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認識中國少數民族:「給牛做壽的民族」仡佬族

認識中國少數民族:「給牛做壽的民族」仡佬族

仡佬族,族源和古代僚人有關,民族語言為仡佬語,屬漢藏語系,沒有本民族的文字,通用漢文。仡佬語崇拜祖先, 奉祀竹王、蠻王老祖、山神。

仡佬族集中聚居在貴州省北部的務川和道真兩個仡佬族苗族自治縣和石阡縣,其餘分別散居在安順、平壩、普定、關嶺、清鎮、正安、鳳崗、松桃、黔西、六枝、織金、大方等二十多個縣市。

根據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仡佬族總人口數為550746人。

貴州務川縣

仡佬族的特點:

1、服飾

仡佬族的服裝文化因時損益,獨具特色。

清代及其以前,服裝多為家織麻布染青藍二色製成,男著無領長衫,抄襟,長至膝下,袖大而短,常束腰帶,勞動時撩衣前後一角扎於腰間。

女衣短裝,抄襟,綴花邊。據史書記載,大約在十九世紀中葉,仡佬族婦女上衣短僅及腰,袖背上綉鱗狀花紋,下穿無褶長桶裙,整個裙子分為三段,中段用羊毛織成,染成紅色,上下兩段多用麻織,一般有青白色條紋,外罩青色無袖長袍,長袍前短後長,均綉有花紋,穿時從頭上套下,腳穿鉤尖鞋。

民國以後,各民族文化交流,互相學習,取長補短,審美觀隨社會發展而逐漸改變,無論男女老少,服飾逐漸與當地的漢族一致。

如今,仡佬族的日常服飾日益多樣化,個性化,各種式樣紛繁。質地從單純的棉布、滌卡發展為毛料、麻紗、滌絲等,農村的仡佬族群眾也是一季多衣,只有在各種節日慶典中才會特意穿戴本民族服飾。

仡佬族服飾

2、信仰

仡佬族崇拜祖先, 奉祀竹王、蠻王老祖、山神。有本民族專司祭祀、祈福求壽、退鬼、超度亡靈的巫師。

仡佬族人創業、生活在崇山峻岭之中, 衣食住行與山林息息相關, 產生了萬物有靈的觀念。有些人家對古樹巨石頂禮膜拜, 正月十四和三月初三皆獻酒、肉、糍粑祭奠, 祈保子孫安康。每逢旱、澇、病、蟲災, 便掛善募捐, 請道士設壇打醮作法事, 祈禱諸神禳災保平安。

住處附近山林中最大最粗的那棵古樹常會被作為神樹來祭祀和崇拜。一旦選定後, 則要對該地區實行封山, 禁止任何不當的行為, 包括禁止砍樹和放牧, 這在客觀上保護了當地的植被資源, 維持了生態環境。

3、語言文字

仡佬族有自己的語言。仡佬語屬漢藏語系。在語音系統上接近苗語,在語音、語法上有個別現象又近壯、侗語。它與苗瑤語族語言和壯侗語族語言都有少量的同源詞。

學界的一種觀點認為,把仡佬語族看成漢藏語系中一個獨立的語族較合適,其名稱可以叫僚語族或仡佬語族。仡佬語分四個方言, 習慣上稱為「稿方言」、「哈給方言」、「多羅方言」和「阿歐方言」。仡佬語的各方言之間差異較大,並呈現犬牙交錯的方言土語分布。一個縣往往有幾種仡佬語方言並存。

在語言使用方面,只有貴州省的平壩縣大狗場、安順市西秀區的灣子寨、黑寨、普定縣的新寨、關嶺縣的麻凹、六枝的居都、大方縣普底鄉紅豐村、雲南省麻栗坡縣月亮灣和廣西隆林各族自治縣三沖仡佬族語言較為完整。

據調查,當前完全或部分地以仡佬語作為母語的仡佬族最多不超過6000人,大約只佔仡佬族總人口的1.1%。絕大多數的仡佬族使用漢語作為主要的交際工具。也有少數成員會講當地的苗語、布依語等。

仡佬族沒有本民族的文字,普遍使用漢文。

4、建築

仡佬族的居住依地形的不同而有所差異。大多同宗聚族居住,一個宗族的各個家戶毗鄰建房形成村寨。住房構造形式及建築材料,則視其經濟條件、人口多少,地理環境而有所不同。居住在丘陵河谷、平壩地區的仡佬族,多依山傍水建房,房屋一般較高;居住在高山的仡佬族群眾,通常選取向陽避風處建造,房屋大多比較低矮。往往注重房屋地址的選擇,有「山管人丁水管財」之說。

建築房屋時,房屋的高度喜歡選取尾數為八的尺寸,以中柱為例,取一丈六頂(尺)八,其餘依次類推,其實是選取諧音,表達對家庭的美好願望。房屋的式樣有獨間、二間、長三間、長五間、兩重堂、三重堂、三合院和四合院等。除獨間、二間外,其餘的房屋都是以位於正中間的一間作中堂,設家龕,專門用於祭祀、會客,一般不鋪設樓板。兩側的房屋稱為「小二間」,通常分隔為前後兩間,前面一間作廚房,後面一間作卧室,多有天、地樓板,地樓約高一米,搭梯而上。地樓底下可貯放雜物或者作雞鴨舍。中間堂屋比兩邊卧房和廚房要凹進,形成一個廳口。有依山建「吊腳樓」房者,設欄杆走廊,樓上住人,樓下作畜廄。過去多為土木竹結構的草房,新中國成立後,經過土地改革,社會經濟逐漸發展,農村住房日益改善。20世紀70年代石木結構的房屋盛行一時。20世紀80年代以後,由於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都修建磚石結構的瓦房和樓房,在交通方便的地方,鋼筋混凝土的多層樓房逐漸興起。

仡佬族建築

5、藝術

音樂:仡佬族人在生產勞動中,男女青年社交場合里,節日喜慶親朋宴請時,常以歌聲抒發情懷,有「打鬧歌」、「號子」、「山歌」、「盤歌」、「古歌」、「情歌」、「牧歌」、「閨怨歌」、「長工歌」、「哭嫁歌」、「戒煙(鴉片)歌」、「戒賭歌」等。詩歌體裁三言、五言、七言不拘,但多為七言,兼具賦比興、押韻,類似七言絕句詩體,也有用仡佬語歌唱的長短句形式。寓哲理於歌詞,顯情趣於歌聲,有濃厚的生活氣息,比如「盤歌」,一問一答,多是即興而發、將生活中的事物用歌的形式表達,歌詞生動詼諧、靈活多樣,不僅富有趣味性和知識性,而且音韻優美,自成一格。

樂器:銅鼓、牛角、笛子、葫蘆笙是仡佬族歷史上常用樂器,泡木筒是仡佬族的獨特樂器,用長兩尺余的泡木捅去芯,做成筒,鑿兩孔,上端插竹嗩筒,吹奏時發出「嗚哇嗚哇」的聲音,仡佬族因此稱呼它為「嗚哇」。「嗚哇」只能在秋收畢至正月十五期間吹奏,其餘時間收藏不用。

舞蹈:仡佬族的舞蹈有「頂翁羅」、「打親敬酒舞」、「酒舞」、 「淘盆打褂子舞」、「踩堂舞」、「祭山神舞」、「祭田娘舞」等。「頂翁羅」是表達仡佬族青年男女在農曆正月社交期間,相互表達愛情,選擇終生伴侶的傳統習俗的舞蹈。「酒舞和打親敬酒舞」是大方縣箐山拉魯村仡佬族的舞蹈,是從婚禮中的有關禮儀衍化而來。「祭山神舞」是六枝仡佬族每年三月三祭山神時跳的舞蹈。「祭田娘舞」是水城、六枝等地每年「吃新節」期間由家人帶領婦女兒童在客家田地里摘新時跳的舞蹈。

戲劇:仡佬族的戲劇有儺戲和地戲兩種。儺戲是一種驅鬼的儀式,從中原傳入,因其具有一定的戲劇情節而被稱為「儺戲」。當儺戲於中原消失之後,儺的活動卻尚保存於貴州民間。仡佬族的儺戲主要流行於黔北、黔東北。伴奏樂器有鑼、鼓、牛角等,表演者須戴面具。地戲是由明代衛所屯軍中流行的「軍儺」演化而來。流行於黔中地區仡佬族民間,多取材於歷朝戰爭故事,表現尚武精神以自娛。表演場所不搭台,不在室內而在室外平地,故稱為「地戲」 。

6、婚俗

新中國成立前,仡佬族各支系之間互不通婚,實行支系內婚制,但同宗不得開親,習慣姑表或姨表聯姻。青年男女一般在十四五歲時定婚,甚至有「背帶親」、「指腹婚」者。仡佬族婚禮儀程中,形式多種多樣,大部分地區保持有「男不親迎」和新娘步行,以及婚禮期間新婚夫婦不同房等傳統習俗。新中國成立後,隨著仡佬族與漢族、布依族、彝族、苗族等各民族長期錯雜而居,締結族際婚姻、經由自由戀愛而到政府相關機構登記結婚的年輕人日益增多。

仡佬族一直實行的是一夫一妻制的小家庭,男女在家庭中的地位也比較平等,以前曾經實行過的對於婦女的一些歧視性的禁忌,比如不能上樓,不能跨大門等都已經廢除了。如父母去世而弟兄又較多者,尊大哥為家長,有「長兄當父,長嫂當母」之說。如果父母健在而弟兄分居,父母一般隨小兒子居住,財產由各弟兄平均分配;假如小兒子未婚,可適當多分,以補償結婚所需。

仡佬族婚禮

7、節日

仡佬族人一年中最重要的節日有「春節」、「清明節」、「祭山節」、「端午節」、「吃新節」、「中秋節」、「重陽節」、「牛王節」、「敬雀節」、「捉蟲節」等,其中最隆重的莫過於過春節。春節期間,仡佬族同漢族一樣,也要祭祖,全家守歲,同時又有自身的特色。各地的仡佬族除夕須打糯米粑祭祖,各地所供粑的大小數量不一,有的用一個大的,有的在大的上再加三個或四個小的,有的是三疊,各有3、5、7個粑粑。以粑供祖的時間不同,有的供到初一,有的供到初二,有的供到十四。「敬雀節」也稱「愛鳥節」,石阡縣每年五、六月間都要舉辦。

除關嶺、晴隆等少數地區外,仡佬族普遍過三月三祭山神,祭山神都是男子參加,大都為全寨活動,只是形式、禮儀上有差異。安順、普定、鎮寧一帶的仡佬族,還過「六月初六」,殺雞備酒敬奉「秧苗土地」。

吃新節,各地仡佬族均過,時間不一,內容大同小異,是仡佬族比較重視的節日。採摘新糧,以新糧祭獻祖先,舉行將動物放歸大自然的「放生」活動是這一節日的中心內容 ,而且必須要在過節之後 ,人們才能開始食用新糧。吃新節到來時,家家戶戶都要到田間地頭摘取新莊稼,摘取新谷穗煮新米飯,備酒敬祖,以感謝祖先拓荒種地、澤惠後人的恩德,然後大家吃新,歡慶一年的豐收。

各地仡佬族還在十月初一過「牛王節」,又稱「敬牛王菩薩」、「祭牛王」。每到這一天,仡佬族除了殺雞備酒敬供牛王外,同時要讓牛休息,用最好的飼料喂牛,還要用上等糯米打兩個糍粑掛在牛的角上,再把牛牽到水邊,如果附近沒有水塘、水井,水田,那也要打盆水放在家門口,讓牛「照鏡子」,之後取下糍粑喂牛,給牛「做壽」。有的地方還要給牛披紅挂彩,燃放鞭炮,表示祝賀。

仡佬族牛王節

原創作品,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古今獵奇 的精彩文章:

每天學習一首古詩詞14:貫休《獻錢尚父》 一劍霜寒十四州
每天認識一個中國主要城市14:「物華天寶」 南昌-附南昌十景

TAG:古今獵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