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外媒:美對華長期政策缺乏冷靜考量

外媒:美對華長期政策缺乏冷靜考量

捷克世界報業辛迪加網站5月16日文章,原題:美國的對華衝突路線 美中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雙邊關係,也是最捉摸不定的。受各種矛盾、誤解和不信任影響,兩國關係變成巨大不確定性和潛在動蕩的根源。刺激目前兩國爭端的一種關鍵說法,出自特朗普政府——稱美國的貿易逆差太大且全是中國的錯。然而,多數理性的經濟學家都認為,美國的逆差是國內結構性經濟因素造成的,特別是居民儲蓄低、政府連年赤字以及美元世界主要儲備貨幣地位。但特朗普政府並不願接受理性的經濟學觀點。很多美國人——包括許多在其他方面反對特朗普的人——也覺得中國沒有公平競爭。

然而,如此撻伐中國卻遺漏了這個事實——廉價的中國進口產品大幅改善美國民眾的生活質量。美國工人的收入中位數已40年未見增長。據牛津經濟諮詢公司統計,購買中國進口產品令美國家庭平均每年少花850美元。考慮到63%的美國家庭連500美元存款都沒有,850美元可不是個小數目。

當然,對美國和其他國家開放貿易,也令中國實現人類歷史上最快的減貧。但這不等於中國拿走了多數經濟利益。北京決策者信奉現代經濟學理論——可以說是西方最重要的出口,但仍易受到美國因錯誤認知而做出的破壞性決定衝擊。

中國領導層終歸是務實的。若一些象徵性讓步可阻止衝突,中國或許會做。但涉及更大——經濟上沒道理的——要求,中國將不為所動。最明顯例子是美財長要求中國放棄「中國製造2025」計劃。中國本已受到美國的高科技出口管制。北京絕不會放棄發展高科技,它是中國力圖使經濟在全球價值鏈上攀升的一項清晰、長遠戰略的關鍵因素。

簡言之,不論中國表現得如何理性,貿易戰仍有可能——對美國人和中國人都是傷害。不久前筆者在美國兩所知名大學待了3個月,意識到近年來美國對華態度惡化之大。若北京清楚這種轉變,肯定會意識到過去20年對美國的那種冷靜和理性政策,今後20年可能行不通了。

要解釋為何美國對華看法變得如此負面,得寫本書才行。但有些原因顯而易見。今後10年,中國在經濟上將超過美國。幾名有思想的美國人對筆者表示,能接受一個更強大的中國,如果它是民主的。這又是不理性在作怪了。(更)民主的中國更易受到民粹和民族主義壓力影響,從而對美國而言是更難纏的夥伴。但美國仍受意識形態蒙蔽,看不到一個由經濟理性指引的中國的好處。

後世歷史學家會哀嘆,美對華長期政策沒有做到像中國那樣冷靜考量籌劃。他們很可能著重分析政治兩極化和簡單化意識形態,如何驅使美國捲入一場高度破壞、毫無意義的衝突。(作者馬凱碩是新加坡國立大學教授,喬恆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環球網 的精彩文章:

日媒:日本乒乓球女隊與中國差距縮小 距離「打敗中國」更近一步
在反對鋼鋁關稅問題上,中歐組團在WTO對付美國

TAG:環球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