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探索 > 十年 面對災難,航天智慧讓我們更有力量

十年 面對災難,航天智慧讓我們更有力量

十年前。

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陝西某地。

在航天科技集團四院7416廠的一間廠房,神舟七號飛船逃逸塔的固體發動機已被吊起,準備放在對接車上。

突然,廠房晃動起來!地震了!

面對地震,大家難免驚慌,但看到空中正在搖擺的發動機,立即鎮定下來。

沒有猶豫,工人們撲向發動機,用雙手牢牢撐住它,穩住了這個「火藥桶」。隨著震感減弱,大家騰出手來,迅速固定產品,懸著的心放下了。

神舟飛船逃逸塔(資料圖)

然而,在距廠房600公里外的汶川,一場動員全國的生死營救才剛剛開始。

毫無任何思想準備,我們就投入到了這場救援之中。

1

當晚22時許,在距離汶川地震發生不到8個小時的時間內,首批武警官兵衝到失聯已久的汶川地震重災區,用北斗導航衛星終端機,發回了第一條生命訊息。同時,緊急調撥的1000台北斗導航衛星終端機已經發出,13日上午,首批296台終端機順利抵達成都。

救援人員使用北斗終端導航、發信息(資料圖)

航天科技集團所屬中國直播衛星有限公司也啟動了應急預案,全力保障災區衛星通信,為武警部隊等用戶緊急提供了衛星資源和擴容寬頻資源;緊急準備了轉發器帶寬,滿足應急通信車赴災區現場使用的要求,汶川、茂縣、綿陽等重災區依靠衛星電話,迅速恢復了通信聯繫。

應急通信車(資料圖)

在地面營救展開的同時,天上的風雲衛星資源衛星正源源不斷地傳回氣象、地貌圖像,為一線救災提供了寶貴的參考依據。

隨著救援工作的鋪開,航天科技集團派出的醫護人員、緊急生產的各類救災物資、捐出的一筆筆善款陸續抵達災區……

航天人通宵達旦地處理衛星數據,趕製救災器材,竭力搶出哪怕只有一秒的希望。

他們知道,只要衛星調用更迅速、衛星圖像更清楚、衛星通信更通暢、衛星導航更精準,就意味著更多生命能夠獲救。

2

地震剛發生時,最讓人揪心的,是重災區的「黑障」——通信中斷,密雲遮蓋,情況一無所知。無數的生命亟待救援。

突破災難製造的障礙,衛星通信、導航、遙感已發揮出不可替代的力量。衛星更強,救災就更主動。

汶川地震後僅半個月,我國新一代極軌氣象衛星風雲三號在長征四號丙運載火箭的托舉下直衝雲霄,國內外主流媒體高度評價風雲三號的技術水平和意義,稱這是一顆「爭氣星」「鼓勁星」。

長征四號丙火箭成功發射風雲三號衛星(資料圖)

此後,我國又發射了3顆風雲三號衛星、3顆風雲二號衛星。2016年12月,新一代地球靜止軌道氣象衛星風雲四號發射成功,在汶川地震十周年前夕,正式投入運行,我國極軌、靜止軌道氣象衛星正全面邁入新一代。

中國的氣象衛星,能夠為生命守護提供更多庇護。

汶川地震後,我國又發射了多顆資源衛星,高解析度對地觀測系統重大專項(即「高分」專項)也已展開,各有所長的高分系列衛星陸續升空,用「火眼金睛」為防災減災提供更精準的遙感圖像依據。也是在汶川地震十周年前夕,高分五號衛星升空,成為災害監測的生力軍。

高分專項示意圖

十年間,東方紅四號、改進型東方紅三號等衛星平台日趨成熟,在此基礎上研製的各種通信衛星,極大地改變了我國衛星通信的面貌。2016年起,我國成功發射衛星移動通信系統首發星天通一號01星、首顆高通量衛星中星16號,航天科技集團還在穩步推進全球低軌衛星通信星座,用更小、更廉價的終端實現衛星通信的日子已不再遙遠。

北斗導航衛星全球組網示意圖

在汶川地震中屢建奇功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如今已跨進全球組網階段。預計2020年,北斗三號將完成全球組網,無論你在哪裡,頭頂都有中國衛星為你導航。

3

目送騰空的火箭,航天人在思考,這飛天的偉力,能否化作牢固的根基,讓建築在地震面前不再脆弱?

航天科技集團研究人員發現,利用固體火箭發動機柔性噴管的原理,或許可以做出一種隔離裝置,減少地震給建築物帶來的破壞。

經過無數個日夜的攻關,航天科技集團四院的科研人員終於研製出「隔震支座」,安裝在建築上部結構與地基之間增加隔震層中,這能抵消掉高達80%的地震能量

九寨溝地震後,航天科技集團四院技術人員檢查安裝在一棟小學教學樓隔震支座狀態

目前,隔震支座技術已通過九寨溝地震等實戰檢驗,雲南、新疆、甘肅等地已經採取強制措施,要求學校、醫院等公共建築必須採用隔震技術。

另一支隊伍將目光投向訓練領域。在救援隊伍的訓練環境中,儘可能真實地模擬災情,就能讓救援人員在突如其來的災害中更加從容。

航天科技集團一院的科研人員把航天計量設備的研製技術用於還原地震等災害的複雜環境,場景逼真,煙、火、水等元素實時、精準受控,既能模擬各種程度的災情,又能保證訓練人員的安全。

應急救援模擬訓練場

目前,他們已為包括地震救援「國家隊」基地在內的數十個消防隊、專業訓練基地提供模擬訓練產品或建設模擬訓練基地,練出了一支支精兵。

4

我國地質災害頻發,多個地區處於活躍地震帶上,隱藏著巨大的災難風險。有沒有一顆天上的星星能夠助我們研究地震的機理,讓我們免於受傷?

今年2月2日,航天人傾力打造的我國首顆電磁監測試驗衛星「張衡一號」發射成功,這是我國地震立體觀測體系第一個天基平台

張衡一號(模擬圖)

跳出地球,張衡一號衛星將獲取更全面的地震電磁信息,其在天上一天得到的數據,在地面上可能需要25年才能獲得。而只有統計足夠多的震例信息,才能夠支撐地震研究向更深處發展。

出於塵世探索宇宙,

入於塵世救人水火,

這是航天人的永遠的使命,

我們,

將守護你們一個又一個十年。

望逝者安息,生者安寧。

來源:《中國航天報》、新華網、中新網等

編輯/楊成

監製/黃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牧夫天文論壇 的精彩文章:

NASA工程師的新點子:小體量的能量,超乎你的想像
看到更遠的地方——迄今為止最遙遠的恆星

TAG:牧夫天文論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