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職場 > 再爆2000億違約風險!欠了錢總是要還的

再爆2000億違約風險!欠了錢總是要還的

就在不久前,天津國資委下資管平台違約,嚇壞一眾投資機構。這事還沒消停,同是天津國資委實控,天津最大國有房企天房集團又驚爆1800億負債,近期無法說明信託還款安排,存在債務違約風險。

接近2000億的債務猶如一顆隨時能爆的地雷,一旦爆發波及半個金融圈。天房集團的債務結構以金融機構融資負債為主:

截至2017年年中,天房集團累計在56家金融機構的融資負債1082億元,涵蓋四大行和各大股份銀行和主流信託機構。其中,渤海銀行對天房集團的貸款餘額達到113億,天房集團在平安銀行、興業銀行、北京銀行等借款餘額超過40億元。

今年不太平,債務違約正密集爆發。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5月7日,包括四川煤炭、大連機床、丹東港、億陽集團、中城建、神霧環保、富貴鳥、春和集團、中安消等近40家發債主體,超過50隻債券約600億元的風險規模

從它們身上,我們能發現明顯的相似點:上市公司、牽扯影子銀行

債券組合銀行理財、信託計劃、券商資管計劃等影子銀行領域的資產質量,正一點點撕開影子銀行風險的一角。

風險,藏是藏不住的。今天的債務違約,一點都不意外。出來混,終歸是要還的。

1、陳年舊賬

一切要從08年,4萬億刺激說起。危機早已埋下伏筆。蝴蝶那時煽動翅膀,引發了所有違約爆發相似的韻腳:先是信貸狂潮抬高槓桿,然後銀根收縮刺破泡沫。

而完整的故事,可以說是分上下半場。

2008-2010年的4萬億信貸狂潮中,銀行追著企業營銷貸款,有些政府也會配合,便宜地向企業供地。在政府和銀行的雙重忽悠下,企業老闆有點受寵若驚,嘿嘿,這麼好的事,有便宜不佔王八蛋。

他們從銀行借了錢,買入政府給的地,當時利率和地價都不貴,然後開創了一個新主業(比如光伏、機械製造)。有些企業則是把資金投放到房地產、礦業等地方去。

然而老闆們悲劇了,中國經濟增速自2010年起,直線下滑,10%一去不復返。經濟下行疊加宏觀調控,企業經營回款變差,無法償還債務。那時候銀根緊縮,又使他們借新還舊難度加大,慢慢就發生債務違約了。

銀行嘛,晴天送傘,雨天收傘。

以2011年溫州為起點,一輪不良資產周期啟動,然後2012-2014年間蔓延至全國。不良資產在全國遍地開花,什麼投資擔保、高息借款,悉數破滅。

那一次違約爆發在主業模糊、槓桿過度的中小微企業身上。

但是,非常可笑的是,整個金融業總結原因,無意中竟然是這麼一個結論:「中小微企業」風險高,而不是「槓桿過度的企業」風險高。

2、舊賬翻新

滑稽的分析,必然導致荒謬的行為。

2014-2018年,是同樣的故事,不一樣的主體。2010-2014年,經過宏觀調控,經濟增速依然回落。在2014年,跌到谷底,宏觀經濟出現了明顯的壓力,失業率等一些關鍵指標開始有鬆動的苗頭。

為托底經濟增長,政策取向開始轉變,最終,2014年11月,央行突然宣布「降息+降准」,新一輪貨幣寬鬆啟動。毒癮難解。

銀行又要開始熱火朝天地做業務了。然而找什麼客戶群體做業務呢?這時,宏觀經濟形勢其實並沒有顯著好轉,只是政府用基建、房地產等傳統托底項目來支撐經濟增速,以便實現經濟軟著陸,同時也啟動了供給側改革,對一些大型企業有較大幫助。

中小微企業並沒顯著好轉,銀行們也還沒忘記過去幾年中小微企業的痛苦回憶,不敢涉足這一領域,這就是可怕的「惜貸」。

銀行們變聰明了。不借給中小微,借給大公司吧。上一次小公司倒了,大公司應該不會吧。

於是,銀行表現出極低的風險偏好,追捧大項目成為了順理成章的決定,此外還有低風險的個人住房貸款。

於是就發生了我們熟悉的事:

居民貸款激增;

中小企業貸款難;

大企業借貸泛濫;

只要是大家信得過的大型企業、地方平台、上市公司、個人居民,不管槓桿水平如何,都可以放心投放。誰管它槓桿高低,風險如何?只要「大」,就行了。

但是,信貸投放業務是有嚴格的標準的,資產負債率太高的企業是不允許投信貸的,況且信貸業務還會受到更為嚴格的監管。

但沒事,銀行精英們聰明著呢,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非標、影子銀行迎來爆發期。而這期間的表外理財,則更是以一種令人咋舌的速度增長(2015年以來,其中非標佔比維持在16%上下),然後也是2017年開始走平。

交易結構令人眼花繚亂,但沒關係,萬變不離其宗。簡言之,這類所謂的資本市場業務,就是換個馬甲放貸款。

風險是什麼,不知道?錢投資去了哪裡?不清楚。

發放貸款也像給普通人辦信用卡一樣,你啥水平不重要。重要的是我放貸任務完成了。

3、欠債還錢

今天的債務違約意外么?一點都不意外。一切早已註定。

只是曾經的違約主體,從中小微,換成了背景很「穩」的大公司。相同的配方,熟悉的味道。

太多的影子銀行,透明度非常差。除了他們自己,外界根本不知道到底投了些什麼。而這其中,多以地方資管平台為主。

因為銀行們認為那是沒有什麼風險的業務,儘管小學生都知道那麼高的槓桿率意味著什麼。然而,銀行們有著無法撼動的信仰:地方政府不會不管,而且能順利續做債務。

我們投的不是資產,是信仰。

有因必有果。在2016年7月政治局會議為起點,偏寬的貨幣政策期終結,開始收縮銀根,一輪轟轟烈烈的去槓桿大幕開啟。多次會議強調,要去宏觀槓桿率,而且這次也沒有一刀切,其實是給了企業機會的:

上市公司不是沒錢么?上半年中小創漲起來就是讓你質押解套的。

地方平台不是難以為繼么?引入PPP不就是讓你們解套的。

有些事,真的挺難的。一刀切會過於粗魯。力道慢慢加碼的戲法,卻使人產生新的博弈幻想:我等等,說不定馬上就過去了。

但顯然,這次中央不管了,很多地方低估了中央去槓桿的決心。不管了,你們自己降也是降,打爆你也是降。

最終不管你們死活,顯示在央行的宏觀數據上,這次去槓桿效果還是不錯的,作為判斷金融業槓桿的靈敏指標,3月以來,銀行間利率已經顯著下行。

果然,人行5月11日披露的《2018年第一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也確認了這一點。報告指出:

「宏觀槓桿率增速放緩,金融體系控制內部槓桿取得階段性成效」

央媽很滿意,去槓桿這個事,可以改為調結構了。接下來宏觀調控,必將乘勝追擊。

在前天的全國政協「健全系統性金融風險防範體系」專題協商會上,講的就更清楚了:

要建立良好的行為制約、心理引導和全覆蓋的監管機制,使全社會都懂得,做生意是要有本錢的,借錢是要還的,投資是要承擔風險的,做壞事是要付出代價的。

目前來看,上面也很滿意,已經在默許違約常態化,大家要慢慢習慣。而實體去槓桿,總是要慢於金融去槓桿。如何將防止金融違約引發的連鎖反應,用什麼工具來做個對沖?將風險最小化,做到定向爆破,又是門技術活。

但說個心裡話,有些雷,還是早爆早好。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米筐投資 的精彩文章:

中美貿易戰愈演愈烈!北京限競房開啟搖號模式!
房價高在哪?本輪樓市調控成功與否關鍵在這……

TAG:米筐投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