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李紅:新時代哲學的問題導向與方法創新

李紅:新時代哲學的問題導向與方法創新

我們所處的時代,是一個在知識創造和實踐能力上完全現代化,在情感模式和倫理道德方面相對傳統的時代。哲學要以問題為導向,回應時代的需要。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5月17日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說:」這是一個需要理論而且一定能夠產生理論的時代,這是一個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夠產生思想的時代。我們不能辜負了這個時代。」習總書記強調:「堅持問題導向是馬克思主義的鮮明特點。問題是創新的起點,也是創新的動力源。只有聆聽時代的聲音,回應時代的呼喚,認真研究解決重大而緊迫的問題,才能真正把握住歷史脈絡、找到發展規律,推動理論創新。」總書記的這個說法可以從馬克思那裡找到依據馬克思說,一個時代所提出的問題,和任何在內容上是正當的因而也是合理的問題,有著共同的命運:主要的困難不是答案,而是問題。因此,真正的批判要分析的不是答案,而是問題。正如一道代數方程式只要題目出得非常精確周密就能解出來一樣,每一個問題只要它是一個實際的問題,也就能得到答案。……問題就是時代的口號,是它表現自己精神狀態的最實際的呼聲。(中文馬克思主義文庫 -> 馬克思 - 恩格斯 ->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 -> 第四十卷集權問題本身以及有關1842年5月17日星期二《萊茵報》第137號附刊[66])

馬克思的觀點雖然主要針對世界史領域,但對哲學史和哲學仍然有啟發意義。哲學的生命力不完全體現在提出縝密的體系、深邃的斷語、大膽的想像和滔滔的雄辯上,更在於提出啟發人的心智、促進人們深入探討的正確問題。而要提出正當而合理的問題,就必須把握問題的來龍去脈、根源目標和假設前提,以問題為導向,才能將體系、論斷和雄辯的真正力量發揮出來。當今時代的哲學不僅要求我們理解古往今來哲學問題的來龍去脈,還要求我們重新表述問題、構造問題、回應問題。

一、在形而上學或存在論領域

康德講到,形而上學是人的一種自然稟賦(natural disposition),只要有人的存在就會有形而上學的存在。在亞里士多德那裡,形而上學探究關於存在的存在,屬於本體論(ontology)的領域,而康德則通過認識論的考察來探索建構科學的形而上學的可能性。形而上學的古老城市彷彿是一座語言的迷宮,而城市的新城區道路筆直,房屋嚴整,以科學和哲學的方式對實在的領域做出了更精密、更勇敢的探索。這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在宇宙學方向上,宇宙的構成、物質與反物質等問題已經不是哲學問津的領域,但仍然啟發著哲學思考,哲學思維和數學思維一道能夠為宇宙學提供思路。在實在的領域,虛擬實在或擬效實在(virtual reality)開闢出了比物理空間更為廣闊、複雜的人類活動空間,超速運算、海量儲存、即時存取、實時通信、現實模擬、精確檢索,這些信息技術手段為人類提供了嶄新而上手的新的實在領域和交往空間,值得哲學家更為深入的探索。在意識和心智的領域,人工智慧已經慢慢走出模擬人類智能的思路,以深度學習、大數據分析、解決問題演算法等特徵為基本策略,一步步走向超人的智能水平。尤瓦爾·赫拉利在《人類簡史》提出,人機融合將在本世紀內實現。赫拉利舉例說,隨著數據採集的進步和演算法的優化,未來當你讀書時,其實書也在「讀」你。「人工智慧程序在你出生後的每一天都在研究你,從每一封郵件到每一秒心跳,最終它完全可以在任何事情上幫你作出更有利的選擇,包括婚姻這種『終身大事』」。如何理解、創造、控制、利用人工智慧?如何在DT(Data Technology)背景下界定意識?已經是迫在眉睫的問題。在認識論領域,德性認識論、社會認識論等新思路漸漸成為熱點,我們遇到一系列突然浮出水面的問題:後真相(post-truth)時代「知識」發生了何種的變化?傳統的知識界定JTB。2016年11月22日,牛津字典宣布,「後真相」(post-truth)是其年度詞。牛津字典把「後真相」定義為「訴諸情感及個人信念,較客觀事實更能影響民意」。社會的計分原則是在調整還是在瓦解?後真相,另類事實,Real Fake,陰謀論等「知識」的對立面從壓抑狀態中突然成為焦點問題。我們是不是進入了一個自媒體與直接動員的時代,一個奇里斯瑪(個人魅力)或超凡魅力型統治者的黃金時代?在實踐哲學、價值哲學領域,圍繞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需求與構建,人類整體的共同價值與地方倫理如何協調一致?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如何成為貫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當代中國價值與人類共同價值的體系?如何在規範性的理論地基上,重新思考哲學乃至整個人類思想大廈的基礎,走出實體主義和客觀主義的哲學路徑,走向以社會實踐的規範性為中心的哲學進路。

二、方法創新

圍繞上述解決問題的思路,我們需要在方法上做出調整和創新。例如,分析的實踐哲學進路。20世紀70年代以來,分析哲學從單純邏輯分析的學院化困境中走出來了,從基礎主義、經驗主義走向了理性主義、表達主義,語義學與語用學的深度結合及其表達主義路徑成為分析哲學的最新方法論原則。表達主義就是把蘊含在實踐中的規範表達出來。把百年分析哲學繼承和創造出的分析方法、風格和技巧,用於廣泛的哲學論題,並與實用主義結合起來。例如,如何把隱含在人類日常實踐中的規範以哲學的方式表達出來,如果以清晰闡釋的方式把實踐中的規範概念化,這是一種從「Know that 」到「know how」的轉變。在某種意義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不是既是一種指導和引領作用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是把隱含在當代中國人的實踐中的潛在規範表達出來了?如果是,那麼就可以進行一種哲學的辯護。這只是從價值維度分析方法的體現,還有許多問題都可以從這個維度進行闡釋。

此外還有中國傳統文化的創新與詮釋學的結合。狄爾泰講到:自然需要說明,而人需要理解。中國傳統文化要在新時代煥發生命力就需要在理解基礎上的創新、轉化,從而形成新時代與中國傳統文化之間的一種「視域的融合」。由此體現「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方針,展現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持續進程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構建,從而實現文化領域的時代化、民族化、現代化。

最後,哲學方法與科學方法的深度結合。維特根斯坦談到哲學的活動領域時,認為哲學要為自然科學中的有爭論的領域劃界,這是哲學無法迴避而且屬於哲學本性的活動。這也就是哲學的規範性進路與自然科學的前沿領域的深度結合。霍金曾說:哲學已死。《大設計》第一章:存在之謎 中霍金的確有一句話:「按照傳統,這是些哲學要回答的問題,但哲學已死。」上文提出了一長串的問題,例如「宇宙如何運行」、「什麼是實在的本性」。下文又提出「哲學趕不上科學。」哲學要參與到科學活動中,哲學要走出自己的過於封閉的象牙塔,參與到科學對話中去。哲學活動如何介入自然科學,比如如何界定意識?如何思考行為與意識之間的關係?大數據挖掘所獲得的人類行為模式和我們通過意識分析獲得的人類行為模式之間的關係是什麼?人工智慧的發展對傳統價值、倫理的挑戰,人性是否在面臨重新塑造?等等。這些問題的解決都需要哲學和各門具體科學的深度交叉和結合,需要二者在方法論上的相互補充和滲透。

綜上所述,哲學的生命在於正確地提出問題,合理地解決問題;哲學的力量在於充分地更新方法,規範地運用方法。

(本文為2018年3月30日 在「哲學視野下的新時代新思想新征程研討會」上的發言。)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責任編輯:何迪雅 排版編輯:何迪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社會科學網 的精彩文章:

中等收入階層是否需要重新定義?聽美國智庫專家如何分析
王韶興:全面領導是馬克思政黨領導思想的核心要義

TAG:中國社會科學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