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這面照妖鏡,照出了什麼?
中年常常被視為人生中平靜煩悶的一個階段——是介於年輕的光明和老年的昏暗之間的那道灰色。
——大衛·班布里基《中年的意義》
1980年,諶容的《人到中年》見刊之後,備受關注。撇開政治訴求不談,這部小說對中年人的演繹著實令人心疼。作為社會中流砥柱的中年人,盡最大能力奉獻著自己的光和熱,卻無力改善自己的生活品質。尤其是身兼醫院業務骨幹和兩個孩子母親雙重身份的陸文婷,在現實的重壓之下不得不透支自己的生命,年幼的孩子不得不早早懂事,令眾多讀者留下了心酸的淚水。
電影《人到中年》劇照/1982年
再看看幾十年後的今天,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突然興起了一股妖魔化中年人的邪風,不是說中年男人事業平凡,品味油膩;就是說中年女人身材變形,依附家庭,拉低了現代獨立女性的形象。二十郎當歲的青年一邊熬夜泡吧,一邊用著最貴的護膚品來撫平眼角的細紋,然後嘲笑自己已然是個中年大叔or大嬸,殊不知那些真正的中年人,正在經歷著什麼。
皮膚衰老、身材變形算什麼?對於中年人而言,複雜而艱辛的人生,才是他們更重要的事情,中年這個階段,恰恰是一面照出了世間百態的照妖鏡,令人性顯出了本來的樣子。
那麼,中年對於人生而言,究竟有什麼意義?
英國生殖生物學家以及動物學家大衛·班布里基避開了人們常用的社會學角度,從自然演化的角度對人類的中年現象進行了研究,並在《中年的意義》中給出了一些令中年人感到振奮的觀點:中年確實經歷了諸多改變,生理、心理、情緒、性,等等,但這並不意味著衰老和凋零,而預示著一個新的特別的人生階段已經到來。中年應當是充滿生產力和創造性的階段,這是自然演化給予人類的饋贈。
[英]大衛·班布里基《中年的意義》2018
PART 1
中年究竟發生了什麼?
毋庸置疑的是,中年確實發生了許多變化。這變化在我們看來充滿了消極意義,令人們懼怕中年的到來。班布里基在《中年的意義》中說道,基因、發育和演化共同造就了中年人,從而使四五十歲的人們感到生命變得複雜了。
01中年≠變老
中年最不利的變化,就是老化。但這並不意味著中年人已經老了。人什麼時候變老?這可說不好,還有人認為老化過程從受精時就開始了呢。不過有一點是沒有爭議的——老化現象在中年時最明顯。
夾雜的白髮、皺紋、色斑、下垂、發福、感覺退化等,幾乎是大部分中年人的標配。老化特徵總是帶著一些若有若無的死亡氣息,但說實話,四五十歲距離老死還差著挺多年呢,所以中年是絕對不能和「老」劃等號的。事實上,人們還沒有從基因遺傳的層次上搞清楚老化這個問題,我們身體內部的「生命時鐘」是如何掌控老化進程的原理,也不甚清晰。但可以確定的是,中年時期,正是我們生命的創造力量與破壞力量針鋒相對的時候。
02中年究竟是什麼
班布里基認為,自然選擇造就了中年。這其中有一個非常關鍵的要素:大腦。人類的大腦比動物發達許多,因而人類後代需要更加豐富的養育投資。許多動物幼崽出生後就會走,很快就要學會捕食獵物,然後被母親趕出去獨立,比如老虎獅子。但是人類幼兒出生時卻極度不成熟,而且成長時間尤其漫長。
待孩子進入需要更多親本投資的青春期時,自然選擇讓中年人中止生育,不再分心,以專註照顧現有的後代。那麼,親本投資靠什麼推動中年演化?答案是食物和信息。
為後代提供食物的行為,一可以讓後代吃飽肚子長大;二可以促使人類掌握更多技術和經驗,並慢慢地促使中年人成為驅動社會循環的中堅力量。
為後代提供信息的行為,則使人類社會在知識、態度、價值觀、目標、技術的代際傳承中形成了約定俗成的文化。換言之,中年人雖然不怎麼生孩子了,但他們可以將自己的經驗傳遞給後代,幫助後代成功。這種文化傳承的能力,遠比生育能力更重要。
PART 2
危機四伏or巔峰全勝?
01 人到中年,是不是更加脆弱而抑鬱
這些年,我們聽到的中年人的故事裡,總是充滿了各種各樣的危機。中年人確實過得很不容易,尤其是那些年輕時欠思考、不做規劃、日子過的失意而平庸的人。年輕時,中年是未來;真正到了中年時,中年便是當下,你無可逃避。
班布里基也指出,在中年人的心理疾病中,抑鬱症還是很常見的。但是從整體發病率來看,中年人並沒有年輕人容易抑鬱。畢竟中年人的認知能力更加成熟,他們已經很擅長處理自己的負面情緒。
誘發抑鬱的因素有很多,如婚姻、健康、子女、工作、父母、財政等問題,都會引起一些壓力。不過這些壓力在年輕人和中年人身上是本質的不同,年輕人抑鬱,多半是因為這些問題充滿了不確定性,自己無法掌控,無法預料挑戰的結果,覺得出路渺茫;而中年人恰恰因為能夠掌控這些問題而感到繁瑣,他們面臨的是執行壓力,這種有宣洩路徑的壓力,並不會讓他們抑鬱。
不過,調查發現,中年女性比中年男性更易抑鬱,尤其是那些較早生育子女,長期以照顧子女為己任的家庭主婦。不過,完成了家庭使命的主婦重新回歸事業後,抑鬱發病率出現了明顯下降。
02中年,依然可以大有作為
人類靠什麼登頂最強物種的寶座?答案是大腦,我想你應該沒有意見。
到了中年,我們的皮膚和體型會有明顯老化特徵,甚至眼睛、耳朵都不那麼好使了,但我們的腦子依然運作得很好,前提是你大體健康,沒有腦病。班布里基在《中年的意義》里說道,中年人的腦子很有趣,他不會明顯變笨,也不會變聰明,但他會改變認知方式,使你顯得更加睿智。
人到中年,眼睛可能會花,耳朵可能沒那麼靈敏,炒菜的時候可能會放多了鹽,不過這些「退化」都無關緊要啦。在狩獵時代,中年人多半靠腦子協調領導狩獵行動,只要年輕人有足夠敏銳的眼睛、鼻子和耳朵就足夠了。這個發育特徵,伴隨著基因傳遞傳給了現代中年人。
不過你仔細觀察下中年人的思考行動,會發現中年人的思考速度確實沒有年輕人快。不過那又怎樣呢?速度是決定成功的關鍵嗎?並不是,在某些成敗一舉的關頭,30年的經驗就顯得非常可貴了。要知道,真實的人生並不像小說中的霸道總裁那樣,靠天賦和冒險就能打遍天下無敵手。
相關研究也表明,中年人的認知能力已經到達了頂峰。如果把人的認知能力比作低圓的小山丘,那麼中年人就站在山頂上。更讓人驚訝的是,有許多能力直到65歲之後,才會出現明顯衰退。可見,中年依然是人們能夠大有作為的時期。
PART 3
中年瘋癲——人性的照妖鏡
原諒我用「瘋癲」來形容那些折騰個不停的中年人,心裡的羨慕嫉妒恨,簡直是無以言表。要知道,整個社會都覺得中年人應該是平穩而剋制的。年少的時候,我們覺得中年的父母很保守,很落後,總是想反叛他們,但隨著我們年紀的增長,我們又逐漸理解了他們,如果他們此時又突然像年輕人那樣「不著四六」起來,大部分子女總是無法接受。
基因和自然演化決定了大部分中年人都是保守而剋制的。但生理條件表明,中年人是具有大把造作的能力的。中年人造作了什麼?
人生無非兩件大事,愛情與事業。中年人亦不例外。
實際上,大部分堅持過青年時期的中年眷侶,其實都非常幸福。中年夫妻雖沒有年輕伴侶那般激情、浪漫,但到了四五十歲的年紀上,感情和性早已經與生育使命分離,剩下的就是純粹的人性了,愛就是愛,不愛就是不愛。大家嘴上說著這把年紀了,愛早已成了親情,但你的身體和內心是誠實的,兩個人依然被對方所吸引。
那麼,那些不愛的人呢?從數字統計上看,中年離婚率不低。但這其中有一個特殊現象,即很多中年夫婦早已在青年時就感情破裂,但為了不影響孩子而堅持到中年才離婚。高考後的離婚潮,就屬於此種情況。也有一些人突然放飛自我,拋棄伴侶和新歡另覓愛巢,孜孜不倦地為家庭倫理電視劇提供現實素材。
離婚後的情況也不難估計。有不少中年男性似乎恢復少年激情,再婚目標都是更加年輕的女性對象,婚後也會再次生育;而生育力衰退甚至是已經消失的中年女性對於再婚就慎重得多了。不過這裡面的原因就有些複雜了,自然演化下來的擇偶機制差異,男女對外表衰退的在意程度,等等。
除了感情變化之外,還有些中年人再次燃起創業激情,頗有一番把這個世界攪個天翻地覆的氣勢。任憑家人勸阻,絕不退縮。
中年的意義
怎麼說呢,如果他們已經下定決心,那就隨他去吧!少年時努力成長不敢貪玩,青年時兢兢業業養家不敢鬆懈,到了中年的時候,人們終於是坦坦蕩蕩的自己了,為自己「瘋癲」一次,誰人能奈何?
言歸正傳,中年雖然有十幾年的時間,但當你真正到達中年時,依舊會覺得時光如梭。大衛·班布里基在《中年的意義》中感嘆,中年人正站在人生這座山丘的頂峰上,擁有成熟的智慧、理性和回憶,這是多麼幸運的時候!
眼前的灰暗雖然令人焦慮,但只要越過山丘,你將看到更美的風景。
中年人,加油!
原創,轉載請註明來源,謝謝?
~~閱讀,改變生活~~
TAG:方鏡之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