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在家庭教育中,爸爸有時候比媽媽更重要?
點擊瞳心仲致關注我喲
?不定期推送家庭教育、婚姻、兩性、三代人、社會教育、影評書評、心理學、終身教育等內容的原創雜談!感謝關注本微信訂閱號的朋友們(wentwith)
我有時候經常在想:也許在大多數幸福的家庭里,媽媽30%的時候需要像一個漢子一樣,60%的時候需要做一個手無縛雞之力的弱女子;而爸爸60%的時候需要像個勇士一樣,30%的時候需要做一個裝傻充愣的小男孩,那麼孩子就能用餘下的10%+10%來構建屬於他/她的100%了。
而事實證明:好的家庭教育,不是只需要一個好媽媽就夠了的。因為好的家庭教育,要讓孩子感覺到他/她的爸爸和媽媽是站在一條戰線上的夥伴。這樣孩子就會有信心和爸爸媽媽一起迎接人生的每一次挑戰,無畏風雨、自由飛翔。
在看下面的文字之前,我想先有幾個問題問問大家:
Q
如果你是一位父親,下班回家,你會先問候妻子還是孩子?
Q
如果你是一位妻子,下班到家,你會陪伴還是還是陪伴丈夫?
Q
如果你是一個孩子,放學到家,你是希望看到父母在一起更多一些,還是希望父母盯著你做作業更久一些?
好了,我先呈上我的回答(這個問題沒有標準答案)
A
如果你是一位父親,下班回家,請先擁抱你的妻子,再問候你的孩子。
A
如果你是一位妻子,下班到家,盡量在丈夫身上花的時間多於花在孩子身上的時間。(除非你的丈夫想要獨處)
A
如果你是一個孩子,放學到家,學著獨立學習、獨立思考,需要求助的時候可以向你的父母、朋友或任何你覺得可信任的人說出你的請求
需要補充說明的是:
現實情況下,我們確實很難做到不把工作中的任何情緒帶回家中。而且,因為不同職業、崗位、公司的各種情況,大部分父母是沒有辦法陪孩子共進三餐的,尤其是晚餐。
一旦父母雙方都在工作中投入過多精力和時間的話,勢必我們的孩子就會失去跟父母交流和溝通的機會。可能孩子的獨立能力會很早就被激發,但孩子的心理需求就容易被忽視。
如果父母中一方在工作中投入過多精力和時間,那麼其回到家中能夠陪伴孩子的精力和時間就會隨之降低(至少深度陪伴的效果就會降低)與此同時,父母中的另一方就相應要在陪伴孩子的時間上付出更多的精力和時間。這個時候,父母之間更需要互相理解、互相尊重。盡量避免以社會分工論家庭分工的習慣言行出現,這不僅會造成彼此之間的疏遠和誤會,更會讓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愛、感受不到家庭的溫暖。
法國哲學家丹尼·馬爾蓋寫了一本《父親》,以自己的經歷證明,男人成為父親絕非順理成章。
「
女士們,小姐們,你們是不是從來沒有夢到過自己換上戲服突然間出現在劇院舞台上,面對專註的觀眾,卻不知道要扮演什麼角色?這就是父系制度滅亡以後一個父親面臨的境況。
」
不論父親還是母親,對孩子來說都是不可或缺的。那麼,什麼樣的家庭教育才能真正稱得上「好的」呢?下面就來看這3個「黃金口訣」
1
父親有時候比母親更重要
母親對孩子的影響主要是孩子能否成為一個獨立的人,而父親則是塑造孩子對生命的看法,關係到人格的形成。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詹姆斯·杜布森指出:
「
「讓一個孩子和一個合適的男人在一起,這個孩子永遠不會走上邪路」。
」
那麼,「父親」這個角色,是從什麼時候開始,以何種方式對孩子的心理、人格發育產生影響的呢?
這就要追溯到「俄狄浦斯」期了。「俄狄浦斯」是一段關係,一段歷程,一段發展,它所包含的豐富內涵,遠遠超出「戀母情結」這個詞帶給大家的印象。進入了俄狄浦斯期的標誌,就是「父親」的介入。父親的介入,是指父親的在場,即使人不在,角色也要在,位置也要在。
「父親」角色的介入,能夠帶領孩子進入現實,讓孩子看到了一個新的客體,這人與母親是不同的,而此時的世界也與之前不同了,多了一些規則、界限,感覺到抗衡的力量與否定的可能。
影響孩子的,除了「父親」角色這個層面,還有另一個不容忽視的層面——「丈夫」角色。
2
在孩子眼裡,父母最好是一夥的
當丈夫不能有所分擔時,必然引發母親的過度焦慮,母親自然會將自己的焦慮轉移到孩子身上,因為在這種情況下,孩子成了母親的全部希望。所以,孩子就會一直承擔著讓母親滿意的功能,不管是學習成績、自理能力、待人接物、作息習慣,還是什麼別的方面,孩子一定會主動承擔起讓母親開心的責任,他會無法放下母親,孩子只能停留在自我界限不清的與母親的二元「自體-客體」關係階段,而無法繼續發展成熟,這樣的關係模式,也將伴隨孩子一生。
結果,有可能這個孩子有很大的情緒負擔,無法專註於自己的學業,總是發獃;有可能,這個孩子形成極端的「假我」,在取得了許多許多成功之後,仍然覺得空虛;還有可能,在遭受巨大的心理壓力時,因為內在沒有力量,所以無法處理而導致崩潰……
3
愛孩子之前,請先愛你的伴侶
但是嗯哼就是在這樣有愛的家庭里,長成了一個有高情商的暖男,還很萌很懂得照顧別人。
嗯哼說過:
「
不想媽媽當超人,要挑選「漂亮裙子、項鏈、耳環,公主那樣的皇冠」來裝扮媽媽。
」
當孩子看到父親和母親之間存在差異性,並且可以互補、合作、協商、和平共處時,孩子就會逐漸懂得,人與人之間是可以存在差異的,這種人與人之間的差異性是可以得到尊重和欣賞的。這會促使孩子達到「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境界。
孩子,尤其是男孩,會觀察父親在婚姻、家庭中,如何面對衝突、處理關係,在他日後的生活中,也會用類似的方式對待其他女性。
正因為父親的角色如此重要,他才更應該做孩子的表率,以尊重的態度對待妻子和其他任何女性。
故事|閱讀|教育|電影|心理
請留下你指尖的溫度
讓太陽擁抱你
記得這是一個有溫度的公眾號
※希望你能「被人喜歡」而不要去「討人喜歡」
※你的婚姻里潛藏著孩子未來的生活
TAG:瞳心仲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