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明朝與北方蒙古的百年糾紛

明朝與北方蒙古的百年糾紛

眾所周知,大明王朝是明太祖朱元璋在推翻蒙古元朝統治建立起來的,所以整個蒙古與明朝可以說是有著不同戴天的世仇,從後來明朝建立之後近三百年的歷史中也會發現,北方與蒙古與明朝之間矛盾不斷、糾紛不斷、戰爭不斷,當方都把對方當成敵人。今天我們主要解析一下整個明代,明王朝與北方蒙古的糾紛和關係。

明朝前期(洪武到永樂年間)主動北伐北方蒙古,吊打北方蒙古。從明朝建立的時候期,明太祖朱元璋就不斷的派遣大軍,討伐北方蒙古。洪武二年(1369年)十二月,明太祖朱元璋派遣大將徐達、常遇春率領二十萬大軍,進行北伐,推翻了蒙古在北方的統治,把蒙古貴族趕回了漠北,蒙古族徹底失去了長城以南的統治,退居漠北;明朝洪武二十年(1387年)九月,朱元璋派遣藍玉為主帥,唐勝、郭英為左右副將率15萬大軍,北伐蒙古,大軍在漠北的捕魚兒海與蒙古主力大軍相遇,最後明軍大敗蒙古騎兵,此戰使的蒙古在漠北的統治瓦解,蒙古的黃金家族(成吉思汗後代為黃金家族)滅亡。在整個洪武三十五年間對蒙古進行了六次大規模的北伐,沉重的打擊了北方蒙古是勢力,使得其走向了分裂。

到了明朱棣永樂朝時,更是展開更大規模的北伐蒙古的軍事行動。永樂朱棣在沒有取得皇位之前,就一直駐守在北京,天天跟蒙古打交道,等坐上皇位後,不斷的派遣大軍,自己親自率領大軍,北伐蒙古。從永樂八年開始,永樂皇帝朱棣親率大軍前後五次親征北伐(本人在第五次死於在北伐勝利回來的路上),五次北伐都取得了大勝利,蒙古勢力跌倒低谷,蒙古向明朝稱臣,歸附於明朝基本消除了北方蒙古為明帝國的北方的安全威脅,並於永樂十五年遷都北京,開始了長達兩百餘年的天子守國門的歷史。

明朝中後期開始,經過之前兩朝的大規模北伐,消耗巨大,連年戰爭,明朝財政出現了極大的困難。從明宣宗開始就停止了向蒙古的北伐,開始對蒙古實行積極的防禦政策,建立了以北京為中心的,九鎮為重點、長城為線的點線面的防禦模式,雙方之間偶爾也是較小的邊界摩擦,總體上處於和平相處的局面。到了明英宗正統年間,北方蒙古瓦剌部迅速崛起,瓦剌首領也先通過兼并戰爭快速的統一了蒙古許多部落,帶領的瓦剌部勢力快速增強。明英宗正統十年(1499年)十月,也先率領瓦剌數萬大軍,兵分四路入境明朝北方邊境,明英宗率領五十萬大軍北伐,由於宦官王振的錯誤指揮,明軍在土木堡遭遇大敗,五十萬大軍大部被殲滅,英宗也成了俘虜,緊接著瓦剌率軍進攻明朝首都北京城,想通過一戰,滅亡明朝,後在兵部侍郎于謙領導下,打敗了瓦剌大軍,成功的保衛了北京城。此戰之後明朝國力受損嚴重,之後對蒙古轉為全面的防守態勢,而蒙古瓦剌部勢力也受損嚴重,繼續向明朝稱臣,年年納貢。

明朝中後期,雙方開展互市貿易,和平相處。到了明朝隆慶年間,經過內閣首輔徐階的努力,積極整頓北方防務,加強對北方蒙古的防守,同時運用有才能的武將王崇古鎮守北方九鎮,使得蒙古每次南侵都以失敗而告終,蒙古韃靼部開始轉向向明朝請求開放邊境開張互市貿易(打不過只能通過貿易換取必要的生活用品了),隆慶五年在大學士高拱、張居正的力促下,明朝封蒙古韃靼汗為順義王並「封貢互市」,開放邊界,互市貿易,在這一政策的影響下,雙方進行大規模的經濟貿易,蒙古能從明朝獲得必要的生活資料如茶葉、鹽、絲綢等,而明朝從蒙古能獲得大量馬匹,加強軍隊騎兵的建設,雙方基本處於和平相處。到了萬曆年間,通過內閣首輔的張居正的治理,明朝北方邊防武備充實,名將鎮守邊關(戚繼光、王崇古等),邊境貿易繁榮,蒙古首領向明朝稱臣,接受明朝封號,雙方處於友好的和平相處,此後四五十年間不見刀兵,一直持續到明朝末年。

在明朝近三百年的時間裡,明朝前期通過戰爭不斷北伐削弱北方蒙古勢力,並取得了壓倒優勢;到中期隨著明朝國力的衰弱和蒙古勢力崛起,雙發開展的拉鋸戰,各有勝負,北方蒙古稱為了威脅明朝統治的一大危害,明朝採取的全面防禦政策;到了明朝中後期雙方開展互市貿易,以貿易帶動雙邊的和平相處發展。所以雙方基本上是戰爭與和平的交織,愛與恨情仇的交織。由此可見如果雙方能互通貿易還是能時代和平友好相處,這對今天的外交政策也是一個很好的啟迪。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明朝 的精彩文章:

中國領土的最南端,曾經到達了赤道,一塊海外飛地,海軍的戰利品
中國古代人口稀少,明朝時直線增加,跟一父子從菲律賓偷一物有關

TAG:明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