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封建時代好官清官少之又少,可百姓為何還要稱他們為「父母官」?

封建時代好官清官少之又少,可百姓為何還要稱他們為「父母官」?

古代時,百姓通常將州縣一級的官員稱為「父母官」。這也很好理解,因為直接和百姓接觸的基層官員就是州縣這個級別。以清代為例,地方官的設置從上而下為總督、巡撫、布政使、按察使及各道、府、州、縣,按照清代的司法程序,百姓若是發生民事或刑事糾紛,首先只能到縣衙或州衙告狀。

封建時代好官清官少之又少,可百姓為何還要稱他們為「父母官」?

清代律例規定,凡是民人一律不準越級上告,否則不管有理沒理都要受到嚴厲的處罰。因此,除了一些對判決有異議的案件或是冤假錯案,百姓們一般是不會和知府以及以上的官員打交道的,所以「父母官」一詞專指知縣、知州。

從字面理解「父母官」應該是一個正面的評價,只有那些公正廉明、貼近百姓的基層官員才配的上「父母官」這個稱謂。

封建時代好官清官少之又少,可百姓為何還要稱他們為「父母官」?

而事實上卻非如此。清代自乾隆以後,官場腐敗成風,貪污行賄是家常便飯。官場中官官相護,打官司一看身份地位,二看有錢沒錢,至於天理王法往往不被看中。大清一共有一千多個縣,能真正稱得上是「父母官」的少之又少。

只不過「父母官」一詞由來已久,成為了基層官員的代名詞,因此不論州縣官好壞一律統稱「父母官」。然而,既然這麼叫也是有根據的,父母官一詞最早出現於東漢時期。「父母」二字雖然是指百姓形容官員如父母痛愛子女一般,但是這個稱謂最初卻來源於兩個著名的清官。一個是西漢末的召信臣,另一個是杜詩。

封建時代好官清官少之又少,可百姓為何還要稱他們為「父母官」?

召信臣,字翁卿,壽春(今安徽壽縣)人。據《漢書·循吏傳》記載,西漢末元帝時期,召信臣擔任南陽(今南陽市)太守。他在任上時,愛民如子,在地方上興修水利、維持治安,短短几年就將南陽治理的夜不閉戶路不拾遺,其政績十分突出。

而且召信臣還經常微服出訪,深入轄區內的每一個農村,親自給農民們指導農耕知識,有的時候因天黑回不了城,便住在農家,過著百姓一般的生活。在他的治理下,南陽百姓富庶家家有餘糧,其民風質樸,官吏清廉,戶口整整翻了一番。為此,南陽百姓都親切地稱召信臣為「召父」。

封建時代好官清官少之又少,可百姓為何還要稱他們為「父母官」?

東漢光武帝劉秀建武七年(31年),南陽又出了一位叫杜詩的太守。杜詩,字君公,河內汲(今河南衛輝市)人。據《後漢書·杜詩傳》的記載,杜詩在擔任南陽太守期間,和百年前那位召信臣一樣,為官清廉剛正,對貪贓枉法、橫行鄉里的豪紳及當地土匪流氓進行了有力的打擊,而且提倡百姓廣開田土,為農業生產和百姓生活提供了良好的治安環境。

在杜詩的治理下,南陽呈現出了一派繁榮景象,百姓富足,商鋪林立,一時間人們將南陽稱為「小天府」。因此百姓將杜詩稱為「杜母」。由於在南陽前有「召父」,後有「杜母」,於是便將召信臣和杜詩二人稱為「父母」。此後「父母官」一詞便在民間廣為流傳。

封建時代好官清官少之又少,可百姓為何還要稱他們為「父母官」?

其實不僅是在封建社會,就是近代中國也還有將地方官稱為「父母官」的,甚至現在有很多老人還將縣長等地方領導稱之為「父母官」,這是世代相沿下來的一種稱謂習慣。不過在年齡人的思想中,「父母官」一詞已經被慢慢淡忘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左都御史 的精彩文章:

溥儀成為公民後想到故宮當導遊,因其身份特殊,這一要求被拒絕了
劉備以會哭聞名,不過此人更勝一籌,哭出了一個實打實的江山

TAG:左都御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