒有固定的模式,他只擁有一種確定性——天才。」

查爾斯·蒙哥馬利·伯恩斯(左)和雷尼爾·沃爾夫卡斯特(右)。

辛德拉爾是奧地利足球的傑出代表,他證明了筆雄辯於刀劍,而頭腦可以勝過肌肉。他迅速征服了當地小布爾喬亞知識分子,開始為腕錶和奶製品等多種產品做代言廣告。儘管如此,邁斯爾骨子裡還是認為,中鋒應該是一輛坦克,用《衛報》的話說:「辛德拉爾身材更像查爾斯·蒙哥馬利·伯恩斯,而邁斯爾心目中的中鋒應該是雷尼爾·沃爾夫卡斯特(兩者均為《辛普森一家》里的人物)。」

辛德拉爾國家隊首秀(對捷克)就有進球,緊接著在7比1大破瑞士的比賽中又梅開二度,此後在第三戰對瑞典的比賽中打入了第四球。但邁斯爾此後卻更喜歡用「坦克」烏日迪爾(Josef Uridil)。直到辛德拉爾首秀5年後的1931年,邁斯爾才終於確定了他的首發中鋒位置。

這起到了立竿見影的效果:1931年5月16日,奧地利5比0摧毀了他們曾經的老師蘇格蘭隊,辛德拉爾也有進球;在此後兩年內,辛德拉爾踢著日後被稱為「偽九號」的位置,16場比賽打入了16個進球;奧地利「夢之隊」在他帶領下也一路摧腐拉朽,其中包括在柏林6比0痛擊德國隊,回到自己主場又5比0大勝德國,在巴塞爾8比1大勝瑞士,在維也納2比1勝義大利,8比2勝匈牙利,4比3勝瑞典。

在戲劇評論家阿爾弗雷德·波爾加為辛德拉爾撰寫訃告時,這樣描繪辛德拉爾的表現:「他踢球,就像一個特級大師下棋。他有著雄偉的大局觀,他事先計算好每一步,也謀劃反制措施,總是選擇所有可能性中最有前途的一種……他的帶球能力無與倫比,他的突然反擊經驗豐富,他層出不窮的戰術假動作後面總跟著真正的進攻動作——假動作讓真動作變得不可抗拒……在某種程度上,他的腿上像是長著大腦,當它們在奔跑時總會發生出人意料和極為可觀的事情。辛德拉爾的射門打在球網內時,就像是完美的警句——一個讓我們能充分理解和欣賞這個完美故事的結尾。」

1932年,辛德拉爾作為中鋒隨隊客訪英格蘭,這張照片攝于海布里球場。

1932年12月,「夢之隊」迎來大考:他們成為了第三支被邀請去英格蘭比賽的外國球隊。雖然在那之前去的兩個球隊結果都不太好(比利時分別以6比1和4比0的比分被擊敗,西班牙1931年7比1慘敗),但奧地利隊很快在0比2落後的情況下將比分最終追成了3比4。英格蘭人真正夢醒,還要等21年後匈牙利人的到來。但這一次,「夢之隊」已經很接近了。

1933年6月在維也納,奧地利4比1擊敗比利時,辛德拉爾為球隊取得第3球的畫面。

1932年,是「夢之隊」的巔峰。在極盛時期,他們在31場比賽中共打101球。到1934年世界盃時,「夢之隊」已經開始下滑。不過,他們在世界盃前的4場比賽,分別是在都靈4比2擊敗義大利,3比2擊敗瑞士,5比2勝匈牙利和6比1勝保加利亞。淘汰賽首輪,他們通過加時賽3比2擊敗了法國。四分之一決賽,他們2比1擊敗了匈牙利。

1934年世界盃1/4決賽前,奧地利球員及工作人員集體合影,後排左五為辛德拉爾。

半決賽,他們的對手是波佐帶領的義大利隊。他們隊中有歸化的蒙蒂,4年前在烏拉圭撒野的那個阿根廷人。波佐的球隊人盯人、鏟球狂野,而邁斯爾的奧地利則跳著多瑙河華爾茲——這預示著此後足球的一個母題:田徑運動員對藝術家,肌肉對頭腦,黑暗巫術對純凈主義者。在這場半決賽中辛德拉爾被蒙蒂盯死,最終奧地利0比1輸掉了比賽,人類的故事總是沒有神話。

1934世界盃半決賽義大利對奧地利陣容圖。

在聖西羅球場進行的半決賽上,奧地利0比1不敵義大利,恩里科·蓋塔打入全場唯一進球。

失望的奧地利此後又在三四名決賽2比3輸給德國。此後他們雖然打入1936年奧運會的決賽,但最終還是輸給了義大利隊。與納粹德國的合併,讓奧地利無法再出現在1938年世界盃上——雖然部分1934年世界盃的奧地利隊成員代表德國參加了該屆比賽。

而辛德拉爾,不是他們中的一員。1939年1月23日清晨,他的好友古斯塔夫·哈特曼沖入維也納的一所公寓,找到了他:他裸身躺在自己同樣失去知覺的愛人身邊,已經往生極樂;那一年,辛德拉爾不過36歲。

對於辛德拉爾的死亡,警方報告認為他和愛人死於一氧化碳中毒,因為他們家的煙囪被堵住了:辛德拉爾先死去,幾個小時後他的愛人也死在了他的身旁。但這擋不住各種陰謀論,畢竟蓋世太保一直在嚴密監視他開的咖啡館:自從他在一場慶祝奧地利和德國合併的友誼賽中打入一個進球並在納粹高官前瘋狂慶祝之後(這場比賽本來應該是一場平局),德國人就一直對他不太放心。

辛德拉爾之墓。

辛德拉爾也拒絕為「統一的」德國隊比賽。所以,這是一次國家縱容的謀殺?還是自殺?永遠不會有人知道真相,但他的鄰居確實在當月早些時候抱怨過煙囪存在問題。納粹高層命令警方結束了對辛德拉爾死因的調查,劇評家波爾加說:「他一直鍾愛這座城市,直到死亡。他曾是這座城市的兒子和榮耀,他和這座城市命運糾纏,以至於當它死去時,他也必須死去。所有的證據都指向一次自殺,因為他忠於他的家鄉。」

和他一起死去的,還有奧地利「夢之隊」。多年以後,《衛報》說:「這支球隊應該被銘記,就像我們銘記荷蘭的Total Football和1954年的匈牙利一樣,就像我們銘記1959年和1982年的巴西隊一樣,他們都是未曾捧起世界盃的偉大球隊之一。」

附上1931年5月-1934年6月奧地利「夢之隊」的戰績。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體壇周報 的精彩文章:

意甲看彩:亞特蘭大氣沖雲霄
不使巴薩見白頭 伊涅斯塔留下最美回憶

TAG:體壇周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