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孺童集》出版發行
近日,歷時三年編輯而成的《王孺童集》,已由宗教文化出版社正式出版發行。該集共十八卷,收錄了著名學者王孺童先生親自編定的,從1988年至今所撰寫的文章、詩詞、著作等,總計七百五十萬字。
在「總序」中,王孺童先生表達了出版此集的初衷:「四十歲者,於世已過大半。諸法無常,命亦如此。立身不惑之年,他日未必方長,然決定無多矣。故存一息之氣,親自蒐集舊稿,釐定七百五十萬言,初編一十八卷,暫結過往,以期當來。」
第一卷共有三部文集:《弱冠集》收錄了王孺童從小學公開發表的第一篇文章始,到高考語文作文訖,其間留存至今的文字。《五綴集》收錄了他成年以後撰寫各種文章,分成「散記、讀書、談藝、故人、論議」等五個小部分。《驪歌集》收錄了他對外公謝鐵驪生平紀念與追思的文章,並附有他編撰的「謝鐵驪年譜」。
第二卷為《善逝集初編》:該書收錄了王孺童創作的1400首舊體詩詞。於「序言」中,他曾回憶道:「余自幼咿呀學語之時,父親大人即手書唐詩於紙板之上,教授認讀。中學時,常自作四句七言之辭,以表情思。於今回想,無格無律,皆不可謂之詩也。及冠之後,讀書日豐,見聞增廣,遂始依格律而寫詩填詞,然終究佳句無多。後余著力太白詩尤勤,致使詩境大開、詞意靈動,竟於夢中亦能得句焉!」
第三卷為《古琴曲溯源》:該書是王孺童對目前已知最早、也最為權威之琴譜——明朱權《神奇秘譜》所收64首古琴曲為綱目,通過核校歷代琴譜收錄情況,對這64首琴曲的題名、作者、傳譜、分段、標題、歌詞、題解、取意等,進行了詳盡的考證。在「序言」中,他寫道:「琴學,自古以來就是文人高士,用以調治心性之法。舒有形之指,奏無相之音,有無相生,同出異名,可謂琴道之玄也。今人追慕先音,故謂之『古琴』。然琴學異於中西方諸器樂者,乃其本具清幽哲思,而超然物外也。此種於無聲處下指,覓弦外之音的形而上境界,惟有在琴學中才展現得最為淋漓盡致。」並自述了自己因身體羸弱而跟隨父親學習古琴的奇妙因緣。
第四卷共有兩部史學著作:《史記校讀》是王孺童十餘年潛心研讀《史記》的成果結晶,對《史記》原文中存在的上百處錯謬之處進行了校正。其內容大多為前人所未發,故極具史料參考價值,是當前研究《史記》不可多得的最新學術成果。而《春秋諸國世族考》是他在遍讀《春秋》《左氏傳》、《公羊傳》、《穀梁傳》後,以周朝王室為中心,對與周王室同姓、異姓各諸侯國的世族譜系,進行了詳細的考證與梳理。
第五卷為兩部「佛傳」類著作:《釋迦如來應化事迹註譯》是王孺童三易其稿,歷經十八年,對清代以來流傳甚廣的古籍《釋迦如來應化事迹》的校注釋義,共輯錄有208則有關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的生平故事。《釋迦出世圖註譯》也是對清代另一部古籍《釋迦出世圖》的校注釋義,共輯錄有36則有關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的生平故事。二書原為一則故事配一幅圖畫,形式頗似現代的連環畫,由於二書均有單行本出版,故於此集只收錄文字,而略去圖畫。
第六卷為《百喻經校釋》:該書以日本《大正藏》本為底本,採用《金藏》(僅存卷二、卷三)、《高麗藏》、《資福藏》、《磧砂藏》、《普寧藏》、《洪武南藏》、《永樂南藏》、《永樂北藏》、《徑山藏》、《清藏》及金陵刻經處本(簡稱「金陵」本)對校,並以他書輔校,是目前為止《百喻經》最為權威的校釋本。書後附有《百喻經之研究》《百喻經之再研究》兩篇學術文章,對該經諸多懸而未決之內容進行了釐清,如流傳至今的各種版本皆為98喻,而王孺童通過詳細考證,將自古以來缺失的兩則譬喻還之完整。
第七卷為《金剛經研究》、《心經研究》:這是王孺童對中國歷史上影像最為深遠的佛教經典《金剛經》與《心經》的全面校釋研究之作,彙集了「中觀」和「瑜伽」兩大系所有譯本,以及諸大譯師及其弟子的相關註疏。該書在中華書局出版單行本時,被譽為「自彌勒菩薩之後,《金剛經》的首次瑜伽詳解;自玄奘大師之後,《心經》的首次法相集釋」。
第八卷為《壇經諸本精校釋義》:該書收錄了現存「宗寶本、敦煌本、惠昕本、曹溪本、明藏本、西夏殘卷本」等六大系《壇經》,並以幾十種版本《壇經》對校,是迄今為止對中國南宗禪創始人惠能《壇經》的最為全面的整理釋義研究之作。
第九卷為《維摩詰經校釋》:《維摩詰經》是一部宣揚大乘菩薩道精神的著名佛教經典,也是弘揚居士佛教的代表經典。該經在大乘佛教興起初期就已經形成,對後來大乘佛教思想之發展,乃至翻譯成漢文後對中國傳統文化思想,都產生了極大的影響。王孺童集合了現存三國吳支謙、後秦鳩摩羅什、唐玄奘三家譯本,與鳩摩羅什、玄奘門下五大弟子(即:僧肇、道融、道生、僧叡、窺基)之註解,並參考了最新的梵本研究成果,對經文進行了詳盡的科句、校注、解析,是目前為止對《維摩詰經》最為詳盡的釋義之作。
第十卷為兩部著作:《凈土三經校釋》是王孺童對凈土宗所依止之三部根本經典,即《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阿彌陀經》進行的校注釋義,並就經文異譯以及在修持方面等問題均給予了相應闡述。《觀無量壽佛經疏妙宗鈔科句校注》是他對天台宗重要典籍,北宋四明尊者知禮《觀無量壽佛經疏妙宗鈔》所進行詳細「科校」,並對其中內容詳加「考注」,使得結構清晰,文意盡顯,為《妙宗鈔》的權威校本。
第十一卷為《智顗凈土思想之研究》:該書是王孺童對中國佛教天台宗的實際創始人智顗的四部有關凈土思想的論著,即《阿彌陀經義記》《五方便念佛門》《凈土十疑論》《觀無量壽佛經疏》,進行的縝密而系統的校注和研究,是集佛教天台宗和凈土宗思想、文獻校勘考證和理論研究為一體之重要學術研究成果,填補了天台宗及凈土信仰的理論研究空白。書後設有兩個附錄,其一,收錄智顗傳記28篇,是目前為止有關智者大師生平資料最為完備而詳盡的彙編整理;其二,收錄智顗所撰四篇凈土發願文,在已知的智者大師凈土發願文,《大藏經》及《續藏》只存有三篇,此次之第四篇發願文是流於海外的珍貴敦煌文獻。
第十二卷為《瑜伽師地論釋宗本疏》、《瑜伽師地論敘了義疏》、《瑜伽論劫章頌述義》:作為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和中國法相宗的根本論書,彌勒菩薩造、唐玄奘譯之《瑜伽師地論》一百卷,自古以來就為教內外學人所重。但後世相關註疏所存並不多,除唐窺基《略纂》、唐遁倫《論記》外,目前所知的僅有三種,即:最勝子造、唐玄奘譯《瑜伽師地論釋》、歐陽漸《瑜伽師地論敘》、唐窺基《瑜伽論劫章頌》。而王孺童所撰三部註疏,就是對上述三部古疏所作的詳細科釋及論義考核,為當世僅見、不可多得的研究著作。
第十三卷共有三部著作:《比丘尼傳校注》是王孺童22歲時接受中華書局邀約,對佛教典籍《比丘尼傳》進行校注整理。在歷時7年的過程中,他參校了近10個版本《大藏經》中所收錄的《比丘尼傳》,對其中提及的每個人物、寺院都進行了詳細的考證,並將其他典籍里的相關記載全部彙集於一書,填補了中國佛教史中對出家女性研究領域的空白。《雪峰義存法嗣行錄匯考》是他對唐代「雪峰義存」禪師及其門下弟子生平傳記的彙編整理考訂之作,也是相關領域的首次系統研究。《洛陽高僧傳》是一部利俗之作,以「洛陽」這一地域為線索,將與之相關的歷代高僧(尼)傳記遴選譯文,分成「洛陽弘法」與「洛陽籍」兩部分,先僧後尼,人物以所處的朝代先後為序。王孺童在「序言」中說道:「此書既非學術專著,又無新知卓見,只求在普及佛教知識上,起到一些輔助作用。」
第十四卷為《佛教三字經匯解》:所謂「佛教三字經」,是仿照蒙學《三字經》樣例,以三字韻語的形式,系統闡述中國佛教的基本教義及發展歷史、重要人物等,是極佳的「佛教初學課本」。王孺童彙集五家之本,即明吹萬老人廣真《釋教三字經》、清楊文會仁山居士《佛教初學課本》、民國江謙居士《正學啟蒙三字頌·述佛》、民國唐大圓居士《唯識三字經》、慈航法師《佛學三字經》,並采各家之注,詳加考校,科句層次,並自作「五字頌」以為釋義,以求正本清源,便利初學。
第十五卷為《正信錄校釋》:該書是對清代「揚州八怪」之一的著名畫家「羅聘」,所撰《正信錄》二卷的詳細考釋之作。《正信錄》為勸進初學發起正信之藏外佛典,闡發「儒佛同源」之理,民國印光法師極為推薦,曾囑託「弘化社」排印流通,並親自為之作「序」和「題辭」。王孺童以其所藏「雙百鹿齋」精刊本為底本,以「弘化社本」為校本,對《正信錄》詳加「校注」,並撰「釋義」,從而達到便利閱讀、啟發正信的目的。
第十六卷共有四部著作:《佛學啟蒙》與《佛學綱目》是王孺童撰寫的初級和中級佛學讀本,他在「序」中言道:「佛教之寬廣,猶如宇宙;佛法之精深,猶如淵海。後世學人大多心生怯懦、望而卻步,實皆因不知從何門徑而切入也。」「然聖光常明,不耀無目之人;法音宣流,不潤無耳之徒。啟化盲聾,示著手之處,尤為重要。今略纂數題,概述綱目,無多深意,以開童蒙。」《別時意趣與凈土教》是目前為止首部對「別時意趣」作系統而全面闡釋的佛學理論專著,「別時意趣」為佛陀「四意四密」說法之一,內具甚深義理,與凈土教有著尤為密切的關係,該書是王孺童就此問題多年研究成果之結晶。
《佛陀的苦難人生》是王孺童從「人」本位出發,對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生平的研究之作,並首講於英國紐卡斯爾大學。他在「引言」中寫道:「釋迦牟尼作為佛教教主,是歷史上真實存在過的人物。佛是人,佛不是天啟宗教中至高無上的神。佛陀的偉大,就在於從他身上所散發出的人性光輝。佛陀的一切教法,都是從人本位出發來觀察世間,進而超越人生的。凡是將佛陀等同於無所不能、至善至美的神來看待,無疑是對佛教最大的褻瀆與歪曲。作為一位行化世間八十多年的智者、長者,如果不能客觀真實地了解他所歷經的坎坷與苦難,就不能知曉佛陀的創教本懷。只有將後世附加的各種神秘光環剝離,才能夠還原出佛陀真實的一生,從而由此來探索佛教產生的社會及心理根源。」
第十七卷為《內學叢論》:該書收錄了王孺童於1997年至2015年間,所撰寫的44篇有關佛學的研究論文及學術筆記。
第十八卷共有四部著作:《道德經講義》是王孺童對老子《道德經》的釋義之作,他聯繫成書的時代背景,加以深入研讀揣摩,為大眾真正了解老子的學說,把握其思想實質,提供了幫助;並就自古以來眾說紛紜的《道德經》的分篇問題,他在「前言」中也提出了頗為新穎和信服的觀點。《公孫龍子縷析》和《太玄頌籖》是王孺童遊歷旅居海外之餘,閱讀《公孫龍子》和揚雄《太玄經》後所撰寫的著作。《金陵刻經處刻經題記彙編》是王孺童對現存金陵刻經處刻經題記的全面搜集彙編之作,也是南京金陵刻經處創立150年來的首次系統整理。
本集的正式出版發行,不僅是王孺童個人學術生涯的階段性總結,也代表了中國當前傳統文化領域的最新治學成果,是近一時期難能可貴、不可多得的一套精品圖書。
※業內專家談人工智慧商用前景
※對美國最新的單邊主義舉措,中國政府這樣強硬回應了!
TAG:新華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