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學習傳統與師法大自然

學習傳統與師法大自然

碣石調幽蘭

 古琴

管平湖 

00:00/10:29

內容來源:網路;插圖:春秋哥

山水畫傳統技法,都是前人在大自然中提煉而成。不是靠某一個人而是積累多少人的智慧和創造實踐,才有今天這樣豐富的傳統技法。我們不能靠一個人從無到有白手起家,所以必須學習傳統。但傳統不能死學,必須化,也即是運用前人已有的技法,加進一己的感情、修養,以及技術訓練,把傳統技法化得更接近於對象,更能表達自己的感情。

我們學到一點傳統,到大自然中,描寫各地的山川,要抓住各地山川的典型特點,有了舊的,再加上新的,從古法中乘除變化,以達到較為正確地反映對象的效果。天下的山,其石骨皴法,各各不同。就是同樣的松樹,也各不相同。黃山有黃山的石骨皴法,松樹也有它特異的姿態。在泰山上,石法不同,松樹也異樣。其他土山石山,以及叢樹覆蓋,不見土石的山——如井岡山等,更加不同。所以我們如果只掌握一種技法,要把這唯一的技法來套天下變化無窮、形質萬狀的山川,怎能頂事?

一個人的智慧是有限的,貌寫各地山川對象,不能只靠一己的創造,必須借鑒古法,在古法的基礎上予以加減變化,融會貫通。一眼看上去是他新的獨特面目,細看卻都有來歷,或是融合多家的筆法,或在某一家的筆法上有所更改變異,便成自己的東西。如果能夠這樣,不論碰到任何山川,都有可能得到解決的辦法。

從前人說:「師古人,不如師造化。」這樣看上去好象師古人和師造化是互相矛盾的,實則兩者相輔相成,一點也不矛盾。因為古人一切技法,不是關了門憑空想出,也都是從造化中不斷實踐提煉而來。師古人可以省去很多氣力,這個借鑒的有無,差異極大。但是停留在古人的技法上,也不對,必須有所發展創新,這就需要師造化。因為我們畢竟要描繪今天祖國的大好河山,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不僅人們的審美要求在發展,而且自然界也在不斷地變化,所以畫山水,必須到名山大川中,看到新建設以及山川變異,隨著這個發展,來創作我們的畫幅。

一般到大自然中去,都要做些記錄,就是勾些稿子,把山川大勢勾下來,或者更仔細一點,帶了筆硯,坐下來對景寫生。這兩者都是必要的,但我覺得兩者的要求不一,必須分別對待。如果只記錄山川的起伏曲折,輪廓位置,以及它的來龍去脈,用鉛筆或鋼筆勾出,也就可以了。但必須把對象結構細細勾出,交代清楚,假如草草勾記,日子久了,記憶淡薄,這種勾稿,就沒有用處。如果這樣結構清楚,交待分明,勾稿精細,習之既久,在創作時,就可運用,有所依賴,就是自己創稿,也可以得心應手,不致勾搭不起來。所以出去勾稿,是有好處,有必要的。

對景寫生,要求不同,不必記錄整個景物的位置結構,其著眼點在探索反映對象的技法。即看到一叢樹,甚至一棵樹的節疤,一個山的面,土山或是石山,怎樣去表現,才能得到它的質感,空間感,以及它的精神,怎樣用有限的筆墨,去抓住無窮的形象,在實踐中如果得到一些收穫,也就是在技法上的創新。

所以對景寫生,不必選擇很好的景,只要在局部或細部的某一方面有所可取之處,這個對象古人很少反映,或者不易反映,事過境遷,要想第二回碰到,極不容易,後來記憶也一定不全,所以必須借重於對景寫生。把以前沒有人畫過的,就要依靠後來一輩人把空白補上。自己不熟悉的也依靠對景寫生來鍛煉、提高、創新。但是,對景寫生費時多,鋼筆勾稿費時少,出外不一定有足夠的時間,所以二者必須有的放矢,相輔相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翰墨春秋 的精彩文章:

北京的春天,都美成了故宮的模樣
這樣老去,如茶香,如詩行

TAG:翰墨春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