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一撇一捺一世界——南越國漢字之旅

一撇一捺一世界——南越國漢字之旅

小匡藝術公益

專註流動兒童藝術啟蒙

書法,作為最具中國特色的傳統藝術之一,在我們嶺南地區,也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戰國時期,嶺南已經接受中原的文化,在廣州秦墓發現的銅器和漆器上,刻有與中原及其他地區極為相似的漢字。

小朋友們有去過南越王博物館嗎?她座落在廣州市中心繁華的解放北路——沒錯,就是這幢深沉厚重的紅砂岩建築!

這是一座西漢南越國時期的王侯級大墓,裡邊出土的陶碗、木簽,上面寫有墨書文字,還有銅鐵鐘磬上的刻符,可算是嶺南地區最早的傳世文字啦!

番——長尾巴的小猴子

相信各位小朋友們都知道廣州番禺吧。古人造字時,「禺」其實是小猴子的意思。這彎繞繞的就是尾巴,到後來的隸書,尾巴盤上去了,簡化成一個三角形,寫起來就方便多了。

色——氣達眉間謂之色

「色」字怎麼來的呢?古人認為「色相」簡單來說就是顏氣、面容。「氣達於眉是之謂色。」(清代段玉裁注《道德經》)

王——通天、地、人的王者

南越王墓出土的銅鐸,屬搖鈴,叮叮噹噹,清脆悅耳。鐸身修長厚重,上端刻一「王」字。大王掌管國家,就要頂天立地,為老百姓服務。孔夫子說:「一貫三為王」,三橫,分別為代表天、地、人,能將三者參通的,非大王莫屬。

行——踏踏實實的四個腳印

墓主人是西漢南越國第二代國王:文王趙昩。他身著絲縷玉衣,口含珍珠,胸腹還安放了兩枚至高無上的印章,其中一枚是金印,刻著「文帝行璽」。上圖是「行」字的大篆,就像四個小腳印,一步一趨,一徐一疾,腳踏實地向前行。後來演變成彎彎繞繞的小篆,演變成隸書,則拆成了左右偏旁。

人——揚手抬腳走路去

來,跟著小黃人姐姐,輕輕地走入東側室,噓!裡邊兒安睡著四位美人。她們是南越王的夫人。其中右夫人是諸妃之首,地位尊崇。「 右夫人璽」就是一枚龜鈕金印。

大家來看這個「人」字,大篆是這麼寫的,這是手臂,這是腿。有的還像一個走路的小人兒。小篆呢,手臂和腿都垂下來了,隸書還多了一個捺腳,像咱們走路時揚起胳膊,邁開厚實的腳丫子。

練筆

寶典

——拆分成兩部分,三角形

——短撇似小點、折分開寫、豎彎鉤與雁尾相似

——蠶頭燕尾,一波三折

——雙人旁的筆畫順序、小點由下至上、豎鉤非鉤、豎撇推過去(搓筆)

——雁尾

敲黑板:

東漢時期,蔡倫發明了造紙術,漢代以後,紙張的普及越來越廣了。可為什麼嶺南傳世的墨跡如此之少,簡牘、碑刻及磚文反倒那麼多?

原來,由於嶺南氣候潮濕,紙張保存不易,因此從漢朝至唐朝幾百年間,嶺南地區都少有書法家的墨跡傳世。這給了大家一個啟示——紙張是很珍貴很脆弱的,平日要愛惜保存好,方能留住歷史的印記。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小匡藝術公益 的精彩文章:

原來你是這樣的書法?

TAG:小匡藝術公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