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聚焦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範區建設

聚焦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範區建設

來源中國軍網綜合

到2030年,資源型城市怎樣實現轉型?「綠水青山」如何變成「金山銀山」?「大城市病」困境怎麼解決?太原、桂林、深圳,一個是資源豐饒的傳統城市,一個是景色秀美的旅遊之都,一個是改革開放的前沿窗口……作為第一批示範區,三地將通過創新更加合理利用資源,探索出一條依靠創新驅動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之路。請關注今日《解放軍報》的報道——

為解決發展瓶頸問題提供「中國藥方」

——聚焦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範區建設

中國國防報記者 郭 萌

為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中國將打造一批可持續發展的城市樣板。

前不久,國務院批複同意山西太原、廣西桂林、廣東深圳建設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範區,這既是為全球可持續發展提供「中國藥方」、展現負責任大國形象的具體舉措,也是貫徹落實《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發揮科技創新對可持續發展支撐引領作用的切實行動。

到2030年,資源型城市怎樣實現轉型?「綠水青山」如何變成「金山銀山」?「大城市病」困境怎麼解決?太原、桂林、深圳,一個是資源豐饒的傳統城市,一個是景色秀美的旅遊之都,一個是改革開放的前沿窗口……作為第一批示範區,三地將通過創新更加合理利用資源,探索出一條依靠創新驅動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之路。

一城一主題,著眼打造可持續發展新樣板

近日,經過實地考察、專家評審、聯席會議審議等環節,山西太原、廣西桂林、廣東深圳從15個申請省(區)中脫穎而出,分別以資源型城市轉型升級、景觀資源可持續利用、創新引領超大型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優勢,獲國務院正式批複同意建設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範區。

科技部副部長徐南平,是這次評審組的負責人。據他介紹,2016年12月,國務院印發《中國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範區建設方案》後,全國多省(區)政府就紛紛致函科技部提出建設申請,甚至在首批示範區名單公布5個月前,一些省市就專門召開諮詢論證會,為納入第一批示範區建設做充分準備。

最終,示範區評選緣何花落太原、桂林、深圳?專家組介紹,深圳地處發達地區,太原是資源型城市,桂林是旅遊城市,這三座城市既是我國東中西不同地域布局的代表,也體現了可持續發展不同階段和面臨不同類型問題的代表性。事實上,在改革實踐中創造了多個第一的深圳,遇到了諸如污染重、交通堵、生態脆弱等問題;資源型城市太原,同樣面臨轉型發展、創新動力轉換等方面的挑戰;「山水甲天下」的桂林,面臨著如何把生態資源變成發展優勢的時代大考。

那麼,他們又將打造怎樣的發展樣板呢?

——太原一方面將做好「加法」,發展新興產業,實現轉型發展、綠色發展;另一方面做好「減法」,集成應用污水處理與水體修復、清潔能源與建築節能等技術,實施水資源節約和水環境重構等行動。

——桂林將著重處理好發展和保護利用的關係,積極探索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可持續發展的新模式,圍繞自然環境優美、生態產業發達、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百姓殷實安康,為中西部多民族、生態脆弱地區實現可持續發展發揮示範效應。

——深圳將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破解「大城市病」,以創新引領超大型城市可持續發展為主題,重點針對資源環境承載力和社會治理支撐力相對不足等問題,實施資源高效利用、生態環境治理、健康深圳建設和社會治理現代化等工程。

三十餘載探索,為全球提供解決問題新方案

「在建設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範區之前,我國經歷了30多年的探索,如今可持續發展已經成為經濟社會發展迫切需求,是一種自覺、自願、自主的行為,這已成為中央和各級政府的共識。」科技部社會發展科技司司長吳遠彬說。

時間追溯至1986年,原國家科委、國家計委等部門提出,在江蘇常州、無錫兩地開展城鎮社會發展綜合試點工作,探索一條區域經濟與社會、人口與資源、環境協調發展新路,「社會發展綜合實驗區」的概念由此誕生。1994年,我國政府制定《中國21世紀議程》,確立了我國21世紀可持續發展戰略框架。隨後,社會發展綜合實驗區協調領導小組要求把實驗區建成實施《中國21世紀議程》和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驗基地。1997年12月,「社會發展綜合實驗區」更名為「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

如今,30多年過去了,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建設取得顯著成效,已在全國建立189家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形成國家和地方兩個層面共同推進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格局。

黨的十八大以來,隨著「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和五大新發展理念的提出,可持續發展的內涵不斷豐富和完善。習主席在2016年G20杭州峰會上提出,共同構建包容聯動的全球發展治理格局,以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為目標,共同增進全人類福祉。這從更高層面對可持續發展進行戰略布局,使得我國站在全球可持續發展理念創新的前沿。

對此,徐南平認為,示範區建設是為全球可持續發展提供的「中國藥方」。這將在新常態下激發社會發展和環境保護領域創新活力,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新動能,促進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協調發展,為全球發展中遇到的瓶頸問題提供系統的解決方案。

聚力成果轉化,激發社會發展領域新動能

科技怎樣引領和推動社會發展?這是一個大命題,也是目前的短板。

改革開放40年來,科技和經濟的結合取得顯著成就,但科技對社會發展的支撐還遠遠不夠。破解制約可持續發展的典型瓶頸問題,形成系統解決方案,激發社會發展領域的新動能,實現更高層次的經濟發展,是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範區的重要任務,同時也是改革的試驗區,重點是探索建立新的體制機制,促進科技與社會事業緊密結合。

隨著實踐發展,依靠科技創新推動可持續發展已成為全球共識。2016年,在聯合國召開的有關高級別論壇上,很多國家認為科技創新應貫穿於執行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整個過程,強調科技創新對支撐和引領可持續發展具有不可替代性。

據徐南平介紹,當前,世界上發達國家和主要發展中大國均圍繞可持續發展加強科技創新布局,並把社會發展和環境保護列為創新戰略實施的重點領域。他認為,只有建立起以科技創新為核心、以體制機制創新為支撐的全方位創新體系,充分調動全社會的資源和力量,才能為發展方式轉換、發展難題破解、發展成果惠及民生提供支撐和引領。鑒於此,我國在示範區建設中將進一步推進科技成果轉化落地,更好地推動社會發展領域科技創新的發展,把資源的合理利用發揮到極致,讓「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讓一方水土養活一方人、幸福一方人。

中國的行動贏得世界信任。《中國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範區建設方案》印發不久,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便與我國科技部取得聯繫並表示,期待中國通過示範區建設為國際社會提供可持續發展的經驗,尤其期望中國把示範區建設的階段性成果通過該組織傳播出去。

如今,我國科技部與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簽署了關於建設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範區合作意向書。同時,聯合國開發計劃署也在世界範圍內設立了多個創新實驗室開展相關工作,推動示範區成為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重要創新載體。

城市建設 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章壽榮 岳少華

城市發展要融化鋼筋水泥玻璃的冰冷,流淌出愛心與人文關懷的溫情之美。城市發展必須突出以人為本,著力在社會治理、文化建設、民生建設、生態建設、制度建設等五個方面下功夫,提高城市治理能力,走出一條中國特色城市可持續發展之路,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打造智慧城市。一是利用大數據、物聯網、雲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及社交網路,大力實施信息惠民工程。加快整合民生領域服務內容,提升公眾幸福感;在醫療、教育、社保、民政、交管等領域,運用移動互聯網手段,創新服務模式,提供主動、均等、便捷的城市公共信息服務。二是創新管理模式,促進社會治理能力現代化。建立全面覆蓋、動態跟蹤、指標齊全的社會治理基礎信息平台,對海量的實時數據進行掌握和挖掘,通過主動搜索等方式追蹤熱詞,將分散的小概率事件有序關聯起來,突破「信息孤島」限制,把握數據中蘊含的規律性、傾向性問題,提高公共決策的科學化水平。

培育城市文化基因。人們創造了城市的歷史文化,同時,城市的歷史文化也陶冶著城市人的精神。美國學者劉易斯·芒福德曾指出,城市是文化的容器,專門用來儲存併流傳人類文明的成果。因此,在編製城市規劃時,要加強對城市的空間立體性、平面協調性、風貌整體性、文化延續性等方面的規劃和管控,留住城市特有的地域環境、文化特色、建築風格等「基因」,保護好前人留下的文化遺產;要結合自己的歷史傳承、區域文化、時代要求,打造自身獨特的城市精神。此外,城市現代化的根本是人的現代化,要以道德來滌盪心靈,引領崇德向善之風,進而樹立現代公民的精神向度,塑造寬廣的城市胸襟,打造溫情城市。

促進常住人口有序市民化。逐步淡化大城市戶籍附帶的公共福利,進一步放寬中小城市落戶條件,促進符合條件的農業轉移人口在城鎮落戶。穩步推進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重點推進教育、醫療、技能培訓和職業教育等基本公共服務由戶籍人口向常住人口全覆蓋。立足本地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需求,重點開展農業轉移勞動力就業技能培訓、在崗技能提升培訓。支持城市建設更多面向流動人口的社區醫療衛生、義務教育和職業教育等公共服務設施。

構建良好的溫情城市生態系統。無障礙公共設施是城市文明程度重要指標,適當增加地下通道、商業街道、居民區等公共場所的無障礙公共設施布局,確保弱勢群體出行無憂。在城市管理中,堅持以教育為主的「軟」力量和以執法為主的「硬」措施相結合。例如,把「禮讓斑馬線」打造成展示城市形象的窗口,對於主動禮讓者應樹典型弘揚正能量,對於違反規則的不文明行為應予以嚴懲。此外,呼籲市民和行人在享受禮讓的同時,也給司機們多一份理解和善意的回應,從而形成良性互動。

完善城市發展公眾參與評價機制。城市建設主管部門、規劃部門或企業應當採用便於公眾知悉的方式,如報紙、新媒體等發布公告,向公眾公開徵求對城建項目或規劃的建議和意見。重視自上而下考核的同時,強化自下而上的考核,發揮群眾、新聞媒體與社會組織的監督作用,最大限度地遏制城市建設與治理中的短期投機行為。

宜游·宜養·宜居

——廣西桂林借力生態優勢打造發展樣本

鄭麟婧 解放軍報特約記者 黃 翊

初夏時節,煙雨籠罩下的灕江如同披著薄紗,前來旅遊的遊客乘竹筏順流而下,遠處山水相接、雲霧渺渺,村寨、樹木、麥田點綴其間。

綠水青山,是這座國際旅遊名城的寶貴財富。前不久,國務院批複同意桂林市建設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範區,這是桂林的又一創新發展契機。

「綠色發展讓天更藍、水更清,在這裡生活我們感到幸福而驕傲。」從新聞中得知桂林將著眼景觀資源可持續利用建設「宜游宜養的生態之城」,很多市民充滿期待。

未來幾年,桂林將重點針對喀斯特石漠化地區生態修復和環境保護等問題,集成應用生態治理、綠色高效農業生產等技術,實施自然景觀資源保育、生態旅遊、生態農業、文化康養等行動,打造可持續發展的「桂林樣本」。

陽朔縣白沙鎮的很多居民,對綠色發展帶來的變化有著切身體會。以往,貧瘠的土地加上每況愈下的生態環境,加快了很多人出去闖蕩的腳步。為改變這一狀況,當地政府以修復喀斯特石漠化地區生態為突破口,鼓勵村民種沙田柚、龍眼、金桔等兼具觀賞與食用功能的特色作物。同時,修建具有民族風情的侗族村寨,升級改造溶洞,扶持村民因地制宜發展「農家樂」。

政策保障有力,綠色經濟蓬勃發展,白沙鎮一躍成為桂林北部最大的水果、苗木集散地,如畫的山水景緻與宜居環境吸引了大量遊客,腰包慢慢鼓起來的村民幹勁更足了。

在此基礎上,桂林充分運用智力資源,推動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業合作,圍繞喀斯特地質研究、生態保護、旅遊開發等,以高效生態農業、生命健康、生物醫藥、生態環保等為內容,培育建設了國家級創新平台和產業基地。

江作青羅帶,山如碧玉簪。

徜徉在桂林大地,兩江四湖清波蕩漾,岸邊垂柳輕漾水波,山裡桃花盛開,空氣清新可人。人們相信,隨著綠色發展理念進一步深入人心,未來的桂林必然更加生機盎然。

「生態+」打造宜居之城

近年來,福建省漳州市穩步推進「生態+」戰略,以生態引領城建、產業、民生、文化等協同發展,充分挖掘自然山水和歷史文化資源,探索出一條天人和諧、統籌兼顧、合力並舉的生態文明建設新路徑。圖為漳州新建成的南山文化生態園。

新華社記者 姜克紅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解放軍報融媒體 的精彩文章:

滇北高原 炮聲隆隆,原來是在錘鍊山地猛虎!
實戰化訓練「第二課堂」,新型指揮人才「快到碗里來」!

TAG:解放軍報融媒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