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諾獎得主揭秘:人類治療疾病的上限,不在醫生,而在…

諾獎得主揭秘:人類治療疾病的上限,不在醫生,而在…

人類治療疾病的上限不是醫生的能力,而是基礎研究的能力!

5月11日,由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主辦的亞太地區糖尿病、肥胖和高血壓從辯論到共識大會(CODHy),在春末的申城召開。

CODHy始自2012年,是由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副院長、國家代謝性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寧光創建的國際學術會議,經過7年的沉澱,今年為第6屆。

此次會議邀請到了2006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Roger David Kornberg,和以色列糖尿病協會主席Itamar Raz教授共同出席。

(第六屆CODHy大會現場)

在大會期間,Roger David Kornberg、Itamar Raz教授和寧光院士,與《醫學界》談起了多年的醫療與研究心得。

(左起分別為Itamar Raz教授、諾獎得主Roger David Kornberg和寧光院士)

Kornberg教授雖然獲得的是2006年的諾貝爾化學獎,但是作為一名著名的生物化學專家,他的研究領域更靠近生物醫學,有其是在真核細胞轉錄的分子機理方面有突出貢獻。

只有純粹出於對知識的追求,才能創造出治病良方

許多人往往認為,醫學方面的基礎研究,必須在一開始的就明確其「治病」的目的。

但是Kornberg教授對此提出了完全的反對,他認為這種功利性的研究方法和心態,是錯誤的。

當被問及他的研究成果與腫瘤和藥物相關的時候,他解釋道,那只是純粹的巧合。

「當我們一開始做研究的時候,並沒有考慮過要去治療哪種病。」他說,「只是,我們在搞懂基因為什麼會出錯的過程中,可能與腫瘤的發生,或者與某些藥物導致基因出錯的過程,碰巧碰到了一起……」

其後,Kornberg教授補充,做基礎研究,絕不應該明確的以「這項研究要用來治病」為目的,而應該抱著純粹地,對知識的追求,去進行研究。

「世界上有許多偉大的醫療方法、藥物,並不是研究者一開始有目的的要創造它們。」他解釋,「而是在純粹的追求知識這一過程中,所誕生的。比如MRI的發明,就是一個極好的例子。」

對疾病治療能力的上限,不在醫生,而在基礎研究

(Roger David Kornberg講述自己的心得)

與人類漫長的歷史相比,僅僅出現了一百多年的現代醫學顯得非常年輕。

作為一名始終奮鬥在高精尖領域的生化學家,Kornberg教授指出,即使到目前為止,科學和醫學對人類生理的掌握甚至還不到1%!

「想像一下,如果我們掌握了剩下的99%,會是怎樣一副情景!」談到這一點,這位諾獎得主顯得興緻很高,「現在我們的醫學,還有許多不能攻克的疾病,許多疾病無法治癒,只能採取姑息療法……那是因為我們的知識還不夠。」

「我們治療疾病的能力的上限,不在於醫生,不在於醫療,而在於我們知識的上限。」他強調,「知識的上限,也就是基礎研究的高度。」

經費投入基礎研究,是最省錢的健康方案

談到「基礎研究的高度」,Raz教授發表了意見。

他說,他看過許多中國發表的基礎醫學研究,中國的研究者們其實是非常聰明又有實力的,中國應該建立一座「國際卓越中心(International Excellent Center)」,把優秀的人才匯聚一堂,集中力量辦大事。

寧光院士表示,其實中國已經有了「國際卓越中心」,目前處於中科院體系內。只是這個國際卓越中心體系中,暫時還缺乏醫學科學的體系。同時,中國政府目前在全國指定了五家大型醫院,建成集合「基礎醫學-轉化醫學-臨床醫學」為一體的大型研究型醫療中心。

這五所大醫院,包括寧光院士所在的瑞金醫院,其餘四家分別是北京協和醫院、解放軍301醫院、四軍大、華西醫院。由於瑞金醫院所建立的國家轉化醫學中心是唯一的綜合性轉化醫學中心,其他4家醫院的轉化醫學中心將與其組成國家部署的「1+4」布局,結成轉化醫學中心聯盟。

當然,轉化醫學並不等於基礎醫學。

實際上,縱觀全球,大家目前都更喜歡轉化醫學,因為它更能體現成果,對於應該以追求知識為核心的基礎醫學並不是很重視。

Kornberg教授對此也深有體會,他坦言,在美國,每年財政撥款的基礎研究經費,相比起整個財政預算來說,那是少之又少。

「可是基礎研究卻是最省錢的方案,」Raz教授接過話頭,「相比起疾病給社會造成的經濟負擔,那些早期篩查啊,預防用藥啊,以及各種疾病高昂的治療費用,基礎研究所需要的投入是十分少的……」

「是的。」Kornberg教授說,「除了篩查和治療,疾病造成的隱形經濟負擔也是極為巨大的——人們因為生病而喪失勞動力,所造成的經濟損失或以億計。我想,任何一個明智的政府,在這樣的對比面前,都會選擇加大對基礎醫學的投入。因為基礎醫學的高度,是我們對抗疾病的上限……」

「同時,基礎醫學能令我們更準確、更加個體化的給患者治病。」Raz教授補充,「這能省去很多不必要的醫療浪費。」

(Itamar Raz教授闡述觀點)

他指出,現在已經有非常明確的證據證明,心腦血管疾病方面,東亞人種與白人,其發病傾向完全不同。東亞人,包括中國、日本和韓國,其高血壓和腦卒中的發病率高於白種人,而心臟病的發病率卻低得多。這其中,人種之間的基因差異,很可能扮演了重要角色。

另一方面,過去,中國人和日本人當中,1型糖尿病的發生率很低。之前的研究認為,這很可能與基因有莫大關係。但是近些年,這兩個國家的1型糖尿病發生率正在迅猛上升,其原因為何,目前並不清楚。

「這就需要進行深入的基礎研究,」Raz教授說,「而這,正是我們常說的,『精準醫療』。」

他介紹,這也正是他和寧光院士合作達成的目標之一。

打通關節,從辯論到共識

術業有專攻。

在醫療研究上,Kornberg教授同意這一點,他認為,從事基礎研究的人員應該專一的從事這一事業,而不應該與轉化醫學或臨床醫學事業相混合。

Raz教授補充認為,的確,這三者要分開,但是同時又要打通關節。

「從基礎到臨床,有許多的步驟,也要經歷漫長的時間,有時甚至需要幾十年。」Raz教授說,「因此,才有了亞太地區糖尿病、肥胖和高血壓從辯論到共識大會嘛!」

(寧光院士談基礎研究)

「我們這個CODHy大會,就是讓基礎研究者、轉化醫學研究者和臨床醫生共同交流、辯論,互相展示成果。」寧光院士介紹,「縮短了打通關節的時間,讓大家直接交流。」

版權所有,如欲轉載須在文前以不小於正文黑色字體標清作者和來源,禁止修改正文內容,違者舉報。

留下你的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醫學界 的精彩文章:

醫生,你有多久沒好好睡一覺了?

TAG:醫學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