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郭英德:古今名將第一奇人——說關羽(二) |【說三國】

郭英德:古今名將第一奇人——說關羽(二) |【說三國】

原標題:郭英德:古今名將第一奇人——說關羽(二) |【說三國】



郭英德教授解讀《三國演義》·21


古今名將第一奇人


——說關羽

二、智勇雙全:儒將風采,勇冠三軍


(三)足智多謀



在劉備的五虎將中,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黃忠,關羽始終居於首位。要論武功,張飛、趙雲、馬超都有「萬夫不當之勇」,而黃忠兩次跟關羽打仗,也不分勝負。所以,關羽能榮居首位,除了勇武以外,還有其他因素。


跟張飛等人不同,關羽不僅勇武絕倫,還是一位足智多謀的名將。這裡只說兩件事,就是小說中稱讚的:「單刀赴會真豪傑,水淹七軍妙度量。」


「單刀赴會」是文斗,「水淹七軍」是武鬥。文斗和武鬥顯現出關羽獨有的智謀和韜略。當然這種智謀和韜略必須建立在勇武絕倫的基礎上。沒有這種底氣,他想不出這種妙計來。


先看「單刀赴會」(卷十四《關雲長單刀赴會》)。


按《三國志·魯肅傳》的記載,魯肅為索取荊州,約關羽相會,並大義凜然地譴責劉備貪而棄義,結果劉備「割湘水為界,於是罷軍」。可見歷史上的單刀赴會說的是魯肅而不是關羽。


宋元時期民間流傳的《三國志平話》和元代關漢卿的《單刀會》雜劇,對這一史實做了翻案,突出渲染了關羽的英武風度,從而「單刀赴會」成為關羽一生中極為顯耀的事迹。


《三國志演義》大體上延續了平話和雜劇的內容。小說首先寫關羽的勇武名聲震懾了魯肅,魯肅在陸口寨外臨江亭上設宴,請關羽赴會。魯肅知道關羽勇猛,必須在酒席之間把他灌醉,然後五百甲士一擁而上,這樣才能逮住關羽,否則無法贏他。


關羽明明知道魯肅索取荊州的用意,卻一點不當回事。他的兒子勸他不能輕易去冒險,他回答說:「吾來日獨駕小舟,用親隨十餘人,單刀赴會,看魯肅如何近我!」他英武自信、胸有成竹,根本不把魯肅放在眼裡,不把東吳放在眼裡。


當然他也做了防範措施,讓關平選快船十隻,藏善水軍士五百,在江上等候,看他招起旗幟,便過江來接他。


到了臨江亭,在酒席上,魯肅說起還荊州的事來。關羽搪塞道:「此國家之事,筵間不必論之。」


魯肅還是嘮叨不停,責怪關羽:「幼讀儒書,五常之道,仁、義、禮、智皆全,惟欠信耳。」這時關羽辯白說,當年「赤壁之戰」時,劉備戮力破敵,怎麼能「無一塊土相資」呢?荊州只能算是東吳送給劉備的一份禮物罷了。


魯肅認為荊州是劉備跟東吳「借」的,好借好還,怎麼能賴賬呢?他越說越生氣,竟批評劉備「貪而背義,必為禍階」。這時關羽耍賴說:「此皆吾兄左將軍之事,非某所宜預也。」這是哥哥劉備讓我這麼做的,和我沒有關係,哥哥讓我守著荊州,總是有道理的。


話說到這裡,再說也無濟於事了,所以關羽讓周倉召來關平的小船,他一手拉著魯肅,一手提著大刀,走到江邊。


雖然呂蒙、甘寧早就埋下伏兵,但見關羽親握魯肅,不免投鼠忌器。他們只好眼睜睜地看著關羽上了船,與魯肅拱手作別。


關羽以自己的大智大勇,挫敗了魯肅的「鴻門宴」,談笑揮灑之間,保住了荊州。這是「文斗」,表現出關羽外交談判的智慧。


關羽一生戰功累累,最顯赫的一次就是「水淹七軍」(卷十五《關雲長水淹七軍》)。「水淹七軍」是「武鬥」,表現出關羽的軍事謀略。這事載於《三國志·關羽傳》,小說將它作了誇張性的渲染。


曹操結聯東吳,欲取荊州。關羽受命都督荊、襄九郡事,起兵攻襄陽。他設計讓廖化詐敗,誘敵深入,遠離襄陽,而自己則出奇兵,襲取襄陽,斷了曹仁的去路,大敗曹軍。曹仁被迫退守樊城,被關羽圍住。


曹操聽到消息後,加于禁為征南將軍,龐德作先鋒,領兵去解樊城之危。對比雙方的軍事力量,這時關羽軍隊的人數不如曹軍,加上龐德年輕氣盛,輕易不服輸。常言道:「不怕橫的,就怕不要命的。」龐德立下軍令狀,抬著棺材來打仗。所以一開始關羽打不過他,還差點喪了命。


于禁嫉妒龐德,把軍隊調到樊城之北十里,依山下寨。背山而守,這在戰術上講是對的,但是曹軍駐紮的這個山口是山谷之間的一個山口,一旦長江水決口淹下來,這裡就成了水窪子。于禁沒有想到這一點。


但關羽想到了,他對這一帶的地勢比于禁熟悉得多。這時正好是八月秋天,連日驟雨,關羽派人堰住各處水口,等水發時,夜間率軍乘高就船,放水淹樊城、罾口的曹軍。於是活捉于禁,生擒龐德,收降曹軍不下萬餘,其餘七萬多人都淹死於水。


這一仗打得非常殘酷,打得曹操心驚膽顫,甚至想要遷都。


《三國志演義》小說寫諸葛亮用兵,特別擅長火攻,火燒博望、赤壁之戰、上方谷之戰,都是火攻。而關羽在這兒用的是水攻,其計謀的高超足以與諸葛亮相媲美。


(四)儒雅的風範



除了智勇雙全,「儒雅」是關羽不同於其他武將的一個突出特點。毛宗崗在《讀三國志法》中歌頌關羽時說:「青史對青燈,則極其儒雅。」這種儒雅的風範在古今名將中極為匱乏。

歷史上的關羽喜歡閱讀《春秋左氏傳》,據說能朗朗上口,裴松之《三國志注》對此有所記載,其他史傳里也寫到了。在《三國志平話》里,不僅寫關羽喜歡讀《左傳》,還寫他每當讀到亂臣賊子傳時,常常拍案而起,表現出由衷的道德情懷。我們看到的關羽塑像或畫像,多為一手捋長須,一手捧《春秋》,完全一副儒將做派。


《春秋左氏傳》是漢代末年、三國時期流行甚廣的一部經書,也是一部史書,《春秋左氏傳》是當時的一門顯學,人們將《春秋》之學廣泛地應用於社會政治、軍事及其他領域。


好讀史書,尤其是好讀《春秋左氏傳》,這是關羽儒雅風範的根源,當然也使關羽養成了儒雅的品德。比如「降曹」這件事,毛宗崗評道:「雲長本來事漢,何雲『降漢』?『降漢』雲者,特為『不降曹』三字下一註腳耳。曹操借一『漢』字,籠絡天下;雲長即提一『漢』字,壓倒曹操。……漢是漢,曹是曹,將兩下劃然分開,較然明白,是雲長十分學問、十分見識,非熟讀《春秋》,不能到此。」(毛本《三國演義》第二十五回評語)


咱們知道,「春秋無義戰」,但《春秋》卻明確張揚「義」的觀念,講究褒貶。所以後人說:「孔子修《春秋》,亂臣賊子懼」。自從孔子修訂《春秋》以後,亂臣賊子一讀《春秋》就害怕,因為他們發現如果誰違背了倫理道德,歷史就會把他釘在恥辱柱上。關羽讀《春秋左氏傳》,就不僅研習書中的兵法戰術,提高自身的軍事謀略,而且汲取其中的倫理教義。看來讀書和不讀書就是不一樣。我總覺得,關羽「降漢不降曹」的標榜跟讀書有關係,他之所以會在華容道上放走曹操,和他善於讀書也大有關係。要是張飛,他是不讀書的,不管倫理道德,寧死也不會降曹,更不會放走曹操。


讀書人往往把道德準則看得很重,把當世人和後世人對自己的道德評價看得更重,他每做一件事情都要掂量掂量,琢磨是否符合倫理道德。



古人是很看重武將讀書的。比如東吳的呂蒙,後來成了關羽的「剋星」。據史書記載(《三國志·呂蒙傳》裴松之注引《江表傳》),呂蒙出身卑微,十幾歲就東征西戰,是一員勇將。但他的文化程度不高,後來投奔了孫權,孫權勸他多讀一點書,他回答說:「在軍中常苦多務,恐不容復讀書。」孫權說:「光武當兵馬之務,手不釋卷。孟德亦自謂老而好學。卿何獨不自勉勖邪?」光武帝劉秀和曹操比誰都忙,卻照樣讀書不誤,你有什麼理由不努力呢?


呂蒙聽了孫權的話以後,就利用打仗間隙的時間努力讀書,「篤志不倦,其所覽見,舊儒不勝」。有一次,魯肅到呂蒙軍中,呂蒙給他講當前形勢,分析他怎麼能夠對付關羽,講得頭頭是道。魯肅很吃驚,說:「吾謂大弟但有武略耳,至於今者,學識英博,非復吳下阿蒙。」呂蒙回答說:「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吳下阿蒙」、「刮目相看」,後來都成為典故成語。


總起來看,在《三國志演義》小說中,正因為有智謀和儒雅相濟,關羽的勇武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有人稱其為「神勇」,這與小說中的張飛、馬超、黃忠、典韋、夏侯惇等人不可同日而語。關羽的神勇,絕不是一般的匹夫之勇,而能給人一種磅礴不可阻擋的氣勢,一種凜然不可侵犯的神威。一提到關雲長,不僅讓人熱血沸騰,而且讓人崇敬景仰。


部分圖片來自網路


作者介紹



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從事古典文學研究,在戲曲小說、散文史、古典文獻、學術史等方面卓有建樹。著有《中國四大名著講演錄》《讀三國 說英雄》等。


本文章由京師文會出品,轉載需同意


WEN


HUI


jingshiwenhui


?


顧問


郭英德


主編


圖文編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京師文會 的精彩文章:

李匯群:說「鳳冠」 (二)| 【文化一瞥】
張惠:從紅樓夢原文和明清繼承法看林黛玉的財產丨【小說新話】

TAG:京師文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