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驗官維安:我在騰衝,看到善意與商機
體驗官尹維安
尹維安:大四中文系學生,自由撰稿人,網路電台主播,用文字講述溫而不沸的成長與生活,行游於市,放歌於野。
有幸成為「一部手機游雲南」的體驗官,雲遊在芒市、瑞麗和騰衝,讓這個5月變得特別。我其實並不擅長於分享美食美景,更想去做一個觀察者,在旅行過程中看到一些不一樣的東西,並且去探尋文化的可能性。
體驗官維安
我本不是一個喜歡「文化體驗」之類活動的年輕人,因為成長在著名的旅遊城市,知道旅遊城市的表面光鮮和包裝過度後的套路,見過太多自稱擁有「匠心」卻兜售著義烏小商品的所謂「手藝人」。
兩天前去到騰衝非物質文化體驗館,應邀進行了一個小直播,採訪到騰衝油紙傘和皮影戲製作的傳承人,藉此機會較近地接觸到了騰衝當地幾近失傳的手工藝文化,也在與傳承人的交流中發現了一些手工藝發展和變現的未來可能性。
教我們做油紙傘的李老師面對鏡頭時害羞而拘謹,上來交代的一句話就是:「我普通話不太好,希望大家理解一下。」
油紙傘傳承人李老師
整個採訪過程中她話不多,主要都在講解油紙傘的製作,問一句,答一句,顯得有些小心翼翼,但她的表達欲突如其來,聊到手工藝幾近失傳時會顯得有些激動。
騰衝油紙傘至今有294年的歷史,李老師和其丈夫是第9代傳承人。李老師的公公鄭映海是當地著名的油紙傘匠人,鄭老今年已92歲,身體不太好。李老師嫁到鄭家後隨夫開始學做油紙傘,二十多年如一日。
我問她是否因為喜歡油紙傘所以嫁到鄭家,她笑稱「哪有什麼喜不喜歡,不過是為了討一口飯吃。」
「他可是我的領導」,李老師瞟了一眼在一旁專心制傘的鄭老師(其丈夫):「在我們這裡,男人就是天,他說什麼就是什麼。」
體驗官維安正在採訪李老師
但在傳承油紙傘這件事情上,李大姐倒是有些執拗了。
一把油紙傘的售價為三四百塊錢,但因訂單不多,收入自然微薄。村裡的青壯年覺得做紙傘工序繁雜又賺不到什麼錢,動了外出打工的心,鄭大哥也曾經動搖過,反倒是這個外姓的妻子教導她:「祖祖輩輩往下傳的手藝,如果斷在我們手裡,我們就是罪人。」
如今的騰衝,會做油紙傘的不過幾戶人家,願意學習紙傘製作的年輕人少之又少,更別說傳承和發揚了。就連李老師自己的孩子,也不在家傳承手藝,大多數時間在外打工。
精緻的騰衝油紙傘
每年都有幾十波媒體團隊或者慕名而來的年輕人去李大姐家採訪學習,但沒有人留下來。李老師印象最深刻的是兩個女孩,一個是來自海南的美國留學生,對傳統文化感興趣,可學了兩天就走了;另外一個來自山東,在李老師家吃住學習了十五天,最後也離開了,李老師沒有收過學徒一分錢,她說:「錢固然重要,但我對錢不那麼看重,只是希望有人真的可以把這門手藝傳承下去。」
製作一把油紙傘,需要三十六個大程序,一百零一道工序,在這樣快節奏的城市裡,一件節奏慢的手工活兒是不被看好的。
同樣,在很多年輕人的眼中,所謂的「文化」不能養家糊口,就算喜歡也是無能為力。
除了油紙傘,騰衝皮影戲也面臨相同的困境。
我們這條「邊境線」的首席體驗官是著名籃球評論員蘇群老師,他說自己的童年,沒有手機,沒有ipad,就連看看電影都是奢侈,甚至還有用手電筒照透明糖紙,在牆上打出圖案當電影看的經歷。
蘇群老師正在看騰衝皮影戲
騰衝的皮影戲分為東腔和西腔,我們看到的是純正的東腔皮影,人物角色相對高大,適合武戲,多打鬥場面,迎接體驗官們的便是東腔皮影《薛丁山挂帥》的經典片段。
皮影戲的精彩在幕後,功夫花在幕前,體驗官們跟著東腔皮影的第二十代傳人沈老師一起擺弄皮影,上演了一出現代版《西遊記》。沈老師還為我們講解皮影道具的製作,體驗官們嘗試著在牛皮上雕刻圖案,感受傳統手工藝的製作。
沈老師說,為了與時代接軌,他們也會增添新戲,加了一些戰爭背景的劇目,還有與地域特色結合起來的《馬幫漢子》。
騰衝皮影戲傳承人沈老師
對於皮影戲的傳承,沈老師也顯得有些擔憂——現在的年輕人從小生長在電光聲影中,習慣於好萊塢大片和電腦遊戲,對有些粗糙和過時的皮影劇目並不感興趣。因此很少有年輕人會把目光放在傳統工藝上。
作為一個互聯網環境下成長起來的95後,當我身臨油紙傘和皮影戲的製作地,其實是感到既驚艷又遺憾的。
我驚艷於手工藝作品可以通過指尖翻飛傳遞獨到的光影之美;遺憾於這些真正製造和傳承文化的人面臨精神困境和物質窘境卻無人問津。
真的匠人或許不懂什麼是「匠人」,也沒有那麼多需要交代和矯飾的「匠心」。
「騰衝線」體驗官合影
用年輕人的流行話來說,我所見到的這些傳承者們其實都很「佛系」——他們就像兢兢業業的耕耘者,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紮根手藝中。
或許有人會覺得,油紙傘或皮影戲在當下已經過時了,現在沒有人喜歡玩這個,何況也不實用。
在我們看來,無人問津的原因在於文化的零傳播——因為文化本身缺乏與當下接軌的趣味性,以及支撐創作者持續產出的經濟回報。
匠人就像是耕耘者,我們需要好好保護他們,他們是如此善良地對待人類共有的文化,我們也需要用我們的善意去回報他們。
體驗官正在製作皮影
商業化並不是一種對文化的消解,反而是幫助文化傳承下去、持續變化的方法。其目的不僅僅在於物質性的回報,對於匠人們來說,這也是精神性的支持。
我今年大四,在校期間也參與過一些文化IP開發的項目策劃,但當時因為經驗不足並且對當地文化了解不夠,策劃與構思只是停留在表面,這一次短暫的參觀和採訪顛覆了我之前很多的認知。
文化的傳承和保護不僅需要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或許還可以和第三方進行合作(如這次「一部手機游雲南」的合作方之一騰訊公司),以傳統文化為基點,開發可供傳播的文化ip,甚至可以作為地方大學生創業項目的對接試點對象。
比如騰衝的油紙傘,考慮到其獨特的材質以及有限的實用性,我們可以將其打造為面向海外的雲南特色伴手禮或者國內高端酒店餐廳的室內裝飾品;而騰衝的皮影則適合衍生為文創產品,比如紋身貼紙,手工藝吊墜,卡片燈等創意產品。
我希望有更多的年輕人可以參與進來,將新的創意和想法注入傳統工藝之中,讓那些善良的手工藝人和美好的手工藝品可以一直傳承下去。
我猜您還想看
「一部手機游雲南」
更多目的地/體驗官
TAG:一部手機游雲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