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做這幾點,你就是在慢慢毀掉孩子的獨立思考能力!
我曾經是一名教師,所以每當說到孩子的學習,很多同齡的媽媽都會一臉羨慕:哎呀,真好,看來輔導孩子的事你不用發愁了。我能看得出她們的意思是孩子不會的問題我都能解決。說實話,起初我也是這麼想的,但事實是,我為此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作者:元元
從孩子剛上小學,我就沉浸在「我是老師,孩子的學習難題我都能解決」的美夢之中,大包大攬地承擔了孩子作業的解疑釋惑、檢查指導等一系列任務。竊以為這樣無微不至的關心肯定會有預料之中的收穫。確實,一二年級總體還不錯,但三年級就開始出現問題了。尤其是,在一次做作業的過程中,我徹底被她的一句話雷倒了。
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每次女兒遇到問題,一般都是毫不猶豫地喊一嗓子:「媽媽,這個題怎麼做?」我呢,通常會箭一般衝過去:「哪個題?應該這樣這樣……」不過,那天,我正在接聽一個十分重要的電話,只好悄悄跟她說:「你先自己思考一下,一會我給你講。」 「我不會思考。」沒想到,女兒竟然馬上就對了回來。
「不會思考?」這句話可真是讓我這當媽的有點受不了。猛然聯想到女兒的老師說孩子有時題雖然做得對,但說不出個所以然來,心裡一驚。仔細想來,冷汗直冒,這不會思考的毛病竟與我有著直接的關係。
獨有偶,在與其他的家長聊天時,我發現這樣的家長還真是不少。尤其是在孩子上小學的時候,因為題目簡單,家長也隨口就能解答,於是你問我答的模式就成了一種習慣性思維。作業是做完了,答案也是正確的,但孩子到底掌握了幾分,能不能舉一反三地應用卻就這樣被拋在腦後。
然而,小學還好,初中、高中呢?總不可能人人都是高中老師,都是全能選手吧?所以,重點不在於我們能不能輔導得了孩子,而在於能不能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
獨立思考真的有那麼重要嗎?當然,善於獨立思考,才能夠真正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才能夠擁有寬廣的視野、縝密的思維,才能夠不人云亦云,遇到困難不退縮。
雖然這麼重要,但也別著急,先來看看下面這幾個坑,你踏進去幾個:
孩子向你提問時,喜歡隨口說出答案。
自己不喜歡問為什麼,更不去問孩子為什麼。
孩子的衣食住行大包大攬,生怕孩子受委屈。
孩子乖乖玩玩具時,總是喜歡幾次三番地打斷並美其名曰是指導。
孩子遇到困難想要放棄時,或者是責罵孩子沒出息,或者是對此置之不理。
如果這五個問題中,你有三個或三個以上,那就說明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也許快要斷送在你手裡了。這並不是危言聳聽,但只要認識到錯誤就不晚,一切還有挽回的餘地。
一是給孩子留出獨立思考的時間。當孩子因為遇到難題向我們請教時,切不可想當然地或是炫耀似地一口說出答案,當我們以成人的視角看一二年級孩子的作業,那無非「簡單」二字,但對於孩子來說,每一道難題都是鍛煉獨立思考能力的好時候。我們需要做的是:耐心地詢問孩子是怎麼思考的,弄清楚孩子到底是哪個環節出現了問題,還要盡量列舉類似的問題讓孩子多練習幾遍加深記憶。
二是學會問問孩子為什麼。「為什麼」說起來很簡單,但做起來並不容易。這需要家長具備較強的洞察力和把握時機的能力。尤其當我們發現孩子做錯題的時候,問個為什麼就更必要了。在聽孩子解釋的過程中,就能全面了解他的思考過程,也就能找到問題的所在,對症下藥,有針對性地解決問題。而且,在詢問孩子的過程中,還能掌握到他們在學校里的表現,以及上課時是否專心等情況,可謂一舉多得。
三是注意培養孩子動手的能力。人們常常把那些沒有主見,對父母依賴性很強的男孩叫做「媽寶男」,其實,又何止是男孩?父母愛孩子本無可厚非,但因為過度的關心呵護讓孩子連穿衣吃飯這樣的事情也由父母包辦卻著實不可取。實際上,讓孩子動手不僅能夠鍛煉孩子的自理能力,還可以培養他們獨立思考的能力。放手讓孩子去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吧,你會發現,他們的創造力遠遠超出我們的想像。
四是盡量別打斷孩子玩玩具。孩子玩玩具的時候,注意力相對比較集中,這是屬於他們自己的時光,也是充分發揮思考力和想像力的時間。但有些父母總是喜歡強行打斷孩子玩的過程,美其名曰給孩子指導,似乎孩子只有按照他們拼插的玩具才是合格的。但實際上,何必給孩子設限呢,天馬行空的想像就是在動手的過程中慢慢培養起來的。
五是看到孩子解不了難題別急躁。生活中困難重重,孩子遇到難題在所難免。當孩子遇到困難出現急躁情緒時,父母往往首先煩躁起來,不是責罵就是「噼哩啪啦」給解決了。其實,這很容易讓孩子形成知難而退的毛病。正確的方式應該是:父母要鼓勵孩子再想想辦法,或者旁敲側擊給予啟發,然後和他一起面對難題,想辦法解決。最後再回過頭來,反思一下過程中遇到的難題,總結經驗。
行動起來吧,爸爸媽媽們!不要羨慕那些天才兒童,如果通過我們有意識地鍛煉,能讓孩子多一份獨立思考的能力,多一些靈感的火花,那就足夠了。你說呢?
作者元元:文學碩士,九年教師經歷,兩個孩子的媽媽。熱愛讀書,也能讓孩子愛上讀書。熱愛生活,也願意把生活中的點滴美好與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