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國山東省桓台博物館藏品欣賞

中國山東省桓台博物館藏品欣賞

我今天才知道,我之所以漂泊就是在向你靠近。

--《廊橋遺夢》

中國古代藝術

桓台屬淄博市轄縣,位於魯中山區和魯北平原的結合地帶。因境內有齊桓公戲馬台而得名。據;「廣饒縣東北有柏寢台,齊景公與晏子遊於少海,登柏寢之台而望其國,……俗謂台曰桓公台,相傳桓公曾會盟於此,按柏與桓字形相近,桓當即柏宇之訛。」2009年桓台縣面積509平方公里,2009年總人口49.67萬。 桓台是中國「建築之鄉」、中國江北地區第一個「噸糧縣」、」北方「魚米之鄉」。早在原始社會的新石器時代,境內就出現了人類文明。

相守到白頭

 相守到白頭

齊國 

00:00/04:36

彩繪雙耳壺

桓台李寨遺址出土,泥質紅陶,圓唇,敞口,高頸,溜肩,鼓腹,平底。器物整體施黑衣,頸部偏上對稱飾兩耳,頸至腹上部兩周紅色條紋內繪紅色「X」紋三個,腹至底上部繪紅色楔形紋。該器製作規整,紋飾獨特,有鮮明的魯北大汶口地域特徵。

彩繪雙耳罐

大汶口文化

高16.7,口徑9.5,底徑8厘米。

桓台李寨遺址出土

泥質紅陶,圓唇,敞口,短頸,球形腹,平底,兩耳立於腹中上部。唇口部及頸下繪黑色條紋一周,腹中部繪四周黑線,肩部繪以鳥、人物等圖案。大汶口文化時期出現符號文字甚少,山東凌陽河遺址曾發掘出土幾件符號文字陶器,泰沂山脈以北地區出土6000年的符號文字尚屬首次,有重要的歷史研究價值和收藏價值。

北魏晚期貼金彩繪佛立像

通高168厘米,圓雕石灰石造像。螺發高髻,面相方圓,顴骨略高,嘴角含笑,耳肥大。細長頸,內穿僧祗支,外著褒衣博帶式袈裟,衣紋刻畫極具裝飾性,寫實感不強,跣足而立。佛像頭後飾圓形頭光,最內匝是浮雕的圓形蓮花,蓮花的外面則為磨光繪出。

雙孔蚌刀

桓台史家遺址出土

半月形,雙孔,一面磨刃,雙孔為兩面對鑽,器表磨製光滑,並有蚌殼天然亮麗的彩色花紋。

蛋殼陶

桓台李寨遺址出土

整個器形可分為兩段,上部為一敞口杯,下部為一筒形鏤空座。矮圈足,整個器物有四層弦紋,兩層鏤空。口沿最薄處僅0.01cm,杯體最厚處0.03cm,是典型的龍山文化蛋殼陶。

彩陶壺

桓台李寨遺址出土

泥質紅陶,圓唇,敞口,直頸,球形腹,小平底。器表施黑衣,頸部繪紅色圓點,腹部三周紅色圈紋,內繪紅色圓點。該器物體現了大汶口文化時期東夷族對太陽神的崇拜。

太陽紋瓦當

瓦當是古代建築屋檐前面筒瓦的瓦頭,主要起著保護檐椽不受風雨侵蝕的作用。這面瓦當是戰國時期的太陽紋瓦當,凸弦紋邊,下瓿正中有一半圓,內有一橫「S」形紋,上部以單線分割為九個三角形,部分三角形中有乳釘紋,體現齊地先民對太陽神的崇拜。

四鶴紋瓦當

桓台博物館現珍藏一片珍貴瓦當——四鶴紋瓦當。該瓦當單凸紋邊,中間雌雄兩鶴鳴舞,似乎在訴說著什麼,兩側各有一雛鶴相隨,儼然一幅天倫之樂圖。

說起瓦當紋飾中的四鶴,還有一個「一鳴驚人」的典故:相傳齊國有個大臣叫淳于髡,非常幽默風趣,是齊國的外交人才,他看到齊威王通夜喝酒,不理政事,於是便用隱語進諫,他對齊威王說:「我們國家有一隻大鳥,三年不飛也不鳴,大王,你知道是什麼道理嗎?」齊威王立刻意識到淳于髡是在用大鳥比喻自己,說他呆在宮廷里,百事不管,毫無作為。於是回答說:「此鳥不飛則已,一飛衝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齊威王從此就開始振作起來。

雙騎紋瓦當

瓦當是古代建築屋檐前面筒瓦的瓦頭,主要起著保護檐椽不受風雨侵蝕的作用。在圓形和半圓形的瓦當面上,古代人創造藝術,把素麵無飾的實用品,變為精雕細鏤的藝術品,成為我們今天探討古代社會的一份珍貴的形象資料。瓦當也因此成為古代造型藝術中獨具特色的藝術門類。

雙騎紋瓦當反應了齊人賽馬活動的場面。當時流傳齊威王與士大夫田忌賽馬的故事,齊國桓公稱霸之後,田齊威王再振雄風,賽馬在當時頗為盛行,在王公貴族之間,齊威王和田忌是主要競爭,連續幾年比賽,總是齊威王取勝,田忌遜居第二,田忌很不服氣,決心要勝過齊威王,孫臏觀看比賽後,見田忌雖然輸了,但馬力並不弱,於是使對田忌說:「下次賽馬時,你只管下大注,我保你贏。」田忌信了孫臏的話,便下了千金賭注。開賽之前,孫臏暗地告訴田忌:「用你的下等馬對田君的上等馬,用你的上等馬對田君的中等馬,用你的中等馬對田君的下等馬。」比賽三場過後,田忌果然以二比一取勝,贏了齊威王。齊威王問其取勝奧秘時,田忌藉機推薦了孫臏。齊威王很賞識孫臏的才能,封為大軍師,據說,孫臏這種賽馬出場方法,還是世界上有史以來統籌法的第一次運用。

三彩獨流壺

唐早期。高8.5,口徑9.2,底徑7厘米。

桓台李寨遺址出土

斂口,短流,矮圈足外撇,璧形底。器外壁施半釉,用綠、薑黃兩種顏色,在燒制過程中利用鉛釉流動特點,使彩釉在器物表面互相浸潤、流淌,形成火焰紋斑點,同時釉里有一種極細小的紋片,與胎體分離,這是唐三彩的特徵。胎質白中泛蝦肉色,質地堅硬與瓷胎接近,該器胎質與河南、甘肅、陝西所出土的陶胎三彩器有明顯差異,淄川唐代窯址曾出過類似殘片,該器是否淄博窯目前尚不清楚。

雨點釉盞

雨點釉(黑色)起源於宋代,最具代表性的為中國南方建窯和北方淄博窯,是中國陶瓷中稀有的名貴釉種,在中國陶瓷發展史中佔有重要的地位。現存桓台博物館的金代雨點釉盞,釉面密布許多具有銀灰色金屬光澤的小圓點,形似雨滴,大小不一,大的可達數毫米,小的只有針尖大小,盛水後因黑底襯托,更顯鱗斑閃爍。

青花鼓凳

青花鼓凳,又稱綉墩,坐墩、涼墩、瓷墩。多作鼓形,又稱鼓凳之稱,始見於隋,明宣德時製作精美,嘉靖、萬曆時最為流行,品種有青花、琺華、五彩等。清代亦有製作。我們看到的這就是清乾隆時期的作品,凳上、下各有一排鼓釘突起,紋飾自上而下為梅花、菊花、團鶴、纏枝牡丹,纏枝西番蓮為雙勾勒,是鬥彩漏燒。

祭紅大盤

祭紅是紅釉的一種,色澤比郎窯紅灰暗,是一種失透滌沉的紅釉,呈色均勻,釉如桔皮,乾隆朝祭紅器有盤、碗、膽式瓶等,盤、碗製作規整,器物口沿及底足處都呈一條整齊的白邊,即燈草邊。

金錯刀

金錯刀,又名「一刀平五千」,銅質,上為方穿圓形,下為刀幣形,身形如刀,其環如大錢,整個形狀類似一把鑰匙,其方穿上下用黃金鑲嵌「一刀」二字,刀身橫鑄「平五千」三字,合起來即為「一刀平五千」。由於「一刀」二字用黃金錯成,故世稱「金錯刀」,此類錢幣為王莽所鑄行,始鑄於西漢居攝二年(7),當時王莽還是假皇帝,進行了第一次幣制改革,下令更造錯刀、契刀、大泉,與原來的五銖錢共四品同時進行。金錯刀一枚值五銖錢五千枚,這是中國古代貨幣歷史上少有的大面值鑄幣,其鑄工精良,造型豐滿篤實,形制文字規整,形體厚重。新莽始建國元年(9)進行第二次幣制改革時,金錯刀、契刀被廢止,故流傳較少,是莽錢中較珍貴的品種。

齊法化刀幣

在今天的桓台博物館內存放著一枚齊國時的刀幣——「齊法化」,俗稱「三字刀」。

齊刀幣是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中鑄體最大、幣文最精美的一種貨幣。齊刀幣面文有三字、四字、五字、六字等。幣文中前一或二字,皆為國名或地名。三字、四字和六字刀之「齊」字,均為國名。「節墨之法化」「節墨法化」刀之「節墨」二字,亦為地名。節墨即今即墨,齊靈公十五年(前567年)齊滅萊,收即墨為齊地,始鑄此幣,為即墨城邑名。安陽即莒之五陽之安陽,齊宣公四十四年(前412處)齊滅莒收安陽為齊地,鑄此刀,亦為城邑名,莒邦法化之莒亦為齊之莒邑,故也是城邑名。

齊刀幣面文中最後二字,皆有一無法辨認的文字和「化」字。「化」釋「貨」,省貝作化,為幣名,即鑄幣單位,對於不可辨認的文字,專家考釋分歧較大,釋「法」,釋「大」者多,也有釋「合」,釋「吉」者,還有釋「圜」者,著名錢幣研究專家朱活先生從「法」說,認為「法」含法制,標準之意,法化可解釋為法定的標準貨幣。王獻唐先生初釋為「大」後認從於「法」。還有學者認證為「大」稱「大貨」。認「圜」釋圜通之貨幣。

在齊刀幣面文中考釋分歧最大的當屬「齊返邦法化」和「莒邦法化」。目前學者較為認同的解釋是齊為國名,返,還也;邦,國也。返邦即返國,返與復為同義語,也可解釋為收復失地,重返故國之義。這正與樂毅伐齊,齊將田單收復失地,迎在莒五年之久的齊襄王重返故城臨淄這一歷史事件極為符合,故斷此刀是齊襄王復國時所鑄紀念幣。釋「建邦」者,可解為建國、開國之義;「建邦」二字聯釋為開國之君長,可理解為齊國開國之君鑄行的標準貨幣,因而此刀就有開國鑄行的紀念幣的性質,據此斷此刀為田氏代齊建國後鑄行的紀念幣。而「莒邦法化」多數學者認為是戰國晚期齊襄王避莒五年內所鑄行的貨幣,這已被近年莒故城內齊明刀中莒冶貨刀銘范所證實。

齊刀幣的研究是齊文化研究的重要內容之一,它對我們了解齊國商品經濟及冶金鑄造、齊國的經濟和文化形態等提供了珍貴的實物依據。

三彩鼎

唐三彩是一種盛行於唐代的陶器,以黃、白、綠為基本釉色,後來人們習慣地把這類陶器稱為「唐三彩」。此件三彩鼎為桓台唐山遺址出土,高15cm,口徑15cm,圓唇,敞口,圜底,下有三獸足,肩腹處有一道弦紋,胎質細膩,呈灰白色,鼎身施藍釉,肩腹飾以藍、薑黃和白釉。

百壽團花紫砂碗

高8.2公分,口徑19.8公分,碗口稍大,腹微鼓,圈足高1.1公分,碗壁僅0.25公分,百壽圖繞口外沿一周作為邊飾,腹部有五組盤龍紋飾等距繞碗一周,碗底中央有一篆書小印曰:「陳覲侯制。」中國紫砂碗譽滿海內外,這個紫砂碗是紫砂製品中的珍品,莊重典雅的造型,工藝精湛的紋飾,高度集中了中國紫砂製品的高超工藝水平。

青釉印花缸

金代,圓唇,鼓腹斜收,小平底,自肩部至底部的四分之三處施黃褐釉,飾餅形印花菊紋。印花是陶瓷器的裝飾方法之一,用陶范裝飾瓷器開始時只是使用局部陶范翻印,然後把紋飾貼在器物上,也有用印具在器坯上直接印上,到了宋金時期,印花裝飾有極大改進,以定窯最具代表性,這個時期,印花紋飾構圖嚴謹,層次分明,密而不亂,題材也豐富。

來源: 《桓台博物館

收集文化碎片、描繪文化藍圖、弘揚傳統文化

九月收藏

歷史|文化|藝術|價值

請留下你指尖的溫度

讓太陽擁抱你

記得這是一個有溫度的公眾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九月收藏 的精彩文章:

中國古代陶俑欣賞
中國古代造像藝術精品欣賞

TAG:九月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