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殺死了柑桔樹?
- 食通社說 -
開發地方特色產品,打造「某某之鄉」是很多縣市農業發展的重要手段。本文作者黃奕的故鄉A市至今仍以柑桔著稱,但柑桔種植在短短十幾年間經歷了由盛轉衰的過程。這個故事背後所揭示的諸多問題引人深思:大規模單一種植的內在風險、小農面對市場風險的脆弱、農業技術和知識如何生產和應用、農業生產體系中不同角色的利益分配、以及目前食物生產和消費模式的固有危機。A市柑桔種植業的覆滅,看似是「黃龍病」這個天災,但背後的「人禍」更加值得我們反思。
食通社
作者
黃奕
新南社會發展中心研究員。倫敦大學亞非研究院(SOAS)社會人類學碩士,曾在上海崇明參與農村可持續發展和生態農業項目。
「A市已經沒有柑桔了,現在打著『A市S柑桔』的牌子的幾乎都是外地種植的。」如果我向A市的人問起當地著名特產——柑桔的事情,幾乎每一個人都會告訴我類似的話。但是有些時候這一說法會稍微有些不同:「我爸爸的朋友還剩下最後一個山頭種著柑桔樹,這應該是A市最後一片沒有染上黃龍病的柑桔林了吧。但是這些柑桔現在都直接會有相熟的朋友來提貨,不再交給市場賣了。」也有人這麼跟我說。
但總而言之,按照他們的說法,如今你能夠在市場上買到的「A市S柑桔」,很有可能都不是產自A市的。儘管A市至今依然頂著「中國柑桔之鄉」的名頭,但它更像是「中國柑桔集散交易之鄉」了——沒有了柑桔的出產(或者說產量大大銳減了),但柑桔市場依然興旺。周邊縣市出產的柑桔來到A市這裡集散轉銷,然後打上A市的稱號,以期能夠賣得更好。當然,在好幾年前,情況不是這樣的。
相比起頂峰時期,如今「中國柑桔之鄉」A市的柑桔產量已大大銳減。
1
「黃龍病」到來之前
在黃龍病「滅絕」了A市的柑桔林(至少,這是我從大多數人那裡聽回來的首要說法)之前,A市本地自然也是種植出產柑桔的。否則,光靠著柑桔市場的的集散轉銷,它很難拿下「中國柑桔之鄉」的稱號。
A市出產一種特別品種的「S柑桔」,皮薄、渣少、汁多、清甜、無核,在市場上廣受歡迎。我小時候每到上市季節的時候也很喜歡吃,甚至常常要被我爸媽責罵我吃得太多了。不過,這一品種的柑桔能夠成為當地首推的特產,可能也不過是最近一二十年以來的事情。A市當地人會向我回憶,以前他們小時候雖然也會購買本地出產的柑桔吃,但這就像購買本地出產的龍眼、香蕉、芒果等水果一樣,儘管也都很好吃,但還談不上能夠成為跟城市名稱緊密相連的一種「特產」。
而就在大約2000年以後,A市柑桔的種植卻開始突飛猛進。相關數據顯示,到了2008年,B市境內(A市是縣級市,歸屬於地級市B市管轄)的「S柑桔」的種植面積是2001年的5倍。而A市「S柑桔」的規模最大,種植面積佔了B市下轄的六個縣市種植總面積的50%,2005年超過17萬畝。
在柑桔種植突飛猛進的背後,自然離不開政策推動。在2005年左右,A市的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柑桔發展要優質化、基地化、規模化」的發展方針,從而推動A市的柑桔種植「跨上了新台階,全市先後湧現出一批產量驚人的柑桔大鎮和種柑專業村」。以至於,「截至2005年底,在全市13個鎮(街道)中,有9個鎮的柑桔種植面積達到萬畝以上,其中有3個鎮的柑桔種植面積超過3萬畝,2個鎮的種植面積超過2萬畝,柑桔產業已經成為全市各鎮經濟發展的龍頭產業:在A市152個村委會中,現有88個村委會柑桔種植面積達到千畝以上,近50%的村委會柑桔種植面積超過3千畝」。
這張照片的拍攝時間估計是90年或91年,是本文作者(左二)出生沒多久拍的。可以看到後面都是水稻田。那時候柑桔樹還沒有成為A市大量種植的「特產」。圖片提供 | 黃奕
這張是2010年前後拍的,差不多的視角(可以看到那個水泥圍基入鏡了),後面的水稻田已經種起了柑桔樹,圖片 | 黃奕
在政府的主持下,市內還修建了「柑桔文化街」,市中心立起新地標「柑桔少女」雕像,並且每年舉辦規模盛大的「A市柑桔文化節」——在最鼎盛的時候,A市柑桔文化節晚會會邀請省級電視台的名主持人助陣,並且佔領省級電視台周六晚上七點半檔的黃金時段進行播出。
這首十多年前創作的客家新山歌《玉翠桔紅》是A市當年柑桔文化節晚會的主打曲目。
不過,要A市農民大規模種植柑桔,光靠政策推動自然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柑桔的「市場前景」比其它經濟作物(如甘蔗、香蕉等),的確看起來要好得多。在「年份好」的幾年裡,「S柑桔」的收購價能夠達到每公斤5元左右,如果品相好、出售時機也好,甚至能夠賣得更高價,這比起其它農作物的收益自然是好不少。看著鄰居依靠種植柑桔增加了收入,買了新的摩托車,這可能是讓人跟風種植的最重要的原因。「個個都種,自己亦不輸蝕,不要人哋有得收自己冇得收,所以自己先至中個頭埋去」(意思是:「每個人都種,自己也不要吃虧,不要別人有收成而自己沒有收成,所以自己也才要湊進去」),這是A市一位曾經的果農告訴我她種植「S柑桔」的最直接原因。
2
難以預測的市場與果農的辛酸
在柑桔種植的鼎盛時期,不僅其它果樹被換成柑桔,原本用來種植水稻的水田,也有很多被放干水,種上柑桔。還有大量的屬於集體所有的「山頭」被私人承包了下來,山頭上面的樹被砍伐乾淨以後也種上了柑桔。幾乎可以說,一切可以合法種樹的田地和山地,種植柑桔樹在一段時間內成了必然的首選。甚至自己沒有地可以種了,也要借錢去承包別人的田地和山地來種柑桔。
儘管種植柑桔所帶來的經濟效益看起來要比其他作物好得多,但付出也多得多。在傳統的農業耕種模式下,原本是區分「農閑」季節和「農忙」季節的。所謂「農忙」季節,一般是指插秧播種和收割的時間段。如果是種植水稻、花生這樣的「傳統」作物,按照南方一年種植兩造來計算,每年播種兩次、收割兩次,每年「農忙」的時間大約是四個月。在農忙的季節里,為了搶時節(不然過了特定的節氣還不完成插秧播種或收割的話,收成會變得很差),自然也是每天從早上忙到晚上,異常辛苦。好在,每年還有大部分時間屬於「農閑」季節,此時只需要定時打理田地即可,可以說是輕鬆得多,這段時間也能讓人得到修整。
但是種柑桔則完全不同。種柑桔是沒有「農閑」和「農忙」之分的。一年到頭,除了在柑桔採收之後的一兩個月里,幾乎所有的時間裡都需要果農付出大量的勞動去照顧這些柑桔樹。柑桔樹每年需要施肥4至5次,平均每兩個月需要施肥一次。除了施肥以外,還需要把大量時間花在噴洒除草劑和噴洒防治病害的農藥的工作上——如果不除草,野草會跟果樹爭奪肥料,而病蟲害更可能會讓果樹直接絕收。每個季節所要面對的野草和病蟲害都不一樣,因此噴洒農藥也是全年需要忙活的事情。而在春梢萌發、夏梢萌發、開花、結果的季節,也要進行疏芽、疏花、疏果的工作,為的是要將葉梢、花朵和果實的數量都控制在合理的範圍內,以免一棵樹長得太旺盛或開花結果過多,而攤薄浪費了營養,使得結出來的果子太小或者不好吃。而對於疏芽、疏花、疏果的方式而言,一般有兩種,一種是直接人工摘除或者通過人工環割樹枝控制,一種是噴洒藥液控制。以上這些工作雜合起來,加上採摘和出售的工作,就是果農全年無休的工作日程。
在田地里的柑桔樹下歇息的村民。攝於2010年左右。圖片提供 | 黃奕
千萬不要以為,施肥和噴洒農藥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特別是對於種在山上的大片的果林而言。因為這意味著,你需要扛著可能接近百斤重的農藥泵和軟管上山,穿梭於位於不同山頭的果林,悶在密不透風的防護服里每天勞作超過10個小時地噴洒農藥。一天勞作下來,不僅免不了會沾染上農藥的刺鼻臭味,同時也被臭汗浸透,筋疲力盡。我問過一位當年的柑桔果農,如果今天讓她重新種柑桔,她是否願意。她聽了我的問題,連忙搖頭:「種柑仔好辛苦好辛苦嘎,唔好玩我啦,唔種啦以後都唔種啦!……有一次我打葯打到天黑,攰到我一屁股坐響地下,企都企都企唔起身,果陣時又冇手機,只好坐響地下喊,直到我老公晚上返來唔見我,上山搵到我先至扶我落山。」(意思是:「種柑桔很辛苦很辛苦的,不要著弄我了,不種了以後都不種了!……有一次我噴農藥噴到天黑,累得我一屁股坐到了地上,站都站不起來,那時候又沒有手機,只能坐在地上哭,直到我的丈夫晚上回來見不到我,上山找到我才扶我下山。」)
除了全年不間斷的體力勞作的投入,由於種植柑桔需要大量的化肥和農藥的使用,金錢的投入也十分突出。果農會告訴我,柑桔樹幾乎完全就是「靠農藥養起來的樹」,如果他們自己想吃柑桔,會特意留下少數幾棵在採摘前減少噴葯——但是如果完全不噴葯,也是絕對不可能的。而在可能存在濫用農藥的風險這個事情上,實際上又很難怪責果農。其實對於果農而言,這並不是一件涉及艱難道德抉擇的事情,而可能只是日常種植技術的一部分——作為近幾年來才被大規模推廣種植的柑桔,農民對它們是缺乏種植知識的積累的,他們所有的種植知識基本來自於鄰居的口耳相傳和農藥化肥經銷商的「指導」。一旦爆發某一種病蟲害,他們只能向他們的「科技知識權威」——當地的農藥化肥經銷商——請教如何處理。這時候,經銷商會給他們推薦一款農藥產品並告訴他們使用的方法,他們只需照此使用從而將病蟲害控制住就是了(按照農民的說法是,「他們說用什麼就用什麼,難道你還能不信么?」)。其實,農民自己也是不希望打這麼多農藥的——這畢竟意味著又一輪的體力勞作和金錢的投入。但是對於農民而言,不打農藥,難道只能坐等絕收虧本么?
然而這樣巨大的勞作和金錢的投入之後,並不意味著果農就能迎來那個期望中會厚待他們的「市場前景」。柑桔樹在種下樹苗到能夠結果採摘之間有大約三年的幼樹期,A市的農民在柑桔價格高峰的時候紛紛在田地和山地上種滿柑桔樹,但三年以後,等待他們的市場環境已經在悄悄發生變化。隨著上市柑桔的數量激增,柑桔價格已經慢慢從每公斤5元逐年下跌至2到3元,並且在2008年迎來了價格崩盤的一年——每公斤連5毛8毛也賣不出去。
A市的柑桔樹最早在1月份開始開花,在3、4月份時花期最盛,清明前後謝花後會結出小小的果實,最早10月份能採摘上市。12月和1月是大量上市的季節,那時候適逢春節前,本應是市場暢旺之時。但2008年春節前發生了幾十年來罕見的南方冰雪災害,鐵路、公路通行條件惡劣,柑桔根本無法外運,導致大量積壓,無人問津。回想起那一年的狀況,另一位當年的果農跟我談起此事的時候,臉上依然掛著辛酸的表情:「我連續三天,每天早上五點就把柑桔拉到柑桔批發市場上,希望多多少少能賣一點,5毛8毛也好,至少把我拉去賣的油費給賺回來吧。結果我每天等到晚上11點,都還是賣不出去。那時候還是一年最冷的時候,那年的冬天還是特別冷的冬天,但我每天就這樣等,但也還是賣不掉。最後我只能把柑桔拉到S江(一條流經A市的珠江支流)的江邊倒掉。那年冬天,整個冬天都有人在S江邊倒柑桔,搞得S江的河床上倒滿了爛掉的柑桔。」對於這樣境況,人們只能感到無奈:「市場嘅事情邊個可以控制呢?都是命啦。人賣柑你賣柑,你賣返來一個『哭』字!」(意思是:「市場的事情誰可以控制呢?都是自己的命而已。別人賣柑桔你也賣柑桔,你只能賣回來一個『哭』字!」)
還有人跟我分析:「農民種柑桔,其實到頭來根本賺不了多少錢。種柑桔這個事情,如果說造就了一批富翁,首先那就是賣農藥化肥的那些人。第二就是本地收購柑桔的人賺了錢,那些中間商賺了錢,除了賺差價,他們賺包裝費都賺了不少。第三就是外地採購的人,他們一車一車地拉去外省賣,都是大生意。」
然而相比起波動的、難以預測的市場,更大的麻煩還在後面——隨著柑桔種植面積的擴大,「黃龍病」也在逐漸蔓延爆發。正如一位當年的果農跟我說:「沒有『黃龍病』還是可以賺一點的,不會像現在這麼窮。如果柑桔樹還在,就算今年賣不出好價錢,等來年也還是有好價錢的時候,畢竟即使是同一年不同時候賣的價錢也是不一樣嘛,還是要看你的運氣。但是柑桔樹染上黃龍病,全部死光了,也就談不上賣多少價錢了,畢竟你連賣都沒得賣了。」
3
究竟是誰在傳播「黃龍病」?
關於「黃龍病」,科技文獻中是這樣介紹它的:「柑桔黃龍病(citrus huanglongbing, HLB)是世界性柑桔生產上的一種毀滅性病害,是由原核生物薄壁菌門韌皮部桿菌屬(Liberobacter)引起的,由於病原菌屬於難純培養細菌,到目前為止,也仍然沒有有效的防治方法。」而木虱被認為是傳播這種病原菌的罪魁禍首——木虱在染病的柑桔樹上活動,沾染上病菌以後,移動至其他柑桔樹上,就會將病菌傳染至其他柑桔樹中。感染「黃龍病」後,染病的葉子會逐漸長出黃褐色的斑紋,最後直至全株枯黃而死,這大概也是「黃龍病」之所以得此名的原因吧。
感染了黃龍病的植株葉片有典型的黃色斑紋。圖片提供 |何燊花
由於病菌暫時無法通過生化手段進行防治,物理阻隔就成了控制「黃龍病」蔓延的唯一方法。而當柑桔樹種植面積大幅擴張以後,全市的柑桔林被逐漸「連成一片」,果園之間缺少阻隔,使得木虱的活動半徑得以覆蓋不同的柑桔林,因此一旦有部分果林開始爆發「黃龍病」,最終會在全市範圍內成為不可阻擋的蔓延之勢,而使得全市的柑桔樹都遭到毀滅性的打擊。
故事講到這裡,似乎就可以完結了。所有的一切就回到文章開頭所說的那樣——「A市已經沒有柑桔了」。但似乎又不只是這樣的。除了木虱在傳播「黃龍病」以外,我在A市的親戚——他也曾經承包過多畝山地種滿了柑桔樹——卻告訴我,傳播「黃龍病」的還有其他途徑。
事實上,培養「S柑桔」樹苗需要用到嫁接的方法(當地稱為「駁頭」),那就是取生長快速(但可能果實不好吃)的柑桔樹品種作為砧木(即嫁接繁殖時承受接穗的植株),嫁接上「S柑桔」品種的接穗,從而達到既能生長快速又能結出更好吃的「S柑桔」的目的。這位親戚告訴我,在「S柑桔」價格一路上揚,大家紛紛跟風種植的時候,樹苗的價格也應聲上漲,「從7、8元錢一株漲到了20、30元一株」。在樹苗市場供不應求、價格居高不下的時候,「做育苗工作的奸商,不管農民死活,有菌的枝也接上去,不然產量跟不上。偷工減料,為了趁著樹苗價錢高的時候賺快錢,把有菌的和沒菌混在一起賣。農民又不識貨,拿來照樣種,種下去也要等一段時間才知道買的是帶菌的病苗。」所以傳播「黃龍病」的,不只是木虱,也是人類自己。
不僅如此,這位親戚還跟我說:「後來我想想,我現在其實懷疑很多死掉的柑桔樹就沒有染上黃龍病,而是買了假化肥,我當時有些樹,放了化肥樹就黃了,但是用農家肥一點都沒事,昧著良心賣假化肥的人其實很多的。……還有就是,很多山其實根本不適合種柑桔,太熱太幹了。其實柑桔樹要在低洼有水能吸收的地方才能長。你想想,那些山上以前連普通的樹都長不好,怎麼能期待柑桔樹就能長得好呢?後來這些黃掉死掉的樹,可能根本不是因為『黃龍病』的原因,但我們卻統統認為是『黃龍病』害的。」
廣州地區的一些農村近幾年也開始引種『S柑桔』,同樣也會被柑桔黃化情況(細菌感染的『黃龍病』或其他情況引起的『黃化病』)所困擾。圖片 |何燊花
其實如果我們再仔細想想,即使是「木虱傳播『黃龍病』」這個故事,很大程度上也是人類自己造就的。事實上,A市柑桔種植業發展起來,到被「黃龍病」毀掉的過程,就是我們今天現代化全球化市場經濟下食物生產鏈條的一個縮影。根據市場經濟理論的假設,每個地方應該著重生產自己這個地方最善於生產的商品(而不是什麼都生產),生產出來的商品是以交付市場交易、並在市場交易中賺去利潤為目的的(而不是以自給自足為目的的),由於每個地方都只生產自己擅長生產的商品,再加上市場的調節,最終能夠實現資源的最優配置。正是在這種底層邏輯的支撐下,進入現代市場經濟的中國縣域農業經濟,當地政府往往開始大力鼓吹和尋找自己的農業「特產」,並加以規模化種植推廣,加入到全球(至少是全國)市場的競爭當中——這也正是A市大規模推廣種植柑桔的大背景。在這個程度上,連成一片而最終無力阻止「黃龍病」蔓延的的柑桔林,也是被我們今天的食物生產機制所驅動造就的。
4
「技術」不必然給果農帶來「解放」
當然,我們也許會寄希望於隨著「科技的進步」,能夠終有一天幫助我們在技術層面解決「黃龍病」的問題,但我認為事情並沒有這樣簡單而樂觀。事實上,要規模化、單一化生產一種農業產品,本身就需要具備一定的「技術條件」,才有可能實現。因為這種規模化、單一化的種植方式根本上是不符合作物的原生生命世界的條件的,它需要高密度的外部投入——包括化肥、農藥等等。以柑桔的生產和銷售來看,化學工業製品——化肥、農藥、各類生長調節劑——早已作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參與到了柑桔種植生長的每一個階段。而在柑桔採摘之後,保鮮和運輸也都伴隨著大量工業產品和技術的參與。也許我們還習慣於將「農業生產」部門和「工業生產」部門區分開來,但事實上「農業」和「工業」在今天的食品生產制度中早已深刻地糾纏在一起。
同時,我們還常常將農業中的病蟲害(如「黃龍病」)視作「自然的災難」,卻將「科技進步」帶來的工業產品視作解決問題的途徑。但事實上,工業產品和技術被大量地運用在農業生產的過程,並非是單純的「科技進步」的結果,它看起來更像是被今天的經濟和社會運作制度所驅使的。為了實現作物的物種單一化種植和生產(從而參與全球市場的競爭和交換),它必然要求在「科技手段」(化肥、農藥、生長調節劑乃至轉基因等技術)的配合和保障下,才能將這個作物的物種從它的地方生命世界中抽離出來,切斷它與原生生命世界的聯繫:原生土壤不夠肥沃,就要加化肥;遇到了「害」蟲和「害」草,要用化學方法全部殺滅(同時也將所有其他物種統統消滅);遇到今年平均氣溫「過高」,影響了作物的成熟上市時間(往往就趕不上市場行情最好的時候),就要噴洒生長調節劑進行調節……
人們期望可以通過現代化「科學技術」實現對自然的控制和改造,能夠讓特定的農作物在各種條件下生長種植,能夠讓人們大膽地大規模種植單一作物——但至少這個願望在A市的柑桔產業上栽了很大的跟頭。這很可能並不是一個「科學技術」的「發展」就可以解決的問題。從目前的狀況來,「科技知識」生產者跟這些知識的運用者之間產生了巨大的割裂——農民往往處於知識生產的底層,他們只是作為知識的被動接收和應用者而存在;他們的生活世界中積累的知識經驗顯得微不足道,完全無法跟「有知識」的技術權威抗衡。
技術的「進步」(如果存在這種「進步」的話)不必然會帶來解放,它也可能會成為現有制度的壓迫工具之一。以柑桔種植為例,果農們明知採用這種工業化的方式種植果樹更加辛苦,而且也明明認識到了濫用化肥農藥對自身健康和對環境的潛在危害,但他們在社會結構中所處的位置卻讓他們無力進行任何反抗,反而只能進一步求教於「科技知識權威」——化肥農藥的經銷商們——來學習如何處理他們原來的生活世界中前所未見的新的問題。
因此,如果真的如前所述,這些問題是我們今天的食物生產機制所帶來的問題——而我們的食物生產機制又是被我們的經濟和政治運作模式所造就的,那麼,如果我們的生產和消費模式以及維護這種生產和消費模式的社會制度不加以改變的話,科學技術的發展實際上並不能拯救我們。
時至今日,我們依然可以在市場上買到「A市S柑桔」,但它們其實大多是來自A市的周邊市縣。甚至於,由於A市的故事——開始跟風種植柑桔,繼而柑桔價格開始下跌,最後黃龍病也開始蔓延爆發——繼續在周邊市縣重複上演,「S柑桔」的種植地已經開始擴散到鄰省。但是,這種擴張在未來可以無限制地繼續下去么?我看未必。
(張周韻、劉韜、馮雨萱對本文亦有幫助)
黃龍病為什麼會爆發?
農友有話說
郭銳
畢業於華南農業大學生物技術專業。2009年回到家鄉廣東從化,和多位熱愛生態種植的年輕人共同創辦銀林生態農場。
根本原因是由於常規果樹種植大量使用化肥和除草劑,導致土壤結構被破壞,土壤進一步酸化,土壤的有益微生物大量減少,無法保持微生物的平衡,從而無法控制黃龍病病菌的大量繁殖。黃龍病菌進入韌皮部,堵塞柑桔的營養的上下輸送通路,導致柑桔不發新根,根部又無法吸收到礦質元素輸送給葉部,導致葉片的黃化。
而單一化規模化的種植方式破壞了生物多樣性,大量的使用農藥進一步破壞整個環境的生物多樣性,所以導致木虱的爆發,從而加速黃龍病的傳播。
有機肥的使用可以讓土壤的微生物更加豐富,從而抑制黃龍病菌的繁殖,所以使用有機肥為主的柑橘園,黃龍病會沒那麼嚴重。
果農為了追求最大的經濟效益,瘋狂大面積種植柑桔,過大面積的果園超出他們的管理能力,於是他們會選擇使用最便捷高效而又粗暴的管理方式——大量使用除草劑控草,用化肥完全取代有機肥,用最粗暴的方式噴洒高毒農藥來代替病蟲害的整體防控。正是這種追求最高「效率」的生產方式破壞了土壤,破壞了整個大環境,違背了自然規律,才引起黃龍病的爆發,招致自然的「報復」。
(食通社註:高級農技師羅立雙、山東棲霞果農李立君、湖南西畔山洲橘農張勝也為本文編輯提供了技術指導,在此一併致謝。)
※講座:菲律賓稻農為何和如何抵制綠色革命,奪回種子和生產方式的權利?
※小調查:你家的三餐是何如解決的?
TAG:食通社KnowYourFoo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