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撒不只是個政治家、軍事家,原來他也是個歷史學家,來看他自述
文/凱撒
阿萊西亞這座要塞位於山頂之上,地勢非常險峻,南北方向皆有河流經過,四周除卻西側是長約3英里的平原,其他皆有高山環繞。由此可見,除了圍攻,此處無法輕取。城牆下面整個東側的山坡上都是高盧軍隊的營地,周圍還有壕溝和6英尺高的護牆。羅馬人所著手建造的圍城工事,周長達10 英里,羅馬人的8 座營寨都佔據了戰略要地,彼此間還有工事相連,並建有23座碉堡。白天的時候,碉堡里安排有哨兵執勤,以防突襲,晚上則有部隊駐守,並設有警衛。
當圍城工事開始動工之際,在兩山之間那3英里平地上,雙方騎兵發生了激烈衝突。愷撒看到我軍逐漸佔了下風,就派日耳曼騎兵前去增援,還把軍團置於營前。我軍一見有如此支援,不由得為之一振,遂力挫敵軍。敵軍人數太多,撤退時擠作一團,於是日耳曼人乘勝追擊,一直追到維欽托利營寨的防禦工事旁邊,結果敵軍擠在狹窄的入口處,進退不得,死傷慘重。有些敵軍索性棄馬而逃,企圖越過壕溝,爬上護牆。愷撒下令位於營寨壁壘前的軍團再稍稍向前推進,敵軍營寨中的高盧人誤以為我軍要發起突然襲擊,也和騎兵一樣亂作一團,連聲喊叫,要拿起武器,還有些人在慌亂中衝進了城裡。維欽托利下令城門緊閉,以免營寨被棄,無人把守。日耳曼人殺掉大批敵軍,收繳大量馬匹之後,才撤退回陣。
這時,維欽托利決定在羅馬人完成圍城工事之前,連夜把全部騎兵撤走。在臨行時,他囑咐他們,各自都必須回到自己的家鄉,敦促所有適齡的人前來參戰。他指出他們虧欠自己很多,要他們顧念自己的安全,要知道他一直都是在為所有人的共同自由在作戰,他們怎能忍心將他交給殘忍的敵人去橫加迫害。此外,他還說他們必須對此予以足夠重視,因為這事關8萬名精兵強將和自己的生死存亡。另外,即便是精打細算,存糧也只夠一個月之用,即使省吃儉用,也只可以再多堅持幾天。做了這一番安排之後,還未到午夜時分,維欽托利就派這些騎兵從工事的缺口處悄悄溜走。他下令所有官兵把手中的糧食全部上繳,違者格殺勿論,以後每次作少量分發。曼杜比伊人帶來的大量家畜也立即按人頭均分。他規定糧食要極省儉地一點點發放出去,所有在城外的兵力全部調進城內。如此這般就是為了要等到援軍到達之後,再與羅馬軍繼續開戰。
愷撒從逃兵和俘虜口中獲悉了這一切,於是決定修建一種特殊工事:他挖了一條20英尺寬的壕溝,兩邊垂直,底部兩邊和頂部兩邊之間同寬。他把所有其他的圍城工事都撤到距離這條壕溝約650碼之後,以防遭到突襲,因為他需要把如此之大的面積包圍起來,卻沒有足夠兵力將其團團守住,這樣一來,就可以避免夜間有大股敵軍突然撲向工事,或是在白天有敵軍向正在忙於工作的士兵投擲標槍。在這段中間地帶里,就這樣修了兩條等深的壕溝,都是15英尺寬,靠近裡面的一條所經地形較為平坦,地勢較低,他就把河水引入其中。這兩條壕溝後面,又築起一道12英尺高的加圍欄的壁壘,再加上防衛胸牆,胸牆和壁壘銜接的地方,還斜插著大樹杈,以防止敵人向上攀爬。此外,圍繞整個工事,每隔130碼還修有一座木塔。
由於四處搜尋木材、準備糧食,都要求士兵離開營寨較遠才能辦到,這都大量減少了參與修築巨型工事的士兵的數量。此外,高盧人還經常從幾個城門同時衝出,破壞我軍工事。因此,愷撒認為應當進一步加固工事,使其只需較少兵力即可實現防守。因而,他命士兵采來許多樹榦和粗壯的樹枝,把頂端的樹皮剝去後再削尖,把這些木樁直插在一道5英尺深的長溝中,固定好底部,使人無法將之拔起,只有枝枝杈杈伸出地上。溝里共有5排這樣的木樁,彼此交錯相連,任何人若想從此穿過,必然會被木尖戳穿。士兵把這稱之為「界樁」。在此前方,又挖出許多3英尺深的坑穴,坑壁越向下越窄,坑口對角線正好構成梅花形。坑裡放著大腿粗細的圓木,木頂上削尖,並且經火烤硬,地面上只露出3英寸高。同時為固定這些圓木,在坑底墊土1 英尺厚並用力踩實。坑穴里還填滿了樹枝和灌木,用以掩蓋這個陷阱。這樣的坑穴每組為8行,間距為3 英尺。根據這些坑陣的花型外觀,故美其名曰「百合陣」。在所有這些工事之前,還有很多頂端釘有鐵鉤的1英尺長的木塊,淺埋在土中,到處密布,士兵為之命名為「絆馬鉤」。
當所有這些防禦工事都已就緒之後,愷撒又照此建造了一圈工事,但這次是沖外而不是沖內。這一圈工事長約14英里,盡量在平地上建造,旨在阻擋來自外界的進攻。這樣,即使維欽托利的騎兵成功召集來大量援軍,也都無法圍困守衛攻城工事的我軍部隊。同時,為了避免當對方援軍業已靠近時,我方被迫冒險出營尋覓糧草的窘況,他又命令所有部下都備齊足夠1個月使用的糧草。
與此同時,高盧各部落了召開了一次首領會議,會上決定不採納維欽托利的建議。並非要讓所有能參戰的人員都全部而出,而是改為由各部落出動定額人數,因為他們擔心隊伍過於龐雜,難於管理,無從判斷各部歸屬,糧食供應也成問題。於是,具體出兵數量要求如下:埃杜維及其屬邦塞古西亞維、安比瓦來提、奧勒西族的布朗諾維瑟(aulerciBrannovices)和布蘭諾維(Blannovii)共出3.5萬人;阿維爾尼及其屬邦厄留特提(eleuteti)、卡杜爾西、伽巴里和韋拉維(Vellavii)也共出3.5萬人;塞廣尼、塞農、畢圖利澤斯、薩恩托尼、盧登尼和卡爾尼特各出1.2 萬人;貝洛瓦契和萊摩維斯(lemovices)各1萬人;皮克通、都羅尼、巴黎西和赫爾維西亞各是8000人;蘇埃西翁、安比亞尼、梅狄奧馬特里契、佩特羅戈里(Petrocorii)、內爾維、莫里尼和尼提奧布洛吉、奧勒西族的塞諾馬尼(aulerciCenomani)各5000 人;阿特雷巴特4000 人;維利奧卡瑟斯和奧勒西的埃布羅維瑟斯各3000人;勞拉契和波依各1000;阿利莫里堪諸邦[即所有沿海部落,包括古里阿沙立太、雷東內斯、安比巴利(ambibarii)、卡萊特、奧西斯米、威尼蒂、勒克索維和維內里等部落]共2萬人。其中貝洛瓦契並未如數出動士兵,因為他們認為,寧肯自己和羅馬人直接作戰,要自己作主,也不願聽任他人調遣。當康謬出面干涉之後,看在與他的私交情面上,貝洛瓦契派出2000人參加聯合大軍。
上文提過,早年間,康謬原本效忠愷撒,在遠征不列顛期間曾為羅馬效力。作為回報,愷撒曾下令其部落可以免交貢賦,部落恢復獨立,並把莫里尼部落封為其屬邦交納貢賦。但是為了力爭自由,力求重現往日神勇,所有高盧人民都團結一心,將所有羅馬人的恩惠和友誼都拋到腦後,大家全力以赴、儘其所有地投入這場戰爭之中。當埃杜維境內聚集了8000騎兵和25萬步兵之後,先是檢閱部隊,之後進行了一番清點,並任命了軍官將領。任援軍的總指揮是阿特雷巴特人康謬、埃杜維人維利多馬魯斯和厄朴理陶列克斯、以及維欽托利的堂兄阿維爾尼人魏卡席夫勞恩斯(Vercassivellaunus),並為其配備一批從各部落選出的代表,作為此次作戰的顧問團。大部隊前往阿萊西亞時,人人都躊躇滿志,志在必得,都覺得如此浩浩蕩蕩的騎兵步兵大軍,足以令任何敵人膽寒,特別是敵軍若受到兩面夾擊,則更是如此。因為羅馬人需要應對的不僅有城中突圍的軍隊,還要抵抗外來的援軍。
然而,被困在阿萊西亞的高盧人卻對此一無所知,預期救兵應至的時間已過,糧食也都消耗殆盡,於是,他們召開作戰會議,考慮究竟應該何去何從。會上人們七嘴八舌,意見不一。有人積極主降,有人則主張趁體力尚存迅速突圍,但其中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克里多耶得斯(Critognatus)所說的一番話,他是一名頗具影響力的阿維爾尼貴族,他的話冷血無情,殘忍決絕,令人髮指。他說:「有人把最令人不齒的淪落為奴稱之為『請降』,對於此,我不想多說什麼。在我看來,他們枉為人表,更無資格出席會議。我只考慮和主張突圍的人為伍,大家都同意主戰的建議,看似我們都沒有忘卻英勇善戰的光榮傳統。其實,無法忍受一時的飢腸轆轆,暴露出的是軟弱不堪,而非勇氣——願意拚死一搏的人總要多過願意忍飢挨餓的人。即便如此,我仍然支持突圍的提議,尊重他們的自主選擇,如果我們除了個人的生命之外再無其他損失,我定會如此。但是,我們在作決定時,還要考慮到被我們發動起來前來相助的所有高盧同胞。設想我們8萬之眾都要戰死沙場,而我們的親朋好友們要被迫踏著這些屍骨繼續決戰時,他們將是怎樣的一種心情?他們為了你們的安危可以奮不顧身,不要讓他們孤立無援,獨自作戰;也不要因為自己的草率行事、荒唐無知以及意志薄弱,導致高盧人萬劫不復,只能世代為奴。難道只因為他們未能在指定日期趕到,就懷疑他們的忠誠和決心嗎?難道你們以為羅馬人日復一日忙著修築外層工事,只是為了自娛自樂?由於周圍戒備森嚴,高盧信使無法通過,無法告知他們即將抵達,如果這讓大家心有不安的話,那麼只要看看羅馬人的所作所為,就可以判定我們的援軍已經愈來愈近了。正是因為對高盧大軍的恐懼,羅馬人才這樣日以繼夜地搶築工事。「那麼,我的建議是什麼呢?我們應當效仿祖先當初的做法,那一次戰事的規模遠不及這次(公元前109-102年),但他們當時也是被辛布里人和條頓人困在要塞,飽受飢餓之苦,他們寧肯以無法作戰的老老少少這些活人為食,也絕不向敵人投降。即使我們當代並無此先例,為了爭取自由,給後世樹立榜樣,這也是無上光榮。這次是殊死之戰,與辛布里之戰不同,雖然那次敵人雖然為全高盧帶來滅頂之災,但他們最終離開了我們的土地,另尋他處去繁衍生息,我們依舊生而自由,在自己的土地上休養生息,主權和法律也歸自己所有。但是眾所周知,羅馬人則要另當別論。他們發動戰爭全因妒忌使然,他們深知我們作戰勇猛,聲名顯赫,所以就要永遠盤踞於高盧的城邦各地,讓我們世代為奴,永世不得翻身。對於被征服者他們素來如此。如果遠在他鄉的情況,你們可能並不了解,但就以近在咫尺的部分高盧地區為例,那裡已經併入羅馬行省,並被強加了一套全新的法律和制度,他們被迫在敵人的鐵蹄下俯首帖耳,世代為奴。」
最後的討論結果就是,凡是健康條件或年齡方面不適於作戰的人都應被送出城鎮,克里多耶得斯的建議作為最後一招,不到萬不得已,不會輕易採用。如果形勢進一步惡化,而援軍卻仍舊遲遲不到,則他的建議可以作為一種保留方案,也可以考慮請降或求和。接納這些高盧人進城的曼杜比伊人,現在卻被迫帶著妻子兒女遠走他鄉。當他們來到羅馬人的防線時,哭哭啼啼,苦苦相求,希望能收留他們為奴,只求能有口飯吃。但是,愷撒在壁壘上設置哨卡,拒絕他們進入其中。
與此同時,康謬及其他統帥帶著所有援軍來到阿萊西亞,在羅馬防線以外佔領了一個山頭,在距離我軍不過一英里之外安營紮寨。次日,他們把騎兵帶出營寨,在上文提過的那3英里平川上密密麻麻排開,而這裡也將因此青史留名。步兵則稍稍拉開些距離,在山坡上完全鋪開。因為從阿萊西亞城可以俯瞰這裡,一看援軍已至,大家興奮不已,聚在一起,歡呼雀躍。於是,他們也把守軍帶了出來列於城前,把離他們最近的壕溝用柴捆和泥土填埋,為突圍做著準備,並以防不測。
愷撒令全部步兵軍隊分別駐守兩道工事,一旦有狀況,大家都會各就各位,嚴防死守。然後,他命令騎兵出營應戰。因為從周圍山頭上的營寨向下俯瞰,那塊平地上的情況一覽無餘,所有將士都在急切盼望看到最終結果。高盧人在騎兵中間安插了一些弓箭手和輕裝步兵,以便在騎兵失利時能給予支援,抵擋我軍的進攻,他們的出現讓我軍士兵有些措手不及,還導致部分因傷退出戰鬥。因為高盧騎兵在數量上遠超過我方,對方自認為勢在必得,所以無論被圍的敵軍還是外來援兵,都在大呼小叫,幫著鼓舞士氣。由於戰鬥是在眾目睽睽之下進行,不論是勇猛作戰還是臨場怯陣,都難逃大家的法眼,渴望榮譽的同時也擔心露怯,這讓對陣雙方都全力以赴。雙方從正午打到日落,都沒有分出勝負,這時,我軍中的日耳曼騎兵集中所有兵力,在一側向敵人發起進攻,將之一舉擊退。當敵軍潰不成軍,四散逃竄之際,那些高盧弓箭手也紛紛被圍被殺。我方的其他騎兵也紛紛發起進攻,奮起直追,直逼至敵軍營寨,令對手無法招架,無暇集結再戰。從阿萊西亞城出來觀戰的高盧人,一見勝利已經無望,只得悻悻而歸。
才時隔一天,高盧援軍就趁著夜深人靜悄悄出營,但在這一天中,他們準備了大量的柴捆、梯子和撓鉤,趕到平原上的羅馬工事旁。他們突然大喝一聲,告知困在城中的高盧人己方已到,就開始把柴捆投入壕溝,用投石、弓箭、甚至徒手扔出石塊等等一切攻擊手段,把我軍趕下壁壘。與此同時,聽到遠方傳來的呼喊聲,維欽托利吹響號角,召集人馬出城觀戰。羅馬軍隊仍像上次一樣,在工事上各就各位,用投石、彈丸、巨石、沿著壁壘間隔排開的木樁等設施使得高盧人無法靠近,還用彈射器發射了大量石彈。由於夜色掩映,能見度低,雙方死傷都很慘重。於是,奉命鎮守這裡的副將馬克?安東尼和蓋烏斯? 特雷博尼烏斯一旦發現哪裡出現險情,就派在火線後方就近碉堡中的士兵前去支援。
當高盧人距離壕溝還有一段距離時,因為他們有大量標槍作掩護,還能佔據上風,但只要他們來到近前,就會意外被絆馬鉤掛牢,或者掉入坑陣,被尖樁刺穿,再者就是被壁壘和木塔上投出的重型標槍射中,敵軍在四下里都損失慘重,可是直至天亮時分,都無法攻破我軍防禦工事。因為擔心自己的右翼會遭到來自羅馬高地軍營的打擊,敵軍迅速朝著自己軍隊方向撤退。同時,被困一方因為在準備突圍方面耗時太多,剛剛填埋了前排的壕溝,還未觸及主體工事,就聽到援軍撤退的消息,因此,只得無功而返,回到城中。
高盧人再次失利,而且付出慘重代價,於是他們再次召開戰事會議商量對策。他們還找來熟悉當地地形之人,了解我軍高地營寨的具體位置和防禦工事的情況。在北面有座山,由於它佔地太大,我軍未能將其納入圍城工事體系,而且只得將營寨扎在斜坡上,這一點非常不利。這座營寨由副將蓋烏斯·安第斯第·雷琴納斯和蓋烏斯·卡尼尼烏斯·萊比魯斯率領兩個軍團負責守衛。當敵軍派出偵察兵探明地形後,敵軍首領從全軍最以勇敢聞名的部落中選出6萬精兵,在秘密商定行動目標和作戰計劃之後,下令正午時分發動進攻。他們指定由維欽托利的親戚阿維爾尼人魏卡席夫勞恩斯負責這支部隊,他也是援軍的四大主將之一。他在傍晚時分離開營寨,還未到天光放亮時就來到目標附近,下令部隊躲在山裡,讓通宵行軍的士兵稍事休息。將近中午時,他朝著上文提到的羅馬營寨推進,在此同時,高盧騎兵開始逼近平原上的羅馬工事,其餘軍隊則都列在營前,以振聲勢。
當維欽托利在阿萊西亞城的城堡上注意到援軍的這些動作之後,也帶上柴捆、長桿、工兵防護、長鉤等所有備好的突圍裝備殺出城來。戰鬥瞬間在各處同時打響,高盧人想盡辦法,集中兵力攻擊防禦最為薄弱的環節。羅馬士兵分散在如此之長的工事中,需要同時防禦多點攻擊,難免感覺力不從心、疲於應付。士兵們聽到背後傳來陣陣喊殺聲,心中也難免惴惴不安,更覺得自己無法把控個人的安危,而是完全要取決於他人的勇敢與否。在通常情況下,無法看到的危險更能令人心驚膽寒。
愷撒找到一處理想的觀戰點,在這裡他可以將戰場全貌一覽無餘,一旦發現哪裡我軍吃緊,就會派援軍前去支持。雙方深知這一戰非比尋常,需要傾盡全力,最後一搏。高盧人認為除非能突破羅馬人的工事,否則絕無勝利的希望,羅馬人也了解只有寸土必爭、嚴防死守,才能使得所有這些辛苦不會付諸東流。山上的羅馬工事附近形勢最為危急,那裡即是上文中魏卡席夫勞恩斯前去攻打的地方,所處的下坡地形對羅馬軍隊產生了極大的負面影響。敵軍有的投擲標槍,有的在層層盾牌掩護下向前推進。若有人力不能支,則馬上會有生力軍前來替補。所有敵軍都在齊心合力,填土掩埋壕溝,以便登上壁壘,並將羅馬人藏於地下的機關盡數覆蓋。
當愷撒看到那處士兵各個筋疲力盡,而且武器不足,就立刻派拉比耶努斯帶6個步兵大隊前去支援,並告知他盡量堅守營寨,但若實在難以堅持下去,則可帶這幾個步兵大隊先行撤退,再伺機反擊。愷撒又親自到其他戰線巡視,鼓勵將士堅持到底,並告訴大家,以往的所有戰鬥都要在這一天這一刻決出最後分曉。被圍的高盧敵軍看到我軍工事規模龐大,感到在平地已經絕無成功突破的希望,就紛紛趕到陡峭的山地來試圖有所斬獲。他們隨身帶著備好的工具,用大量矢石驅散木塔中的守衛部隊,以泥土和柴捆填埋壕溝,並用撓鉤拉倒壁壘和胸牆。
愷撒先派年輕的布魯圖斯帶去幾個步兵大隊前去解圍,後來又派副將蓋烏斯·法比烏斯再去增援幾個步兵大隊,最後,當戰鬥異常激烈,雙方難解難分之際,他索性親自帶了生力軍前去參戰。我軍氣勢大振,成功擊退了敵軍的進攻。愷撒又急忙趕往拉比耶努斯所在的區域,並從最近的碉堡中抽調了4個步兵大隊,還命令部分騎兵也隨他同往,另一支騎兵隊伍從外圍繞行,攻擊敵軍後方。拉比耶努斯發現無論壁壘還是壕溝,用於抵禦敵軍的猛攻都無濟於事,便從就近的幾個據點中幸運地抽調出11個步兵大隊,一面派人報告愷撒,決戰時刻業已到來。愷撒也全速趕去參加戰鬥。
摘自《高盧戰記》
TAG:番茄歷史文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