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讀完這些,像世界一樣寬廣地活著

讀完這些,像世界一樣寬廣地活著

後院讀書會推出的「一年讀180本好書」聽書馬拉松自2017年6月1日開始,至2018年5月15日畫上完滿句號。推薦人主要是後院讀書會創始人王紹培,同時也包括後院讀書會專家團成員以及一些後院的資深書友。每周一到四(公眾假期除外),推薦人會在會員群里以語音的形式分享好書精粹,每次時長在10分鐘左右,既有文史哲類書籍,也包括自然科學生活藝術等品類,既有新書,也有經典舊書,旨在構建一個博雅人生所需要的閱讀地圖。

2018年春節前已彙編書單回顧共139期(文末附鏈接:「從經典到前沿,2017,我們一起讀過」),現將餘下41期書單補充完整。煌煌180期,感謝有你的分享,感謝有你的聆聽,感謝願與後院一起思想共振!

後院聽書——「一年讀180本好書」計劃:

【策 劃】:王紹培、宋黎鵑;

【執 行】:王紹培、宋黎鵑、許濤、張璇、李凱芳、鄧詩琳、黃沭寧;

【推薦人】:除特別註明外均為後院讀書會創始人王紹培推薦。

140

《奇蹟集》作者:黃燦然

《奇蹟集》不應只放在一般意義上的詩歌範疇里去理解。我希望它也能打動不讀詩的人。他們對世界對生命都有與我相同的體驗,也與宗教的洞見一致,而我希望他們在這本詩集中感受到這種同源性的東西。——黃燦然

141

《語言是我們的居所》作者:南方朔

在《語言是我們的居所》這本書里,南方朔拎出了60多個主要流行於港台的詞語進行剖析。我把這一種工作稱之為「詞語考古」。雖然所考察的還是活生生的詞語,但是,這些詞語的含義已經在流轉使用的過程中磨損得非常厲害,過於熟悉的後果往往等同於遺忘,讓我們不再感覺到它本來的意思。而考古除了發現詞語應該有的意思,也恢復我們應該有的感覺。

142

《越讀者》作者:郝明義

作為一個「越讀」的提倡者,郝明義特彆強調閱讀的「不是」:閱讀不是皓首窮經,也不是閒情逸緻;閱讀不是有目的,也不是沒有目的;閱讀不是功利,也不是品味;閱讀不是文字,也不是圖像;閱讀沒有網路或者圖書之分,也沒有博士和高中生之別……

我理解郝明義的良苦用心。為了免於身處知識如此豐饒之中,卻仍然被餓死的悲劇;為了免於自由如此豐沛,我們卻被界限困死的悲劇——讀者必須轉變成為一個越讀者。

143

《華夏上古神系》作者:朱大可

本書的目標,是試圖越過歷史敘事的鐵幕,以一種跨文化空間的視野,藉助全球文明的光亮,去探明中國神話的初始輪廓。人的穿越式觸摸,只能抵達早期第二代神話的時段,而其中20位神祗的拼圖式肖像,也只能停留在粗線條的素描階段。

144

《追尋歷史》作者:白修德

中國的抗日戰爭、戰後歐洲的經濟復興和政治博弈、六七十年代的美國總統競選和肯尼迪家族的悲劇——美國傳奇記者白修德的回憶錄不僅記錄了自己跌宕起伏的一生,還將20世紀重要時段、事件、人物,以及自己身在其中的感受和思考如實書寫。

145

《時間的擺渡者》作者:阿加辛斯基

圖像是一種人工製造出來的幽靈。我們的世界充滿著死去的與活著的人的面孔。這是一種新的「泛靈論」時代。我們給後代製造了一支龐大的幽靈大軍。而「圖像並不為回憶服務,而是在取代回憶。」在圖像面前,我們終於什麼都無法想起。

阿加辛斯基對於圖像的警惕,很可能是我們根本沒有想到過的事情。在速成的攝影家滿天飛的環境中,我們對於圖像以及圖像的製造者,或許應該保留起碼的懷疑。

146

《人的境況》作者:漢娜·阿倫特

在《人的境況》一書中,阿倫特像馬克思一樣強調實踐的重要性,不過她稱之為「行動」,人只有在與他人分享這個世界、共同擁有這個世界並在這個世界中積極行動,才能使人獲得意義。「行動」是在公共領域中展開的,在公共領域中的行動意味著:排除了任何僅僅是維持生命或服務於謀生目的,不再受到肉體性生命過程那種封閉性的束縛。 「行動」的一個重要方面是「言談」,在言談中人們敞開他自己,闡釋和展現自己。

146

《第二性》作者:波伏娃

在這部書里,波伏娃把女性受到的壓抑比作「半個人類的奴隸制度」。女人的發展前景一直受到男權的壓制,只有讓女人獲得和男性一樣的權利,女性才能得到解放。「女人不是天生的,女人是後天形成的。」這句話開始成為女權主義者的名言。

147

《柏拉圖對話中的神》作者:西蒙娜·薇依

通過分析古典作品《伊利亞特》、《普羅米修斯》、《安提戈涅》以及柏拉圖對話,西蒙娜·薇依以獨特的睿哲引領我們重新接近那些耳熟能詳的古希臘詩人。我們將看到,當下人類的困境恰恰紮根於現代人文精神對古典精神的誤解。

147

《疾病的隱喻》作者:蘇珊·桑塔格

在《疾病的隱喻》一書中,桑塔格再次開始發現這個世界有很多隱喻和被遮蔽的真相,她從文學作品和現實背景的角度去分析疾病的文化寓意及其深刻影響,探討「身體的病」為何會變成道德批判,又為何會轉換成一種社會壓迫和歧視。比如,生病的人在健康人的社會處於尷尬位置,患者沉浸在對疾病的幻覺中和他人的歧視中。桑塔格認為這是一個自古就有的疾病的隱喻,在隱喻中,患者和疾病都被妖魔化。

147

《阿特拉斯聳聳肩》作者:西蒙娜·薇依

《阿特拉斯聳聳肩》一書是客觀主義哲學之母安·蘭德的代表作。它是一本小說,但同時也滲透著安·蘭德的哲學思想。書中展示了如果人類的思想開始罷工——如果每一行業具有創造能力的人都停止工作,消失不見——世界將會怎樣的圖景。

148

《十力語要》作者:熊十力

《十力語要》收錄了熊十力的信函、短論、講詞、語錄等,涉及到中國學術界許多著名學者,其所討論的問題,如哲學與科學對象的界定、中國哲學與西方哲學區別及融通、佛儒道之異同、先秦諸子學的評價等,足以呈現中國近現代哲學的一個側面。

149

《聽楊絳談往事》作者:吳學昭

楊絳和錢鍾書兩個人很多地方都類似,都惜時如金,都熱衷讀書或者說熱衷走「白專道路」,也都善良。在君子有所不為和自強不息上,他們是儒家。但在為人處世方面,恐怕是更接近道家,他們都潔身自好,都願意過一種近乎隱士的生活甚至於愛上了卑微,都輕視物質重視精神,都對名利權勢了無興趣。對世上的大政治或者是身邊的小政治,他們都敬而遠之。在一個亂世,他們保全了人性中的天良。

150

《布魯姆先生的早晨》作者:阿瑟·阿薩·伯格

伯格指出,符號學的闡釋其實就把日常生活陌生化,多數人對於自己的日常生活太熟悉、太習慣,以至於難以避免渾渾噩噩。我們需要陌生化的視角來重新審視一切。陌生化又使我們延長了感知事物的時間,我們需要投入更多的時間來考量面前的一切。當然,闡釋不帶來財富,它僅僅提供理解。在某些人看來,理解的歡愉勝過擁有,因為只有被理解的事物才可能被我們真正擁有,離開理解的擁有隻能算是暫時的代管罷了。

151

《知識分子》作者:保羅·約翰遜

《知識分子》一書質疑了盧梭、雪萊、易卜生、托爾斯泰、海明威、布萊希特、羅素、薩特、威爾遜、高蘭茨、赫爾曼。約翰遜說「盧梭是一個天才的作家,但他的生活和思想都致命地不健全」,是一個「有趣的瘋子」。雪萊「終身都在躲避債務,成了騙子......

約翰遜有一點好的是,他寫這本書的目的不在跟誰過不去,而是為了提醒:任何時候我們必須首先記住的知識分子慣常忘記的東西:人比概念更重要,人必須處在第一位,一切專制主義中最壞的就是殘酷的思想專制。

152

《只為與你相見》作者:邵義安

初次訪尼的遊客通常會把尼泊爾描述成世界上最幸福的國度,這或許是信仰及價值觀不同所造成的。但當你深入了解當地人的生活就會發現,他們也有煩惱,只不過他們對待生活的態度並非太過執著,更多的是隨性與寬容,人的慾望也沒那麼多,而這些又恰恰是大部分城市人身上固有的特質。

153

《這個世界會好嗎》作者:梁漱溟、艾愷

1918年11月14日本來是梁漱溟父親梁濟60壽辰,但是他在這之前決定自殺。行前,他問梁漱溟:「這個世界會好嗎?」梁漱溟說:「我相信世界是一天一天往好里去的。」梁父說:「能好就好啊」。過了幾天就傳來梁濟辭世的消息。

「這個世界會好嗎?」這是梁濟最後的疑問。現在,這個意味深長的短語被拿來做了一本書的書名,這就是艾愷跟梁漱溟1980年8月間的一個長談——梁漱溟晚年口述。

154

《熊十力思想研究》作者:郭齊勇

在那些參與發掘、發現熊十力的工作中,郭齊勇先生的《熊十力思想研究》凸現了具有思想浮雕意義的熊十力。這本書不僅詳盡地再現了熊十力的種種思想而且遍伏著許多可以發揮開去的學術契機。

「再原儒」是作者的命題。熊十力曾有著作名之為《原儒》。讓我們不要一概而論地把回護傳統視為保守,正如我們不能一概而論地把範式革命視為進步一樣。學術命題的意義,往往取決於它們與時代的關係。在一個生活空心化、時間失去歷史性的時代,我相信「原儒」及「再原儒」這類面容滄桑的詞語表達的是深厚的歷史感、對歷史的尊重以及嘗試緊緊抓住存在之根的決心。

155

《論語別裁》作者:南懷瑾

南懷瑾先生的好處還在於,他把《論語》吃透了,所以,他不是尋章摘句的老雕蟲,他以意會之,力求自圓其說。比如一開頭的三句話,南先生就講得非常好,「學而時習之」指的是作人做事的真本領要經常練習,非專門指讀書也;「有朋自遠方來」指的是未來的某人理解了自己的思想,非指有客人到訪也;「人不知而不慍」指的是即使一輩子沒有人了解,也不怨天尤人也——這樣的解釋更切近孔子的原意。

156

《蒙田》作者:茨威格

茨威格說存在著兩類作家。一類你在任何時候都能發現他們的意義,另一類只有在某些特殊時候你才能體會到他們的意義。蒙田就屬於後一種。要讀懂蒙田,你不可以太年輕,不可以沒有閱歷,不可以沒有種種失望。茨威格說,「只有當一個人自己對理性和對人類的尊嚴產生了懷疑和喪失信心的時候,他才會把一個在世界的一片混亂之中獨處獨醒的人始終保持堪稱表率的正直,頌揚為實在了不起。」

157

《超越死亡》作者:肯·威爾伯

雖然,人都固有一死,但是,壽終正寢的死不像是一個人的大事件,只有某些不那麼正常的死才格外觸及人的靈魂。在生物學的層面上講,死亡是不能超越的;因此,所謂超越死亡,就是當一個人面對死亡尤其是非正常的死亡時,對死亡意義的理解,對死亡的處置,對死亡的態度,是不是能夠擺脫本能和俗見的支配。威爾伯和崔雅向我們呈現了這個超越的整個過程。

158

《對照記@1963》作者:楊照、馬家輝、胡洪俠

很偶然的,台北的楊照、香港的馬家輝、深圳的胡洪俠相互認識了,很湊巧,他們都生於1963年。三個老男人於是開始謀劃:既然三個人來自三地,成長環境、教育背景大為不同,如果選擇一些共同的日常辭彙或話題,三個人各寫一篇文章,一定很有意思。單獨看某一個人的文章可能覺不出什麼,如果三篇對照起來看,可能意義就不一樣了。

159

《一味》作者:肯·威爾伯

威爾伯的《一味》是一本日記體的書。威爾伯說,「這本日記的主旨乃是要強調身心靈並非互不相容,肉體的慾望、心智的理念與靈魂的了悟都是神性的完美展現、大圓滿的莊嚴情態。整個法界只有『一味』……」關於「一味」,威爾伯的解釋非常之東方,他說:

在自性的空寂中你認同純然無相的覺察,它是無色、無相、沒有空間也沒有時間的——純凈的空寂……你最深的那個部分跟整個法界的明光合一了。你即是每個瞬間出現的每一樣東西。你不僅看天空,你就是天空。你不只觸摸大地,你就是大地。你不是聽雨,你就是雨。神秘主義者稱這種狀態為「一味」。

160

《像世界一樣寬廣地活》作者:曹頔

這本書也許是一個女性關於自我的勵志故事,但我不想成為你的榜樣,或者教你什麼道理。這是一段屬於我的旅程,我在走,你在看,我只是想讓你看得更清楚一些,卻不是在催促你更努力地追求。自我乃是這世上最寶貴然而卻礙事的傢伙,時刻為它大張旗鼓地吶喊,並不會成為你的現實武器。應隨時準備棄之如敝履,方有獲得尊嚴的可能。

161

《別樣的色彩》作者:奧爾罕?帕慕克

帕慕克說,「總有一天,我也會寫出一本僅由碎片組成的作品。」這本《別樣的色彩》都是他的生活,他的狀態,他的所思所想。他說他寫作了三十年,平均每天獨自在屋中呆十個小時。「通常,每天下午一點到三點之間,這種絕望情緒都會降臨到我身上,不過程度沒那麼嚴重而已。」他說的絕望是寫不出什麼來時的內心感受。他三十年的努力是想要成為夢中作品的隱含作者。「我最大的願望,就是能夠再寫三十年,並以此為借口,將自己包裝成另一個人。」

162

《博爾赫斯詩選》作者:博爾赫斯

博爾赫斯喜歡的主題有:追求不可能實現的事物,諷刺性地實現人類的夢想,理想主義哲學的各種含義,存在之混亂和無益,時間的周而復始,以及理性的失敗。據博爾赫斯本人所言,他的成敗將取決於他的詩歌。

163

《上學記》作者:何兆武

「對我來說,平生讀書最美好的歲月只有兩度,一次是從初二到高一這三年,另一次就是西南聯大的七年……一九三九年至一九四六年,我在西南聯大度過了整整七年,讀過四個系,現在回想起來,那是我一生中最愜意、最值得懷念的好時光。」 ——何兆武

推薦人:王羲烈

164

《巨流河》作者:齊邦媛

巨流河是清代稱呼遼河的名字,她是中國七大江河之一,遼寧百姓的母親河。啞口海位於台灣南端,是鵝鑾鼻燈塔下的一泓灣流,據說洶湧海浪衝擊到此,聲消音滅。這本書寫的是一個並未遠去的時代,關於兩代人從巨流河落到啞口海的故事。

165

《低智商社會》作者:大前研一

本書從日本的政治、經濟、網路社會、教育等各個範疇去分析,點出了各種現實存在的低智商現象,給想在21世紀生存下去的日本人最後的當頭棒喝,也給其他國家的人們一個強烈的警示,從而使我們反思面對的問題,利用「三種神器」——英語、金融、IT——走出「低智商」的怪圈。

166

《沉浮與枯榮》作者:江平

只向真理低頭。我只坐在法律一邊。我所能做的是吶喊。不說違心話,不做違心事。我的中國夢,就是法治天下。如果來生再讓我選擇的話,我還要選擇在大學當教授。——江平

167

《佛陀傳》作者:一行禪師

書中的佛陀不僅偉大、慈悲,而且真實可愛;你看到的正是2500年前的佛陀本人,看到他和大家一起坐在地上吃飯,他吃飯的威儀令人著迷,他吃完飯,和別人一樣自己收拾好餐具,放好,一舉一動間,散發著佛法的靈性光芒。

推薦人:顧新

168

《我怎樣讀書》作者:王雲五

撰著人王雲五,一個幾乎未受過正規教育而成了胡適的老師、孫中山秘書的人,成了主持商務印書館達四十年之久的人,成了一位對中國現代文化有傑出貢獻的學問家、發明家。他將自己「怎樣讀書」、「如何讀書」的經驗,一一道來。

169

《現代性之隱憂》作者:查爾斯·泰勒

在泰勒看來,所謂現代性的隱憂就是現代社會在飛速發展的同時,卻引發出人類深刻的倫理價值以及政治的危機,人們都認為道德是個人選擇的問題,社會無法就倫理獲得一致性的看法,正因為如此,現代社會的繁榮背後,隱藏著分裂的隱患。

170

《智慧書》作者:葛拉西安

《智慧書》為巴爾塔沙·葛拉西安的代表作,濃縮了做人處世的智慧,彙集了關於知人、觀事、判斷和行動的300則箴言。其待人之理、律已之道,堪稱則則精闢、字字珠璣。

171

《不尋常的治療》作者:簡·海利

如果你去看看那些生活幸福、環境適應良好的人們的生活,你會發現他們從來不會自找煩惱地去分析自己的童年或者父母的關係,現在不分析,以後也絕不會分析。癥狀是渡過生命周期某一階段時出現困難的信號。為了人們的進一步發展,這裡有些積極的力量需要釋放,而非潛意識中的某些敵意。

推薦人:思念遠方

172

《不尋常的治療》作者:簡·海利 (同上)

173

《神之簡史》作者:約翰·鮑克

無論是信仰者還是非信仰者,讀一讀約翰·鮑克的《神之簡史》大概都很有必要。鮑克曾經是劍橋三一學院的院長,是宗教學教授。《神之簡史》於2002年在倫敦出版,中文版由三聯在2007年1月推出。書名仿效了《時間簡史》。鮑克說:「神祇與時間在兩個方面是相似的:一,它們並不是作為可以想像的常識而存在的;二,留存下來的證據表明,兩者一直都是人類意識與體驗的核心。」把時間跟神祇相提並論,顯得饒有深意。

174

《生活的藝術》作者:安德烈·莫洛亞

8萬多字的小冊子,談到了思維的藝術、愛情的藝術、工作的藝術、領導的藝術、衰老的藝術、死亡的藝術……我想起伊壁鳩魯開出過快樂的清單,分別是:友誼、自由、思想。友誼,如果你常常跟朋友一道進餐,你是有友誼的;自由,它主要的特徵是遠離指手畫腳的領導;至於思想,似乎主要是明白這樣一些思想,比如:對於真正懂得不活著沒有什麼可怕的人來說,生命中就沒有什麼可怕的事情了……

175

《旅行的藝術》作者:阿蘭·德波頓

這本書的結構一如旅行的實際發生流程:你總得「出發」,你的旅行當然是有「動機」的,你看見了不同的「風景」和人生,你感悟到了「藝術」和美的存在,然後你總得「回歸」到庸庸碌碌的日常生活中來……旅行跟寫作一樣是「同構」的。這本書描摹的旅行又有兩條線索:一條線索是「外向的旅行」,德波頓現身說法,他實際上抵達了一個又一個風景名勝之地;另一條線索是「內向的旅行」,他不斷地深入自己的內心,傾聽自己當下的感受,竭力地發現「內在的風景」。他的旅行一點都不輕鬆,但因此,這樣的旅行不僅有意思,而且可以說是迷人的。

176

《活著》作者:余華

余華說《活著》「講述了人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著。」他的意思似乎是:既然你還沒有死,那就先活著吧。小說講的就是這樣一種屬於中國人的「生死觀」。

177

《布爾喬亞:慾望與消費的古典記憶》

作者:辜振豐

無論是從思想的解放,還是經濟的繁榮來說,19世紀都可說是歐洲的黃金時代。在這輝煌百年中,它創造出人類社會文明不曾有過的布爾喬亞階級,並把人類的未來命運交付在這群龐大的消費群體手中。也許我們今日的生活比19世紀更具多樣性,但事實上我們仍然活在從19世紀開創出來的布爾喬亞世界之中。

178

《腦與宗教》作者:朱迺欣

朱迺欣博士畢生投入腦科學研究,認為宗教經驗由腦產生的想法,雖然有爭議性,卻值得討論,遂以其專業的醫療與科學背景,為我們揭開大腦與宗教的神秘關聯。

推薦人:菊米

179

《論小丑》作者:諾曼·馬內阿

馬內阿的這本論文集並不是一本容易讀懂的書。迅速地找到他的關鍵詞也許不是難事,比如他說藝術家對「大野獸」向來只能面對而無法馴服,但他可以用小說進行報復,那就是戲諷。「戲諷」就是他的旗幟,就彷彿「延宕」是昆德拉的旗幟。這些東歐人,經歷過的不僅僅是聶魯達所謂的「滄桑」,他們坦承自己慣用的反抗的方式,乃是一種「分寸」。

180

《孤獨是種大自在》作者:林清玄

《孤獨是種大自在》是林清玄先生的精選散文集。他從人生歷程中所遇見的一系列事與情和人人都能感受到的身邊事例,談人生,談孤獨,談自在,談充滿禪境的喜悅,吸引人們進入一種自在從容的境界。他把高深的人生道理,通過不俗的故事一一道來,令人醍醐灌頂,人生境界都有精進。

推薦人:胡野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後院聽書 的精彩文章:

「雜貨店的葡萄酒總是強於蒸餾水」

TAG:後院聽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