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學誠法師:善用法門 趣正法城(四)大小二乘修善斷惡,聞思而修啟慧增信

學誠法師:善用法門 趣正法城(四)大小二乘修善斷惡,聞思而修啟慧增信

佛心慧語

微信號:XinXueCiHang

皈依正信三寶,遠離附佛外道,聽聞正法,親近善士,依教奉行,持戒精進。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四、大小二乘修善斷惡,聞思而修啟慧增信

法門包括大乘法門和小乘法門。雖然都是運度眾生,但有很大的差別。如《大乘莊嚴經論》說:

發心與教授,方便及住持,時節下上乘,五事一切異。釋曰:聲聞乘與大乘有五種相違:一、發心異,二、教授異,三、方便異,四、住持異,五、時節異。聲聞乘若發心、若教授、若勤方便,皆為自得涅槃故;住持亦少,福智聚小故;時節亦少,乃至三生得解脫故。大乘不爾,發心、教授、勤方便,皆為利他故;住持亦多,福智聚大故;時節亦多,經三大阿僧祇劫故。如是一切相違,是故不應以小乘行而得大乘果。(卷第一)

小乘有無常,大乘也有無常;小乘有空觀,大乘也有空觀。但是由於發心不同、方便不同,最終的效果也大不相同。《菩提道次第廣論》說:

是故龍猛菩薩諸論,明顯宣說聲聞、獨覺亦證一切諸法無性,以說解脫生死要由無性空見乃成辦故。聲聞、獨覺乃至未盡自心煩惱,當修彼見。若煩惱盡,以此便足,不長時修,故不能斷諸所知障。諸菩薩者,惟斷煩惱自脫生死不以為足,為利一切有情慾求成佛,故至斷盡諸所知障,經極長時無邊資糧莊嚴而修。如是拔除二障種子,真能對治,雖是前說空性正見,然由長時修不修故,有惟能斷諸煩惱障而不能斷所知障者。譬如惟一通達無我,俱是見惑、修惑對治,然由惟能現見無我,若斷見惑,不斷修惑;斷修惑者須長時修。如是斷除所知障者,僅長時修猶非能斷,亦必觀待學餘眾多廣大妙行。不修對治諸所知障,惟修能斷諸煩惱障所有方便,故說聲聞、獨覺證法無我,無圓滿修。《入中論釋》云:「聲聞獨覺,雖亦現見此緣起性,然而彼等於法無我未圓滿修,有斷三界煩惱方便。」……此中可引二種希有定解:一、況雲成佛,若無通達一切法無性正見,無餘方便解脫生死。由此定解,以多方便發大精勤,求彼凈見。二、能判大乘、小乘不共特法,謂菩提心及諸菩薩廣大妙行。由此定解,於諸行品特能認為教授中心,受菩薩戒,學習諸行。(卷第二十三)

概而言之,小乘空觀是為了斷惡,視人的煩惱和惡業為空的;大乘空觀不僅要觀空,還要修善,即發菩提心、造作善業。斷惡與修善的性質不同,斷惡並不等於修善。《四分律行事鈔資持記·釋沙彌篇》說:「大乘中三品即三聚:一、攝律儀,二、攝善法,三、攝眾生。初則斷惡,二即修善,三即度生。准《智論》中,二乘但有斷惡一聚,雖有作持,還歸離過;不修方便教化眾生故,無攝善,自調自度。」(卷第三)

對治問題不等於一定就能生起善法,不犯錯誤也並不等於一定能夠增長功德。例如,在寺廟裡遵守規矩與發心承擔是不同的。安分守己固然不會傷害別人,但未必就能利益別人;而如果真心利益別人,就肯定不會去傷害人。當善法現起時,煩惱就不易起,惡的力量會越來越弱。當我們起心動念都是善法的時候,就可以降伏惡法,最後就能斷惡。如《佛說未曾有因緣經》云:「前心作惡,如雲覆日;後心起善,如炬消暗。」(卷第二)《大乘莊嚴經論》云:「愛他過自愛,忘己利眾生,不為自憎他,豈作不善業?釋曰:若略示彼義。菩薩愛他過於自愛,由此故忘自身命而利於他。不為自利而損於彼,由此故能於眾生絕諸惡業。」(卷第二)《菩提道次第廣論》說:「(《入行論》)又云:『盡世所有樂,悉從利他生,盡世所有苦,皆從自利起。此何須繁說,凡愚作自利,能仁行利他,觀此二差別。若不能真換,自樂及他苦,非僅不成佛,生死亦無樂。』謂當思惟,惟自愛執,乃是一切衰損之門;愛執他者,則是一切圓滿之本。」(卷第九)因此,要修善心善念必須從眾生的福祉入手。假如一天到晚都只想著斷自己的煩惱,就發不起大善心。

灰身泯智,心心念念想著個人,想著自己不犯錯誤,這是小乘的出發點。大乘法則不然,它建立在廣度眾生、自他兼利的出發點上。《菩提道次第廣論》說:

當知此中,士夫安樂,士夫威德,士夫勝力,謂能擔荷利他重擔,惟緣自利共旁生故。故諸大士本性,謂專一趣注行他利樂。《弟子書》云:「易得少草畜亦食,渴逼獲水亦歡飲;士夫此為勤利他,此聖威樂士夫力。日勢乘馬照世游,地不擇擔負世間,大士無私性亦然,一味利樂諸世間。」如是見諸眾生眾苦逼惱,為利他故而發匆忙,是名士夫,亦名聰睿。即前書云:「見世無明煙雲覆,眾生迷墮苦火中,如救頭然意勤忙,是名士夫亦聰睿。」是故能生自他一切利樂本源,能除一切衰惱妙藥,一切智士所行大路,見聞念觸,悉能長益一切眾生。由行利他兼成自利,無所缺少,具足廣大善權方便。(卷第八)

「乘」即車輛、運載之意。能度一個,還是二十個、五十個,就要看運輸工具的運載能力。要想運載很多眾生,就需要動力強勁的車輛。否則一旦人多了車子就跑不動了,甚至還可能出危險。車輛的動力就是我們的信心和願力。信心就意味著不能有絲毫的懷疑,有疑就說明不確信。一般人平時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妄念中,真正有信心的時候很少,所以必須一直不斷地串習,用佛法的名言來思維。

佛法講聞思修。《楞嚴經》講:「從聞思修,入三摩地」。學佛並非隨便聽聽講座、一場音聲佛事那樣簡單。只有在聽法之後認真思維,方能真實獲益。如《俱舍論》說:「諸有發心將趣見諦,應先安住清凈屍羅,然後勤修聞所成等,謂先攝受順見諦聞,聞已勤求所聞法義,聞法義已無倒思惟,思已方能依定修習。行者如是住戒勤修,依聞所成慧起思所成慧,依思所成慧起修所成慧。」(卷第二十二)

聞、思、修是一個從文字到義理、逐步將佛法領納於心的過程,其中思維起到承前啟後的重要作用。如《俱舍論》云:「聞所成慧唯緣名境,未能舍文而觀義故;思所成慧緣名義境,有時由文引義,有時由義引文,未全舍文而觀義故;修所成慧唯緣義境,已能舍文唯觀義故。譬若有人浮深駛水,曾未學者不舍所依,曾學未成或舍或執,曾善學者不待所依,自力浮渡;三慧亦爾。」(卷第二十二)

從廣義上說,修慧就是在日常生活中運用所聞思的法義,以產生行為的力量。思維越多,智慧越容易增長。如《菩提道次第廣論》說:

復如聞所成慧以聞為先,思所成慧以思為先,如是修所成慧亦應以修為先,以其修慧從修成故。若如是者,則修所成慧前行之修,即是修習思所成慧所決定義,故說修慧從思慧生。以是若有幾許多聞,亦有爾多從此成慧。此慧幾多,其思亦多。思惟多故,從思成慧亦當不鮮。如思慧多,則多修行。修行多故,則有眾多滅除過失、引德道理。故諸經論,皆說於修聞思最要。……又如至尊慈氏云:「抉擇分見道,及於修道中,數思惟稱量,觀察修習道。」此說大乘聖者修道,尚有數數思惟、稱量觀察。(卷第二)

思維是修慧的基礎和前提。現代人普遍缺乏思維能力,佛法聽了不少,但往往不能依照法義去思維。不思維則佛法的道理不能轉為自己的修慧,在日常生活中也不能激發行為的力量,最終只能算是掌握了一些知識而已。僅僅掌握很多佛學知識,並不能幫助我們樹立正見。佛學知識越多,反而可能知見越有問題。就如一個人擁有許多珠寶,雖然珠寶本身是好東西,但珠寶能當飯吃、能當衣穿嗎?只有拿珠寶去換米、油、面、衣服,才能對生命產生實際的作用。

聽聞佛法是為了讓我們樹立正知見,培養思維能力。有了思維能力,我們學的法就能在內心等流,從而使善法不斷積聚、業障不斷消除。《大悲經》云:「應正身律儀、口律儀、意律儀,當作是念:願我敬信速得具足,願我深心正直具足,願我身心具善思惟。……善思惟者,當得五種功德利益。何者為五?一者不妄語,二者不兩舌,三者不綺語,四者不貪慾,五者身壞命終,得生善道諸天人中。」(卷第五)《大方等大集經》說:「喻如百千年垢膩,可於一日浣令鮮凈。如是於百千劫中所集諸不善業,以佛法力故善順思惟,於一日一時盡能消滅。」(卷第十八)如果思維能力不夠,佛學名詞就會在內心越積越多,這樣再好的法非但起不了作用,反而會造成諸多障礙。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佛心慧語平台 的精彩文章:

體悟痛苦的發生與消失
界詮法師:修學佛法次第

TAG:佛心慧語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