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是他繼承了道光的皇位,可能不會有八國聯軍,可惜最終鬱鬱而終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可說與人無一二。」這句話用在恭親王愛新覺羅·奕訢身上很是貼切。晚清的政壇上,奕訢有著太多的遺憾,他曾是道光皇帝最看重的繼承人選,可惜與皇位擦肩而過。
晚清如同一幢即將傾倒的大廈,無論外患多麼嚴重,結果都只有一個,戰敗賠款。然而,如此腐朽無能的政府還是存在了幾十年,甚至一度出現了迴光返照,「同光中興」。
恭親王奕訢,道光皇帝第六子,咸豐皇帝的弟弟,人稱「鬼子六」。 奕訢幾乎經歷了咸豐、同治、光緒三朝的所有重大事件。前面說道,道光皇帝曾傾向立奕訢的,可最終他選擇了奕詝,為了彌補虧欠,他留下遺詔封奕詝為恭親王。
聰明的奕訢,輸給了智力一般的奕詝,這是晚清的最大損失。有人說,如果奕訢做了皇帝,根本就會有後來的八國聯軍攻打北京城,清朝的國運可能還會繼續延長。
咸豐皇帝病死承德避暑山莊後,慈禧太后拉攏奕訢發動政變,剷除八大顧命大臣,奕訢因此得以掌管軍機處與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慈禧太后和奕訢執掌最高權力後,先後提拔重用了一大批漢族大臣
比如大家熟悉的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胡林翼等人,一方面暫時穩定了國內秩序,另一方面使得洋務運動的開展成為了可能。1860年《北京條約》簽訂後,奕訢對洋人的看法發生了極大地改變。
在與洋人的多次打交道中,奕訢產生了學習西方,開始洋務運動。毫無疑問,在奕訢的推動下,近代工業、教育等蓬勃發展。近代中國的無數個第一,比如如安慶內軍械所、金陵機器製造局、江南製造局等,都是在奕訢的直接領導下才一一實現的。
鴉片戰爭爆發前,中國長期實行閉關鎖國的政策,泱泱大國卻沒有一個專門處理外交事務的機構。奕訢領銜成立總理衙門後,徹底改變了清朝盲目排外的國策,當時法國大使稱這個機構是「中外各國永敦睦好之最妙良法。」
隨著洋務運動的開展,奕訢由原來學習西方先進軍事工業外,又開始了改革教育,成立第一所近代專門的外國語言文字學校同文館。同時,積極派遣留學生去美國留學。可惜,奕訢的一系列積極「自強」措施,都因慈禧太后的猜忌而失敗,「太后諭責王等委靡因循,罷軍機大臣,停雙俸。」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五月二十九日,奕訢帶著無盡的遺憾病逝,終年67歲,謚號「忠」。
參考資料:《清史稿》、《中國洋務運動第一人—恭親王奕訢》
※韓國首爾明洞大街:曾是中國遊客首選血拚地,如今中國遊客數銳減
※張之洞有個怪癖,官員們苦不堪言紛紛上奏彈劾,慈禧卻連升他四級
TAG:歷史李老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