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王福強:放下你的控制欲,別給孩子製造災難

王福強:放下你的控制欲,別給孩子製造災難

1

在邯鄲57路公交車上,偶遇一個五年級小女孩。一上車,她便表現得格外興奮,與同學喋喋不休,開心地聊個沒完。我跟她閑聊,她也不避諱,說話像機關槍一樣。

我問她:看你的興奮勁兒,今天遇到高興事了?

小女孩絲毫沒遲疑地回答:是啊,今天媽媽加班,沒空接我。

這我就奇怪了,接著問:媽媽開車接你?這不是挺好的事嗎?總比擠公交車舒服吧?

小女孩撇了一下嘴:才不好,她每天都接我,煩死了。

我不理解,冒出了要「教育」她的衝動:怎麼這樣說啊,媽媽辛辛苦苦接你,這樣說你媽媽不得被你氣壞了啊?

小女孩毫不在乎:生氣?生氣也沒用,我還生氣呢。誰稀罕她天天接我?不就是想把我綁在她身上嗎?我想跟同學玩會不讓,想去同學家不行,想買個冰激凌吃都不可以,沒勁。她不來接我才好,自由自在的。

我不知道這個媽媽如果聽到我們的對話有何感想,我是很替她悲哀的。一個媽媽,費勁了心力來「服務」自己的女兒,換來的卻是女兒深深的不理解。

也許,她對女兒所做的一切、所提的要求都是有道理的。

但任何控制,都會遭到反抗,哪怕你是正確的控制。

2

這讓我想起看到過的一個實驗:

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的研究人員發現,父母對孩子控制欲強,容易對孩子造成長久的心理傷害,令他們長大後幸福指數較低、依賴性較強,負面影響堪比喪親。研究人員追蹤調查5362人,從十來歲一直到年逾花甲,了解兒時父母對他們的行為限制以及長大後的生活滿意度和心理健康水平。結果顯示,兒童時期被父母過多限制行為、干涉隱私的調查對象,長大後比較不快樂,獨立性較差。研究人員在由《積極心理學學刊》刊載的論文中寫道:「兒時能得到父母溫情、回應的調查對象,生活滿意度較高,心理更健康。與之相反的是,(父母)控制欲強與(調查對象)生活滿意度較低及心理健康較差存在顯著關聯。」

以此對照,「中招」的父母在我們身邊可以說比比皆是。

有一對父母都是老師,兩個人都是名校畢業。大約是對命運的不滿,自己那麼優秀卻只能屈身於一個普普通通的中學。於是,他們把希望都寄托在了女兒身上。女兒就成為了他們共同控制的「對象」。

我和他們住在一棟樓上,夏天的時候,大家都出來乘涼、散步,孩子們在院子里嬉戲,卻從來看不到那個讀小學的女孩的身影,問起來才知道,她的爸爸媽媽絕對不允許她出來玩,每天晚上都安排了密密麻麻的任務。連周六日,也同樣如此。她的生活完全被父母左右了,不能有任何自己的想法,吃什麼,喝什麼,穿什麼,幹什麼,已經像輸入計算機的程序,她只需執行。父母的意願,就是將她打造成「天才」。

結果,沒到上高中,她就患上了嚴重的精神分裂症,處處求醫問葯,最終,連高考的考場都沒能邁進去。

控制欲過強的父母,往往對應的就是過得不舒心孩子。在這樣的親子關係中,父母揮著「愛」的大刀,傷害著無法設防、無處可逃的孩子的身心。

控制,成了孩子人生的災難之源。

3

二〇一〇年年尾,一個案件的審理引起舉國熱議。陝西西安,一個叫張妙的女人在騎電動車時被汽車撞倒在地,駕車者拿隨身攜帶的尖刀在她的胸腹部連刺六刀,導致張妙主動脈、上腔靜脈破裂大出血死亡,殺人者是西安音樂學院鋼琴專業大三學生葯家鑫。

這就是當年轟動全國的「葯家鑫案」,分析悲劇背後的原因,這何嘗不是一個強權家長導致的結果呢?據葯家鑫的母親說,葯父對孩子非常非常嚴厲,有時她看著都心疼。

據葯家鑫的好友回憶,他很害怕他的父親,很聽話,為父命是從。性格上表現為孤獨、自私、自閉、極端。

葯家鑫雖然一路成績優異,可是他卻沒有良好的情商,正是因為父親的嚴厲和苛責,才導致他非常害怕犯錯誤,遇見錯誤不是承認不是改正,而是用更大的錯誤去掩蓋,最終釀成了無可挽回的悲劇。

這就是許多教育專家大聲疾呼的:控制是最壞的教育!

教育問題都可以換位思考,回想當年,我們小的時候,是不是也渴望自由與愛,而不甘心被父母控制?為什麼我們長大後,就變成了當初控制我們的父母呢,甚至更加變本加厲?從孩子吃什麼、穿什麼、玩什麼,到讀什麼書、上什麼學、學什麼興趣班、報考什麼專業,再到找什麼工作、談什麼對象,我們無不希望都一一攥著我們的手心裡。孩子要做的,就是按照我們描繪好的「康庄大道」走下去就可以了。

殊不知,我們希望的人生並不一定是孩子希望的。當父母剝奪了孩子的選擇權,只保留聽話權的時候,悲劇的種子往往就埋下了。一旦遇到合適的環境,就可能萌發,甚至結出惡果。

孩子需要的是我們的引導、支持、幫助,卻不需要我們的控制和束縛!弄明白這一點,我們才會給孩子真正的愛!

4

父母的控制行為,通常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孩子的生活起居,全部包辦代替。

二是孩子的言行舉止,必須符合家長意願,父母就是權威和標準。

三是家長喜歡獨裁,家庭事物中的決定沒有商量的餘地,沒有一點民主氛圍。

四是喜歡負面評價,處處挑毛病,而且不給孩子任何申辯的機會。

以上幾種現象,請對號入座,你找到自己了嗎?

在這樣環境下長大的孩子,即使生理上長成為大人,但他都需要一根可以時刻攙扶依靠的「拐杖」。可笑的是,這根拐杖大都不是孩子自己想要的,而是被父母強加的。

這些父母,活得很累,他們事無巨細、形影不離地存在於孩子的世界,毫不留情地扼殺著孩子們的自主性、創造性,扼殺著孩子的自理自立能力,不給他們任何「試錯」的機會,讓他們成為「巨嬰」,甚至扼殺著他們的自尊和人格,讓他們一輩子都生活在自卑、敏感、脆弱、陰鬱、生存能力低下、人際關係蒼白的陰影之中。

而我們這些父母,在費勁心力之後,卻常常茫然地發現,孩子並沒有按照自己預想的那樣成長,甚至孩子本人也對父母的付出不認可、不買賬,結果,自己反倒成了吃力不討好的人。

5

最後,還是重溫一下非常有名的紀伯倫的作品《孩子》:

你們的兒女其實不是你們的兒女,他們是對生命自由的渴望而誕生的孩子。他藉助你們來到這個世界,但卻非因你而來。因為他們的靈魂屬於明天,屬於你做夢也無法到達的明天。

孩子是一個獨立的人。這個世界上唯有一種愛是為了分離——那就是父母的愛。小時候牽著孩子的手走那是呵護,是愛,如果孩子該自己走路了,你還牽著不放,也許,那就成了害。

放手吧,遠遠地看著,比稀里糊塗地控制更有意義。

別讓你的控制,演變成孩子終身的噩夢!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王福強的小院 的精彩文章:

童年記憶:家門前的荷塘
王福強:拿命來!誰在喊出這句話?

TAG:王福強的小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