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是為什麼我說用奴隸社會這四個字來概括商王朝是不夠的 | 洛陽鏟下的商王朝05
原標題:這就是為什麼我說用奴隸社會這四個字來概括商王朝是不夠的 | 洛陽鏟下的商王朝05
唐際根,南方科技大學教授,原殷墟考古隊隊長。
第五課 商朝的社會組織結構
我們說了一些商朝的故事,但是商朝為什麼在中國歷史上這麼特殊,商朝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社會,我們從宏觀上能不能做一個描述?
我們得知道商朝這個國家是怎麼組織起來的,這個國家狀態是什麼樣的,國家的社會基礎什麼樣的,這些是蠻重要的東西。從公元前16世紀到公元前1046年,商王朝在以河南為中心的中原地區存在了500多年,但是這個社會的面貌只有考古學材料才能解答。
▲ 黑色圓點所示為安陽
當然我們知道文獻上記載有國王等等一些人物,但這些都是一些抽象的概念。司馬遷當年記錄商王朝的時候,他提到了很多商代的國王,包括國王之前的所謂的先公,也提到了他們的都城怎麼遷徙,但是他並沒有跟我們描述商王朝的社會結構。
早年當歷史學家開始思考這個問題的時候,剛好處在一個馬克思主義史學進入中國的時代。所以早年我們描述商王朝的時候,曾經一度希望從馬克思史學思想裡頭借取幾個概念來描述商王朝。
不管是原始社會後期,還是奴隸社會,還是封建社會,這都是馬克思主義經典史學的概念。這些概念到底適合不適合呢?實際上從今天的考古材料看,這些概念不足以描述商王朝,不足以說清楚商王朝的社會面貌、社會結構。我們需要對三千年前這麼一個王朝做更加具體的描述。
首先要了解它的社會組織。當我們說到一個社會組織的時候,實際上往往包含兩個方面,一個是這個社會組織的縱向結構,比方說像印度這樣的社會——等級社會,印度的種姓制度,它把人分成四等,高低是固定了的。橫向的,就是這個社會橫向之間是怎麼組織起來的。我們看看能不能描述。
考古學裡頭有一個方法,就是利用墓葬來研究社會的縱向和橫向結構,這個方法很好使,它是經過很多論證、很多調研的,它最後得出來的結論是一個統計性的結論,但是還是蠻有效的。
用來衡量一個社會縱向水平的指標,在墓葬學上主要有這麼幾個,一個是墓葬的形制,就是墓葬什麼形狀。等級高的人的墓葬的形狀和等級低的人的形狀是會有區別。其次,墓葬的勞耗,就是這個墓葬費工費時特別多,一般地位比較高;墓葬做得簡陋,地位就比較低。
還有一個指標,就是祭祀遺存。在古代社會,等級高的人在墓葬裡頭往往會受到更多的祭祀,可能會有殉葬人等等這樣的東西,而普通的人沒有。另一個指標叫陪葬品,有的陪葬品能夠特定代表你的身份,一般的老百姓可能沒有這些東西。
我們看看商王朝時候的社會縱向結構,如果用這幾個指標來衡量是個什麼樣子。
我們還是從王陵開始。毫無疑問,從墓葬形狀上看,王陵四個墓道,就跟十字架似的,面積還大,普通老百姓的墓葬沒有墓道。
在普通老百姓跟王陵之間還有一些墓葬是兩條墓道,跟「中」字似的,上下各出一頭。
還有一種叫「甲」字形,一條墓道。
我們先看一個大墓。這個是四條墓道的大墓,30年代發掘的。咱們把在裡頭的人做比例尺就能看出來,這種墓葬的體量是很大的。
▲ 殷墟王陵區M1002形制
(台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提供)
我們再看一座一條墓道的墓葬,規模就小很多了。這個青銅鼎放在裡頭——這是司母戊鼎的複製品,原大,複製品是一米一寬,墓道也就是三米多寬。
再往下,有的墓藏是長方形豎穴,沒有墓道,但是規模還可以,還算不錯。
可是最小的墓葬,就這樣的,簡單地一埋,很小一坑,把人埋了。所以從墓葬形狀上看,它是明顯地有等級。
再看所謂的勞耗。勞耗就是挖這個墓葬的時候——不是我們後來挖——是當年挖的時候,費的工費的時。你看這張表,最底下兩座是「甲」字形墓,一條墓道的,倒數第三、四、五座是「中」字形墓,兩條墓道的,再往上都是「亞」字形墓,就是四條墓道的。
右邊這一欄是墓葬的土方量。從「亞」字形墓的4000多土方到「中」字形墓的1000多,再到「甲」字形墓的幾百方,你可以看出來,明顯規模不一樣。
我們做過散點圖,非常明顯,完全不落在一個地方。如果是小墓,不帶墓道的,實際上它也分等級。這張表裡頭你能看到,絕大多數墓葬的土方量集中在5到12立方米,超過12的就很少了。根據這些,我們就可以把墓葬從形狀以及它的土方量分成不同的等級。
除此以外還有一個,就是所謂的殉葬人,「中」字形墓的殉葬人和「甲」字形墓的殉葬人用得更多,右邊這一欄看得很清楚。
「亞」字形墓葬就更不得了了,你看,一座這樣的四條墓道的大墓,它周邊全是殉葬人,這麼多小墓,一個坑裡好多人,遠遠不止剛才那個表那個數量了。
所以當我們把墓葬的形狀、墓葬的勞耗,還有墓葬的殉葬人以及墓葬的隨葬品放在一起的時候,我們就可以得出這麼一個圖,大概分成幾等。這份表就反映了從剛才說的幾項指標所得到的一個商代社會的結構。
我們把這張表跟等級跟數量掛上勾,很有意思,會發現2到12個平方的不帶墓道的墓葬佔到87%左右;沒有青銅容器隨葬、只有陶器或者是一些兵器隨葬的,佔到82%左右。這個非常有意思,完全協調。
也就是這幾項指標放到一起,它實際上代表的是什麼呢,它代表真正商朝的最基本的社會結構——也就是最大的那一塊,不知道能不能叫中產階級。比這些人社會地位低的就很少了。
大家看這個比例,2平方米以下的3.3%,棺材都沒有的2.7%,當然沒有隨葬品的稍多一點,有10.5%。
如果我們把這一套數據轉換一下,變成這樣一個表,那就看得清楚了,這就是商朝的社會縱向結構。
在這個表裡頭,82%到87%是社會的主要力量。所謂的過去被認為沒有生產資料、沒有隨葬品、沒有人身自由的奴隸的比例反倒是特別少的一個部分。這就是為什麼我說用奴隸社會這四個字來概括描述商王朝是不夠的。
就是說,面對考古數據,面對考古證據的時候,我們很難用一個哪怕是經典馬克思主義的概念來描述這個社會,並不是說我不信馬克思主義啊。
那麼橫向結構是什麼呢,橫向結構就是指這個社會,不同地域的人之間怎麼組織到一起的。
這張片子我已經放過了,它表示的是商朝人的兩個家族墓地,我們不妨來演示一下商朝人的墓地的形成。為什麼演示呢?因為墓地也能研究橫向結構。
這張圖將會反映我們曾經挖掘過的370多座墓葬的一個埋藏次序,我們先看一下這個次序。
第一批埋進去的墓葬比較偏東,第二批接著埋,接著埋,接著埋……墓葬數量越來越多。你看到這個過程沒有?這個墓地形成的過程實際上很明顯地反映了當時的橫向社會組織。
這裡面可以看到兩個現象:一個是墓葬是從東往西開始埋的,東部開始,後來逐漸向西,墓葬越來越多;第二,它並不是一個個排隊式地往西埋,而是東邊有幾座墓,然後再往西,然後回過頭來,東邊那幾個墓的地方本身也會增加墓葬。
這是個什麼現象呢?這剛好是那個時候一個分家的現象。比方說一對夫婦他有三個孩子,老二、老三分家分出去了,自立門戶。自立門戶以後,將來死掉了,他自己有一個墓地。而老大跟著父母,他死了以後還要陪著父母葬到原來那個墓地裡頭,這就是一個規律。這說明當時的社會就是一個家族社會。
你注意到這張圖上,每個族裡頭、就是每個墓地裡頭還有幾個大墓,你看上面那個是有幾座帶墓道的大墓,底下那個也有一個帶墓道的大墓,這一些帶墓道的大墓就是那個族的族長,或者是這個族主事的人。
當我們做這個推測的時候,其實不要忘了一點,如果只是一些墓葬埋到一起,你並不能說明它是一個家族的。比方說無名氏墓地,美國的那些公墓,那都不是一個族的,只是埋到一起了。
我們說它是一個族,其實還有很重要的證據,是因為裡頭有很多對子墓。對子墓在我們的定義裡頭是它埋葬的時間前後差別不大,甚至有可能同時埋的,或者是基本同時埋的,而他們埋葬的位置是相關聯的,離得不遠。
你看這個幻燈片裡頭,它的墓葬是呈「丁」字形結構,一座這個方向的,一座這個方向的。
還有大量的是並排埋的。這個圖裡頭,你看每一個小長方形框裡頭有一個數字,1、2、3、4、5。「1」表示最早埋的,「2」是其次,「3」是隨後,「6」是最晚的。凡是兩個兩個墓挨得比較近的,它的數字差不多,說明他們基本上是同時埋的。
這個裡頭墓主人他不單埋得很近,埋的時間也差不多,性別還正好不一樣,一個是男的,一個是女的,這樣的話他就有可能是夫妻呀,並不能說一定是夫妻,但很可能是夫妻。
假定年齡也差不多,埋葬時間也差不多,又性別相反,而且隨葬習俗差不多,特別是墓葬挨得很近,而且又組成一個大的圈的時候,就有可能是夫婦墓。這個墓地是家族,而這樣的對子墓在裡頭不是一對,是好幾對,它表示一代一代人的埋葬情況。
因為我們知道商王朝的時候,人骨頭已經爛得很厲害了,經常保存得不太好,你很難直接去鑒定,但即便不直接鑒定,其實也能經常判斷墓主人的性別。比如說隨葬的是兵器,或者生產工具的,他可能就是男的。要是隨葬紡輪的,可能就是女的。
實際上,我們在墓裡頭除了這個證據之外,還經常會發現一種特殊的東西:族徽。裡面會出土一些青銅器,青銅器上會鑄造一些銘文,而同一個墓地的,往往銘文是差不多的。
▲ 刻有銘文的青銅器
比方說這個墓地,它的族徽都有一個人,一個手拿戈,一個手拿盾。同一個墓地往往會有相似的族徽。
我們知道商朝的社會縱向組織是有明顯的社會分層,橫向是以族為基本單元,但是這樣的社會怎麼組織起來?今天我們的制度是中央、省、市、縣,這一套體制其實我們可以把它叫作郡縣制,最早是秦始皇發明的。秦始皇比商朝晚很多,商朝完全不是這樣。
商朝是怎麼組織起來的?它是國王把自己的親戚分出去,一方面通過把自己親戚分封,叔叔在這兒,侄子在那兒,兒子在那兒;一方面對比較友好的勢力,我確認你對這個地方的統治,你不是在這兒嗎,好,我認你,也算是分封吧。就是說國王有點像把天下當成家,這就是所謂的家天下。
家天下也需要官員,國王周邊有一幫人馬,就是國王周邊所建構起來的官僚體制。過去我們的文獻有兩個詞,一個叫「內服」,一個叫「外服」,這兩個詞我們聽起來很生,實際上它是商朝時候的一個管理組織體系。
《尚書》裡面有一個篇章叫《酒誥》,《酒誥》裡頭就提到過「越在外服,侯甸男衛邦伯;越在內服,百僚庶尹惟亞惟服宗工越百姓里居」。
就是說內服,國王身邊的一堆人,就是「百僚」,負責各種事務,還有負責手工業的「宗工」,還有打點其他事情給國王服務的。「外服」就是我不管你了,反正我分封給你了,那就是你的事。這就是官僚體制。
這個體制《酒誥》裡頭有,實際上青銅器上也有記載。這件鼎叫大盂鼎,周康王時候的,裡面也同樣提到了外服、內服制度,也提到了分封。
我們從考古上看是這樣,我們今天說的「京畿之地」,就是商王所在的那個地塊。你看,這兩張圖分別反映了商朝中期和商朝晚期中央地塊的社會結構,這都是我們在野外跑出來的。
我們在殷墟做了發掘,但是到殷墟之外,我們還會發現商朝小的居民點,那些居民點都很小。也就是說,在中央這個地方,它靠的是一批人集中在殷墟來管理這個國家,外面都是小地方。這就是它的管理體制。
最後歸結一下,我們很難用奴隸社會這個概念來描述商王朝,我覺得描述商王朝社會組織的一個最好的方法是用這麼一句話:商王朝是進入成熟王國階段以族為基本單元的等級社會,這就是商王朝的一個基本構架。
來源:授權轉載自一席公眾號
TAG:絲路遺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