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四位巨人成長經歷,揭示成才背後的秘密

四位巨人成長經歷,揭示成才背後的秘密

天雲的第

123篇原創文章

就如永恆的和諧自身的對話,就如同上帝創造世界之前,在心中的流動,我好像沒有了耳、更沒有了眼、沒有了其他感官,而且我不需要用它們,內在自有一股律動,源源而出。」

——歌德評巴赫的音樂

這很奇怪的一種感覺,好久都沒有過了。

為了一本1996年的書,自己居然去圖書館樣本室往返了好幾次。

好多年了,去圖書館只關注新上架的書,對老書一種不待見,偶然的一個機會,聽到了這本書的名字《哥德爾.愛舍爾.巴赫:集異壁之大成》,立刻便被吸引了

迫不及待去借,卻發現只有樣本室才有。

有一種迫切想見到的性情,急匆匆走到樣本室,卻沒發現它的影子。

失望之極,拿了本《失控》準備作為替代品,不死心地問了管理員一句:「這本書怎麼沒找見?」

藉助管理員的「慧眼」,我見到了這本書,紙片泛黃,靜靜躺在圖書館的角落裡,翻開後面的借書登記卡,沒有一個名字。

好孤寂的一本書,卻越發引起我的興趣。

翻開書看了序言後,就忍不住投入地看了下去。上一周,幾乎所有的空閑時間都耗在了那裡,1000多頁的書,在還書的最後期限里翻了一遍,果斷辦了續藉手續,準備細細讀來,寫寫筆記。

這是一本非常不正統的書,僅僅從名字就可以看出。

是科普?是文學?是人物傳記?都不是。「集異壁」(GEB)取的是哥德爾,愛舍爾和巴赫名字的首字母,這三個人在一起,會是什麼樣的撞擊?

這是一本寶書,值得仔細閱讀;從名字中就看出了作者的造詣。

這是什麼樣的作者,何德何能,能夠把哥德爾,愛舍爾,巴赫,一個數學家,一個繪畫家,一個音樂家整合到一本書里?

數學、美術、藝術又好像有相通之處

直覺這本書的底層的邏輯一定非常有意思,或許直指最高層——哲學,這本書的作者一定非比尋常,要麼就是十足的水貨。

帶著這樣那樣的好奇,我開始從這本書的介紹看起。

翻了翻書評,才知道這本書有著高貴的血統。

《哥德爾、艾舍爾、巴赫書:集異璧之大成》是在英語世界中有極高評價的科普著作,曾獲得普利策文學獎。

它通過對哥德爾的數理邏輯,艾舍爾的版畫和巴赫的音樂三者的綜合闡述,引人入勝地介紹了數理邏輯學、可計算理論、人工智慧學、語言學、遺傳學、音樂、繪畫的理論等方面,構思精巧、含義深刻、視野廣闊、富於哲學韻味。

這樣的介紹讓我對這本書的作者有了十足的興趣,我斷定,這本書的作者一定是一個奇才!

低調的圖書,對作者沒有絲毫的介紹,只不過把鳴謝放在了書的最前方。

第一句話便被打動:

本書在我的腦海里醞釀了幾乎有二十年之久——也就是說我從十三歲時思考我如何用法語和英語思維這一刻起。

看到第二句,便被吸引:

「我記得小的時候最讓我入迷的就是這樣的一個想法取3個3,用它和自己進行運算!那時我相信這一想法是別人很難想像的,因為它太微妙了——不過有一天,我還是壯起膽子問了我母親它究竟有多大,她的回答是」9",然而我拿不准她是否明白了我的意思。後來,我父親向我解釋了平方根的奧秘,然後是i。。。」

這段話,讓我對他的父母產生了好奇。到底是什麼樣的家庭,才能培養出這樣的孩子?

帶著對作者和其家庭的好奇心,開始了對作者蹤跡的追尋。輸入中文名字侯士達,出來的只有這本書的信息;輸入英文名字,被作者的才華震撼了!

道格拉斯·理查·郝夫斯台特(Douglas Richard Hofstadter),1945年2月15日生,中文名侯世達,美國作家。碩士畢業於斯坦福大學,博士畢業於俄勒岡大學,美國認知科學教授。

他出生於紐約城,是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羅伯特.郝夫斯台特( RobertHofstadter)和南希.G.郝夫斯台特(GivanHofstadter)的兒子。

他自幼在斯坦福校園長大,1965年畢業於斯坦福大學數學系,1975年獲得俄勒岡大學物理學博士學位。

1976年,在研究Bloch電子在外磁場作用下的量子現象時發現電子的能量和磁場強度可形成分形圖像。他首次預言了量子世界裡面的分形現象,因為分形在經典系統比如流體力學中其實十分常見。

後來Hofstadter butterfly fractal在石墨烯和其相關異質節(Moire Pattern)中被實驗所驗證。他所做的工作非常漂亮,不僅是科學,更是一種藝術。

蝴蝶是這樣來的:

1977年,他成為第一批印第安納大學計算機科學系教師,開始研究心智過程的計算機建模——人工智慧研究(認知科學研究);

1988年起,他為印第安納大學伯明頓分校藝術科學學院認知科學和比較文學系的傑出教授,同時成為歷史、哲學,比較文學,心理學的兼職教授。

2009年4月,他被選為美國藝術科學院院士和美國哲學學會會員。

2010年當選為瑞典烏普薩拉奧雅科學學會成員。

最為著名的,是他的Hofstadter定理:

一件事情總是會花費比你預期更多的時間,就算是你已經考慮過本條。

It always takes longer than you expect,even when you take into account Hofstadter"s Law.

- Hofstadter』s Law

果真不出所料,幾乎是一個全才。

從他的經歷中,可以看出:良好的環境都一個人的成長有多種要的影響。

怪不得他說:「我父母給予我的比任何人都多,他們是我無論何時都可以依靠的支柱。他們引導我,激發我,鼓勵我,支持我,最重要的,是他們永遠相信我。

看了作者的經歷,不由得對這三位主人公的身世也產生了興趣。

因為有一個疑問一直環繞著我:「為什麼作者把這三個人放在了一起來寫?」

庫爾特·哥德爾(Kurt G?del)(1906年4月28日—1978年1月14日)生於捷克的布爾諾,卒於美國普林斯頓,是一位數學家、邏輯學家和哲學家。

1924年年在維也納大學攻讀物理,1926年轉到數學系並參加哲學小組活動;1930年獲博士學位。

他的博士論文證明了「狹謂詞演算的有效公式皆可證」。之後在維也納大學工作。其最傑出的貢獻是哥德爾不完全性定理。

1938年到美國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任職,1948年加入美國籍。1953年成為該所教授。

哥德爾發展了馮·諾伊曼和伯奈斯等人的工作,其主要貢獻在邏輯學和數學基礎方面。

1951年在授予哥德爾愛因斯坦勳章時,馮·諾依曼評價說:「哥德爾在現代邏輯中的成就是非凡的、不朽的——他的不朽甚至超過了紀念碑,他是一個里程碑,是永存的紀念碑。」

莫里茨·科內利斯·埃舍爾(Maurits Cornelis Escher)(1898年6月17日-1972年3月27日),荷蘭板畫家,因其繪畫中的數學性而聞名。

埃舍爾於1898年6月17日生於弗里斯蘭省首府呂伐登,父親喬治·阿諾德·埃舍爾是一位土木工程師。

他的繪畫天分很高,可惜其學業成績頗差,二年級時甚至要重讀。

十三歲前,他學習了木工和鋼琴。

1919年他進入哈勒姆(Haarlem)建築及裝飾藝術學校學習建築,但是在數門科目掛科後轉學裝飾藝術。

在該校擔任美術教授的版畫家薩繆爾·吉西農·德·馬斯奎塔( SamuelJesserun de Mesquita)發現了埃舍爾的才能,教授他製作版畫的技術。

1922年他離開該校。在這一時期,埃舍爾創作的作品八張臉(Eight Heads)、聖巴佛大教堂,哈勒姆 (St.Bavo"s, Haarlem)已經顯露出他的獨特視角。

他的主要創作方式包括木板、銅板、石板、素描。在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到對分形、對稱、密鋪平面、雙曲幾何和多面體等數學概念的形象表達,他的創作領域還包括早期的風景畫、不可能物件、球面鏡。

由此可見,成績,並不是一個人成功與否的標誌。愛好才是成功的秘籍。

就如我常常告訴孩子,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特的個體,千萬別瞧不起周圍的孩子。

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年3月21日-1750年7月28日),巴洛克時期的德國作曲家,傑出的管風琴、小提琴、大鍵琴演奏家,被普遍認為是音樂史上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並被尊稱為「西方近代音樂之父」,也是西方文化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巴赫出生於德國中部圖林根州小城艾森納赫的一個音樂世家,他父親是一位優秀的小提琴手,祖父的兄弟中有兩位是具有天賦的作曲家,叔伯兄弟姐妹中有幾位是頗受尊敬的音樂家。

對於具有極高音樂天賦的小巴赫來說,在這樣的家庭成長原是十分幸運的,然而命運之神卻偏要找些麻煩:他9歲喪母,10歲喪父,只得靠大哥繼續撫養。大哥教給了他很多寶貴的知識 。

儘管家裡存放著大量音樂資料,可兄長就是不允許他翻閱學習,因為樂譜很珍貴,抄寫的紙張也價格不菲。巴赫只得趁哥哥離家外出與深夜熟睡之際,在月光下偷偷地把心愛的曲譜一筆一划地抄下來,歷時長達半年之久,因而大大損壞了他的視力

巴赫15歲時,終於隻身離家,走上了獨立生活的道路。

他靠美妙的歌喉與出色的古鋼琴、小提琴、管風琴的演奏技藝,被呂奈堡聖·米歇爾教堂附設的唱詩班錄取,同時進入神學校學習。這裡的圖書館藏有豐富的古典音樂作品,巴赫一頭鑽進去,像塊巨大的海綿,全力汲取、融合著歐洲各種流派的藝術成就,開闊了自己的音樂視野。

為了練琴,他常常徹夜不眠,通宵達旦。每逢假日,他都要步行數十里去漢堡聆聽名家的演奏

巴赫把西歐不同民族的音樂風格融為一體,他集義大利、法國和德國傳統音樂中的精華,曲盡其妙,珠聯璧合,天衣無縫。

巴赫自己在一生中並未享有盛名,而且在死後五十年中就已被世人遺忘。但是在近一個半世紀中他的名氣卻在不斷地增長,一般認為他是西方音樂史中最偉大的兩三位作曲家之一,而且有些人認為他是其中最偉大的作曲家。

法國音樂評論家保羅·朗杜爾所言:「巴赫創作的目的並不是為後代人,甚至也不是為他那個時代的德國,他的抱負沒有越出他那個城市、甚至他那個教堂的範圍。每個星期他都只是在為下一個禮拜天而工作,準備一首新的作品,或修改一首舊的曲子;作品演出後,他就又把它放回書櫃中去,從未考慮到拿來出版,甚至也未想到保存起來為自己使用。世上再也沒有一首傑作的構思與實踐像這樣天真純樸了!」

德國大劇作家、政論家萊辛曾經這樣講道:「天才即使不是生在極端貧困的階層,也是生在生活非常艱苦的階層里。」

對大多數人來說,苦難是一種不幸,更是一種財富;在苦難中成長的孩子,成功也不是不可能的事。

還沒有進入正題,僅僅是這些牛人們的經歷,就讓我自己深深驚嘆不已。

任何人的成功都不是從天而降,輕而易舉的。

看著這些名人,無形中多了更多的學習信心。

或許,這才是一本書帶給人最大的收益。

看過一遍後,總覺得字字經典,句句令人哲思。

這段時間,我會好好把書中的精粹整理,和更多的人分享這本落在角落裡的過時書,開啟邏輯、繪畫、音樂的認知提升之旅!

最近相關更新,請點擊

更多文章,請關注天雲博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天雲博士 的精彩文章:

馬拉松的跑道上,風景亦是人生

TAG:天雲博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