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風采錄:滄州黃驊面花製作技藝省級非遺傳承人白俊華
白俊華,女,家庭婦女,1955年至1961年在娘家賈象村上小學,1963年至1969年在本村務農。1970年出嫁到黃驊市羊二庄鎮前街村。
白俊華從小受黃驊當地民間風俗及家庭環境影響,非常喜歡做面花,只是當時農村生活條件差,麵粉不多,親手嘗試的機會彌足珍貴。
每年一進臘月,白俊華就跟奶奶、母親、大娘、嬸嬸一起學習製作面花,邊干邊學,興趣越來越濃,把當時當地農村婦女蒸過的所有面花樣式,統統學做一遍,記在心裡。
自古以來,黃驊農村風俗習慣中有一條不成文的規定,女孩家從小一定要學會針線活、做飯等家務活,不然結婚以後到婆家會因此受氣挨打。所以,學習做面花技藝是在興趣和長輩壓力下完成的。1970年結婚遷至羊二庄前街務農,前街村做面花的習俗歷來風行,在娘家學會的面花製作技藝,正好能派上用場。至今,雖然年紀大了,但做面花仍是老人一大喜好,過年過節親戚朋友都願吃她做的面花。
白俊華天生手巧,靈感豐富,憑藉自己對日常生活的細心觀察,對傳統面花樣式不斷進行改良和創新。白俊華的面花製作技藝以刺蝟、倉官、小兔子等見長。
白俊華製作的面花光潔鮮亮,造型完美,形象逼真,栩栩如生,軟硬適度,香甜可口,受到鄰里的誇讚,成為黃驊面花製作技藝的代表人物,是村裡年輕人學習的土專家。用花模製作的面花多以寓意吉祥、富貴、喜慶的動植物為代表,有花、果、鳥、魚等動植物共150餘種樣式。
白俊華的技藝特徵:1.小動物造型飽滿靈氣,大小適度。白俊華手工製作刺蝟和倉官時,須用麵皮包上餡料,民間風俗表示全活、有心眼,所以,餡要飽滿,皮要厚薄適度,不能露餡,不影響剪刺。面花個大了顯得傻氣,個小了又顯小氣,捽多大劑子正合適,全憑手上的功夫,同時講究藝術的完美性;2.線條簡潔大方,易學易做。如製作小兔子(正式製作在中秋節),取麵糰適量撮長條擀成橢圓狀,兩頭均用刀切開一條口,反向摺疊兩次,轉角處各放置泡開的紅棗一枚,用單只筷子在兩棗之間部位用力向下壓,小兔子雛形已現。然後,紅豆做眼睛,用手捏出三瓣嘴和小尾巴,用刀或木梳壓出腳印,兩耳後加兩枚紅棗使兔耳立直,活潑可愛的小兔子形象躍然之上,倍受農家娃娃們的喜愛;3。做工精細,講究細節處理。刺蝟的身上有小刺,需用剪刀均勻地剪出,單刺過細易斷,太短熟後不顯,過長易塌不挺,並且要求分布均勻與整體比例協調,達到完美的藝術效果;在製作過程中,白俊華依據小動物不同部位及實物形狀的差異,確定使用不同輔助工具,如用剪刀剪刺蝟身上的刺和嘴巴(包括倉官的嘴巴),用手捏刺蝟的尾巴、兔子的嘴巴、鴿子的嘴巴等;有的倉官背上馱有錢搭子,裡面裝有金條,「錢搭子」用面片做成,切下的邊緣部分正好做「金條 」。有的倉官背兩條十字交叉的白面口袋,其上再放一隻元寶;製作之前備料中分別有紅豆、黑豆、綠豆,據不同要求分別使用,刺蝟是黑眼睛,倉官是綠眼睛;兔子、鴿子是紅眼睛。用花模磕花時,常念叨一句:「白不白,醭面埋」,是說麵糰入模前需滾足乾麵粉,這樣生花不粘模,熟花白凈;4.民俗味表現得淋漓盡致。因為刺蝟、倉官做熟後先當供品後食用,所以,包在裡面的餡必須是素餡、豆餡或泡好的紅棗。刺蝟又分圓的和長的,上供時圓的刺蝟放在磨眼、窗檯,並且不同時段方向有別。長的放在佛前,背馱銀子錁或小刺蝟,象徵財多、子孫多,且四隻馱一麥垛,以表示興家,帶來豐收財運。 (來源:河北非遺保護網)
TAG:聽文化發聲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