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被誤解為「漢奸」,為國犧牲後妻子也絕食而亡
原標題:他曾被誤解為「漢奸」,為國犧牲後妻子也絕食而亡
昨天是5月16日,1940年的這一天,張自忠將軍為國捐軀。
張自忠,山東臨清人,雖然家境富裕,但他卻沒有絲毫富家子弟浮華的不良惡習。1914年,中國內憂外患,正在天津北洋法政學堂讀書的張自忠,決定棄筆從戎。
抗日戰爭爆發後的1933年,在河北喜峰口,張自忠率領國民革命軍第29軍38師痛擊日軍,名聲大震。然而就是這樣一位抗擊日軍奮勇殺敵的將軍,卻在4年後蒙受了不白之冤。
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後,北平陷入危機之中,29軍軍長宋哲元接到命令,為避免日軍的勒索和包圍,29軍退守保定。但是,能否讓部隊安全撤退,還要在外交上與日軍周旋。時任29軍38師師長的張自忠,臨危受命擔任北平的代理市長,待29軍全部撤出約10天後方可離開北平。
▲宋哲元
時任29軍副軍長北平市市長的秦德純,在他撰寫的《秦德純回憶錄》中寫道:「臨行時張將軍含淚告我曰,你同宋先生成了民族英雄,我怕成了『漢奸』了。」果然張自忠成為社會各界聲討的對象,他的內心十分痛苦,但他又不能向社會解釋他留在北平的真正原因。
事實上,張自忠一邊敷衍日本人拖延時間,一邊秘密下令開倉放糧幫助戰亂中受饑荒的百姓,轉出未撤出的部隊,掩埋陣亡戰士的屍體。在輿論的痛罵聲中,張自忠始終緘默著、周旋著,估算著29軍成功撤離時間,努力使京津兩地免遭屠城。
在北平與日軍周旋一個星期後,1937年8月6日,張自忠宣布辭去代理市長職務,化裝潛出了北平,逃出了日本追捕。此時的部下見到他,也是極盡的挖苦和諷刺,而南京政府迫於輿論壓力下達命令,以張自忠放棄責任喪失守地為名,將其撤職查辦。曾經戰功赫赫的西北軍名將,竟這樣含冤蒙屈。
1937年底,由於戰事緊張,再加上馮玉祥、宋哲元的力保,張自忠回到了29軍38師。38師後來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59軍,張自忠擔任軍長。
「忠奉命留平以後,未獲與諸弟兄共同殺敵,致令諸弟兄獨任其勞,深以為歉,而社會方面頗有不諒解之處,希望諸弟兄振奮精神,激發勇氣,誓掃敵寇,還我河山,非如此,不能救國,不能自救,並不能見諒於國人,事實勝於雄辯,必死而後能生。」
這是張自忠寫給老部下李致遠的一封信,從信中可以看出,張自忠已經決心用戰死沙場,來為自己洗清誤解。
張自忠還曾對自己的部下說:「如果我們不怕死,日本人就不敢為所欲為,我想以自己的行動,乃至鮮血和生命,激勵全國人民……」正是在這種觀念的支配下,張自忠每戰必預留遺囑,抱定必死之決心,親臨前線,指揮作戰。
1940年5月,為了粉碎日軍控制長江交通的企圖,棗宜會戰打響。5月16日,張自忠率領的1500餘人被近6000名日軍包圍。看到情況危急,張自忠的部下勸他撤退,被他斷然拒絕。張自忠戰至最後一刻,壯烈殉國。
在日軍的《231聯隊史》中詳細記載了張自忠戰死疆場的最後一幕。搜查了張自忠的遺物,日軍才知道這個英勇的中國軍官,就是讓他們吃過很多次敗仗的張自忠。日軍對這個英勇作戰的中國軍人從心底里佩服,他們向張自忠遺體行軍禮,把他的傷口清洗之後,找了口棺材進行安葬,且寫上了「支那大將張自忠之墓」。
張自忠殉國後,他的部下組織敢死隊搶回了張將軍的遺體。而國民政府怕影響前線士氣,並沒有及時通報張自忠殉國的消息。
在犧牲前的最後日子裡,張自忠給將士們寫下了鼓舞士氣的抗戰家書。
「看最近之情況,敵人或要再來碰一下釘子。只要敵來犯,兄即到河東與弟等共同去犧牲。國家到了如此地步,除我等為其死,毫無其他辦法。更相信,只要我等能本此決心,我們國家及我五千年歷史之民族,決不至亡於區區三島倭奴之手。為國家民族死之決心,海不清、石不爛,決不半點改變。」
張自忠殉國時年僅49歲,他的夫人李敏慧女士聞耗悲痛絕食七日而死。夫妻二人葬於重慶梅花山麓。
緬懷張自忠將軍!
聲明:來源央視軍事綜合自《軍事紀實》、《檔案》等,轉載請註明出處
作者:趙瑞交
TAG:央視軍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