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當過齊白石的老師,曾勸曾國藩造反稱帝,一個遁世的「帝王師」!

當過齊白石的老師,曾勸曾國藩造反稱帝,一個遁世的「帝王師」!

作者:林妹妹

當過齊白石的老師,曾勸曾國藩造反稱帝,一個遁世的「帝王師」!

有這麼一個人,滿腹經綸,有經天緯地之才,卻終生鬱郁不得志,如今知之者,更是少有。遠離廟堂,他並不甘心,於是將其衣缽傳於弟子,雖身處江湖,卻深刻影響了近代時局的變化。

據說,他有三門學問,分別為功名之學、詩文之學、帝王之學,任一學成都可功成名就,揚名天下。

在他的年代,享譽極盛,前後弟子數千人,門生滿天下,橫跨各大領域,如楊度、夏壽田、齊白石,楊銳、劉光第等,皆是耳熟能詳,舉足輕重的人物。

他是王闓運,一個不世出之隱形「帝王師」。

王闓運,字壬秋,又字壬父,號湘綺,世稱湘綺先生。辛亥革命後任國史館館長。

王闓運此人確有傲視天下之才,其曾撰有一副對聯,十分狂放豪氣。「吾道南來,原是濂溪一脈;;大江東去,無非湘水餘波。」,其中「濂溪」即大儒周敦頤,說的是自己的才學乃得自於理學開山鼻祖,而「無非湘水餘波」,則是天下局勢,捨我其誰!

這等氣勢,這等自信,當真罕見。從跟隨王闓運學習三門學問的弟子,我們也可窺見其才識之一二。

功名之學,也就是科舉之術,如他的學生夏壽田為光緒二十四年榜眼及第,這是清代湘南地區取得的最好科舉成績;

詩文之學,無外乎詩書畫印,業成,可為藝林之宗師大家,而無關乎出身貴賤,有教無類,如木匠齊白石、鐵匠張登壽、銅匠曾招吉。

而帝王之學,則是良禽擇木而棲,審時度勢,輔君王以管霍之道,效法諸葛孔明亦或劉伯溫,成就天下霸業,如風雲人物楊度。

王闓運與曾國藩

沒有人知道,王闓運的帝王學,師從何處。他的授業恩師劉煥藻、熊少牧似乎都沒有其才情。

或許帝王之學,本為秘術,所以也沒有人尋根究底。

王闓運19歲時,參加縣試,拔得頭魁;24歲會試,便中舉人,從此被奉為上賓,往來於湘軍人物之間。

他一向以縱橫家自視,好帝王之學。關於他的故事,最多的就是他勸曾國藩自立的故事。

眾所周知,曾國藩在平定太平天國的戰爭中,迅速積累了政治資本,有了自立的實力。當時很多湘軍將領都暗流涌動,勸說他造反。

關於曾國藩數次拒絕造反,很多人並不陌生。

左宗棠曾有密信,信中內容,可謂是「大逆不道」,曰:「神所憑依,將在德矣。鼎之輕重,似可問焉!」,這封信的意思,十分明白,尤其是「鼎之輕重,似可問焉!」。

然而,曾國藩不為所動,修改信中內容,回道:「鼎之輕重,未可問焉!」,將「似」改為「未」,表明忠君心志。

胡林翼見狀,仍不死心,再次勸說曾國藩,密信曰:「東南半壁無主,我公豈有意乎?」,大意為就算不逐清復漢,割據東南,劃江而治,總可以吧?豈料曾國藩依舊堅持立場。

湘軍另一重要將領彭玉麟,將胡林翼的信更改為「東南半壁無主,老師豈有意乎?」,又是勸說無果。

至於後來湘軍中包括左宗棠、彭玉麟、曾國荃、鮑超等一起效仿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也沒有成功,曾國藩最終以詩句「倚天照海花無數,流水高山心自知。」告知大家,此事休要再提。

其實,在湘軍眾將勸進之餘,王闓運也不甘寂寞。他前往湘軍大營,拜會曾國藩,為其分析天下運勢,希望能有所成,一展平生抱負。然而曾國藩認為這是「妄人」之言,未加理會,王闓運「無奈」離去。

楊鈞《草堂之靈》云:「湘綺雲,嘗與曾文正論事,其時曾坐案前,耳聽王言,手執筆寫。曾因事出室,湘綺起視所寫為何,則滿案皆『謬』字。曾復入,湘綺論事如故,然已知曾不能用,無復入世心矣。」

其實,筆者一直私以為,關於王闓運的勸進,曾國藩一定是心動了,只是他生來謹慎,尤其是這等大事,難免躊躇遲疑。

試想,以王闓運的手段,沒有把握,絕不會貿然前往,而且他的見識絕非是尋常言論,豈能等閑視之。這一點,從左宗棠被湖廣總督官文彈劾,通過王闓運的運作,最終竟得以脫身,還因禍得福,藉此陞官,可以看出。

關於帝王師大業,王闓運還曾退一步,勸胡林翼據湘鄂自立,只是胡林翼英年早逝,令人唏噓。

胡林翼突然離世,對於王闓運來說,或許也打亂了他的計劃,使得無法進一步施展謀略意圖,否則他以胡林翼為突破口,也未必不能成事。

王闓運與肅順

很多人說,在入主曾國藩幕僚之前,王闓運就為肅順所賞識。

當時王闓運入京應試,以文才聳動一時,在肅順的推薦下,更是連咸豐皇帝也聞知其名。只是在瞬息萬變的京城政治局勢中,王闓運一直都非常敏銳。

雖然權重一時的王公大臣肅順不惜紆尊降貴與王闓運這位湖湘才子義結金蘭,然而王闓運深知肅順雖說勇猛有餘,卻智謀不足,與之為伍,恐有斷頸之災。

所以在咸豐皇帝駕崩於熱河之前,王闓運借故離開,沒有一同前往。

在京城的王闓運,通過肅順,營救了左宗棠,更重要的是,在他的運作下,曾國藩才取得兩江總督的實權。畢竟,在清朝滅三藩後,對於漢臣擁兵自重,早已心有餘悸。曾國藩能夠以兵部尚書銜署理兩江總督,背後的一大助力,便是好似沒有任何關聯的王闓運。

筆者在查閱資料時,發現其實在結識肅順前,王闓運就已經認識了曾國藩,而且還交情匪淺。當年,曾國藩老父過世,王闓運還前往弔唁。

還有記載,某次戰敗後的曾國藩十分沮喪,而「偶然」路過的王闓運雖然只在他的軍營中待了短短三天,其中卻有兩次,二人深夜長談。如果只是萍水相逢,應該很難有這麼多的心事交集吧。

所以,此時的王闓運可能已經萌生了得遇明主的想法,至於後來前往北京,結識肅順等朝廷權貴,或是權宜之計,便於行事而已。

事實證明,王闓運對於曾國藩的政治前程,有很大的幫助。然而為何後來王闓運又會對曾國藩產生不滿呢?

在《湘軍志》中,他斥責曾國藩指揮能力不夠,"用將則勝,自將則敗",而且將湘軍攻破江寧後,縱軍擄掠搶劫的不堪之事,一一記之。

這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為曾國藩的謹慎,或許違背當初的約定,讓王闓運產生英雄無用武之地的落寞。

比如,在咸豐駕崩後,王闓運讓曾國藩帶兵入京,以勤王之名,「輔佐新君」,被其拒絕。最終導致慈禧太后掌權中華政局數十年之久。

又或者前文所提,他勸說曾國藩自立,逐清復漢,又被拒絕。

多年的心愿,無法得償,怨憤難免。

曾國藩與莽龍之說

曾經有相士為曾國藩卜掛,說其乃是真龍轉世。

原來曾國藩從小有皮膚病,經常瘙癢難耐,因為抓撓流血最終導致結痂,皮膚看起來有點類似於龍鱗。所以坊間由此說法。

可是,曾國藩一直以為自己只是莽龍之命,若有其他非分之想,可能會招致禍事。

或許是相信命運,曾國藩最終也沒敢豎起反清的大旗。

而在王闓運的眼裡,只能是「豎子不相為謀」,更為可悲的是,在慈禧掌權後,王闓運被視為「肅黨」,沒有被清算就已經皇恩浩蕩了,從此只能遠離政治中心。

這個時候的王闓運才三十齣頭,對他來說,只能感嘆「豪賢盡無命,天意恐難憑」。

後來,曾國藩過世,王闓運似乎還是積怨難消,其輓聯說他「立功」「立言」都沒有太大成就。

「平生以霍子孟、張叔大自期,異代不同功,戡定僅傳方面略;經術在紀河間、阮儀征之上,致身何太早,龍蛇遺憾禮堂書。」

王闓運入川

王闓運被迫遠離權力中心後,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沒有了繼續入世之心。平日里只是編寫方誌或者研究經學。

直到他後來應四川總督丁寶楨之邀,遠赴四川。想比於曾國藩,丁寶楨更有江湖豪氣,他曾將慈禧頭號紅人安德海斬殺,大快人心。這一次入川,他的內心一定又燃起舊日雄心。

而且丁寶楨對於時局的判斷,也是異常敏銳,難怪,王闓運說「公與闓運皆一時不可多得之人才」。其實,這話與曹操與劉備當年所說「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可謂是有異曲同工之妙。

英雄相惜,壯志近在咫尺。

丁寶楨很快採取了王闓運的建議,趁西藏暫無戰禍,聯合印度,以其為屏障,為抵禦荷蘭及英國的入侵作準備。

沒想到,丁寶楨就病逝了。對於王闓運來說,時也,命也。

王闓運與弟子

關於帝王學,其實王闓運從未放棄。

如果自己無法親自施展抱負,那就讓門下弟子繼承所學。當時,僅川、湘兩地,他的弟子就有廖平、楊銳、楊度、宋育仁、劉光第、齊白石,夏壽田等。

廖平影響了康有為今文經學的思想淵源,而楊銳與劉光第則在參與「戊戌變法」中流血犧牲,被後世列入「戊戌六君子」,而宋育仁也是維新思想家。

其中除了齊白石以藝術聞名於世外,帝王之學,當以楊度最能傳其衣缽。正是楊度的不斷勸說,袁世凱才最終下定決心稱帝,難怪袁世凱在臨終前,連聲大呼:楊度誤我,楊度誤我,楊度誤我。

而另一弟子夏壽田,在科舉方面,榜眼及第,也曾在曹錕府上為幕僚,曹錕最後靠賄選當上總統,也肯定離不開夏壽田的背後運作與支持。連大名鼎鼎的齊白石,當初也是夏壽田推薦給曹錕的。

在晚年,王闓運被袁世凱聘為國史館館長,很多人說他晚節有虧。其實,當時王闓運已經時日無多,只是他心中的夙願未償,而且當時他很希望能夠將自己的才華施展,不止於抱憾終身。

可是雖說袁世凱將其視為大儒,但並未以國士待之。所以王闓運只得以名士風流自居,借故遠離。包括後來很多人說王闓運與傭人周媽的風流韻事,其實那是根本就不了解他。如果不這樣,他又如何借故與袁世凱辭職?

回想起王闓運的一生,儘管浮浮沉沉,卻一直能夠得以自保,自然是有其手段,他這樣胸有天下之人,怎麼可能會被一個不識字的老媽子左右。

結語

儘管王闓運一生醉心於帝王之學,卻更是一位洞悉時勢的智者,一位有情懷的性情中人。

他曾作聯諷刺袁世凱,「民憂是也,國憂是也,何分南北;總而言之,統而言之,不是東西。」而且,在他的女兒遭遇家暴,寫信訴苦時,王闓運則回信:「有婿如此,不如為娼」,更是可以見其性情。

或許是冥冥之中,自有天意。王闓運沒有如願成為帝王師,可是他最為得意的弟子楊度,後來成為一名秘密的中共黨員,也算是一種告慰吧。

這一切,如筆者早前所言,在混亂的舊社會,不止王闓運、楊度二人,事實上有千萬的中國人,只是在時代的關口試圖尋找方向的「傷心人」而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水煮百年 的精彩文章:

黃維被俘後死不認輸 叫囂整軍再戰
小心身邊讀莎士比亞的人,他們很可怕

TAG:水煮百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