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語言的通道與高牆

語言的通道與高牆

You Belong To Me

 Shrek (Soundtrack from the Motion Picture)

Jason Wade 

00:00/02:41

這是鹿王的第 23 條說,關於「自我-語言-世界」

人與世界聯繫又分離,而自我意識的發展程度是感知這種狀態程度深淺的判據。為了對抗分離而建立更多的聯繫,人一直在做一件事:將自我融入世界,將世界納入自我。而語言則是自我—世界的一個中介。

1

世界的描述

在思考語言的路途上,我也形成了對世界的初步見解。我站在自我和世界的兩端觀看,認為自我對於世界來說,就像是一粒種子掉進了一攤泥沼。對於世界的模樣,我概括為「世界的泥沼」。

世界的泥沼:世界充斥著觀念的繩索,語言的陷阱,集體無意識的無理性,無法抗拒的力量,自然規律的制約,…..凡此種種,構成了世界的泥沼,混混沌沌,膠黏而難以擺脫。人生來因為意志薄弱,自我意識模糊未開,所以像是被包裹在泥沼之中一樣,意識不到自我模樣和在世界的位置,也看不到世界的面目。

可是,如果自我要凸顯,要從一攤泥濘中站起來,要在世界上鑿出自我的輪廓,必須發展理性,尋找智慧之光明,驅散遮蔽在眼前的雲翳。否則,自我永遠埋沒在泥沼之中,好像從沒有存在過。這是世界的殘酷,人生的可悲,也是世界的真相,人必須抗爭的事實。

帕斯卡說「人是會思想的蘆葦」。我繼續說,人是世界泥沼里的一粒種子,思想是汲取養分的根莖,自我是蘆葦的輪廓,人格是對抗風雨的筋骨。

2

自我-語言-世界的結構關係

前幾篇的札記主要建立了這樣一個結構關係:內心/世界-人的存在狀況-自我-語言(行動)-世界/內心。解說如下:內心源於自然,所以內心需要和世界產生聯繫。但是內心模糊而又弱小,因此面對世界時需要保護,於是便在和世界的作用中形成了人來面對存在的複雜境況,應對充滿矛盾的狀態。並且依靠理性,人通過反思生成自我意識,誕生出自我來觀照內心和認知世界,處理內心與世界的關係。這便是人的存在狀況——在內心與世界的夾縫裡求生存,並尋求兩者間的平衡與超越。

下面為了方便探討語言在這種結構中的作用情況,我仍然用自我來代言內心,並將人存在狀況的影響表現在自我上。因此,上述的關係簡化為:自我語言世界雙向互為影響的結構關係。當然,用這個視角看下去,更為根本的則是自我世界的關係。語言只是自我作用於世界的一種方式,與世界聯通的一個中介。

在前幾篇中,我主要順向地分析了語言的產生和指代。下面的探討仍然依據自我-語言-世界這個結構關係而展開,試圖繼續延展下去,也就是去看語言與世界的關係以及三者雙向的相互作用關係。

3

語言的通道與高牆

綜合前幾篇的討論,我們知道語言來源內心而不能完全表達內心,主要是由人存在的狀況決定的。人的存在是矛盾的統一,最基本的是要保障生理-心理-精神的生存,而且這三者構成一個層級的結構,生理最基本,其次心理,再往上才是精神生存。而每種存在形式都有各自的需求,這些需求由綜合而成的人格化的主體——自我來代言。

因此,當三者各有所需時,內心的需求往往被這三者影響或者遮蔽,自我因為衝突可能出現裂分,語言變得曖昧不清。所以,這樣看來,能否建立自我的同一性是語言能否準確到位地傳達內心需求的關鍵所在

如何實現自我同一?簡單來說,就是在忠於內心聲音的基礎上,同時傾聽生理-心理-精神的需求,用理性判斷建立起經多方對抗而形成的平衡狀態。這樣長此以往的決斷,便使得衝突中不穩定的自我以人格的形式外顯固化,而選擇的後果則由人格來承擔。

每次的承擔都是對自我選擇的認同,也是對自我—世界關係的一次固化。因此,判斷的依據如果固定,人格敢於擔當後果,自我便能夠實現同一,人才能真正站起來,在世界的泥濘之中,凸顯出自我的輪廓。

而判斷的依據又是什麼呢?理性。具體一些,就是思維的路徑,如何提出、分析、論證、認識問題的一套思維方法。再提煉且具體化一下,就是如哲學在做的事,如數學方法帶來的一系列的應用和影響。哲學和數學就是在提供一套思維方法,告訴我們如何思考,如何用理性去建立起認識和處理問題的思路和方法。這個思路與方法便是指導人行動的工具,構成人面對選擇時的判斷依據。

當然,日常看來,哲學和數學似乎遠離大眾生活,他們是高度理性化的產物。儘管如此,我們依然會用到理性去思考並選擇。只是面對複雜問題時,普通人可能會望而卻步或者困於其中,而哲學或數學的方法卻可以幫助我們處理,提供更有利的分析工具和更高明的思維路徑。這就是理性的作用。

到這裡,我們不單知道了語言會因為人自身需求的矛盾性而表現出矛盾的狀態(言不由心),而且還簡要探討了如何面對這種矛盾的辦法——實現自我的同一性,從而讓語言能夠代表自我——這一複雜的矛盾體的需求。自我同一了,語言便有了明確的指向和具體的責任承擔者。

但是語言到此就圓滿了嗎?人站起來了,是否也意味著,就能夠用語言與世界完美溝通、對接,最終走向和諧呢?回望一下歷史,衝突與矛盾從未止息,就連平日的生活,也充斥著因為自我與外界不能相互理解而造成的矛盾。小到工作中交流討論,不知所云,曲解誤解時時發生;再如戀愛婚姻中雙方的口角摩擦;大到社會乃至國家間的難以相互理解(意識形態,利益衝突無法言清)而造成的災難(子曰:君子動口,小人動手。我說:槍支彈藥可以輕而易舉地代替我們思考,那些幾個人不解的難題。)…..這些或多或少是因為對話不暢,甚至沒有或沒法對話而帶來的衝突,造成的隔離,可以形象地稱之為「語言的高牆」

語言本應是聯繫、交通內心,交通世界的中介,構成本質交流的通道,也可以對應的形象地稱之為「語言的通道」。但是,當語言因為表達的方式方法或者其他原因而失去效力時,便好像在不同主體之間主起了高聳的厚牆,使人與人,團體與團體之間相互隔離,失去聯繫。帶來的後果有兩種,一是因為隔離外界而形成了對自我的保護;再有就是造成了自我之間的相互封閉。這兩者形式不同,但其實只是一體的兩面。

比如,歷史上清王朝的閉關鎖國,二戰後的「冷戰鐵幕」,本質就是不再與外界對話,都是因為人為的隔離而造成了彼此的封閉。學作品中,陶淵明所說的「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的桃花源,隔絕於世,但也因此保全了自己。聖經里,亞當夏娃偷吃智慧果後,選擇樹葉遮體。如果把語言交流的概念擴展為信息的交流,那麼這可以看作是心靈間語言交流的阻隔。因為我不再對你敞開,行為的遮擋也就是心靈上防禦的外在表現(史鐵生說:穿上衣服和脫去衣服那都一樣,需要遮擋的,是你孤獨的心魂)。

再有,中國古代的知識分子面對自我和世道時往往有兩種選擇:對於自身,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對於世道,或入世「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或出世,效嵇康市井打鐵,隨陶潛採菊東籬。這些都是自我有選擇地與世界隔離

然而,人與世界的隔離並不是有了語言之後才形成的,而是人生來的宿命。語言則恰恰是打破這種隔離而做出的嘗試。可悲的事實是,語言的通道時常被人的非理性所堵塞,語言的高牆則威聳不倒。這裡,我引入弗洛姆的觀點,試圖指破人存在的真實面目——我們生而為人的孤獨的本質。從而指出,重新與世界聯接才是走出困境的唯一之路,不要讓語言這不多的通道被我們自己所遮擋。

弗洛姆認為,人生來就與世界隔離,而要做的則是通過發展自己的理性和愛與世界重新融合。而發揮愛和理性作用的工具是什麼,就是語言。下面我們來看弗洛姆是怎麼認識我們生活的世界的。

人的誕生都是一個否定性事件。……一方面人喪失了與自然的統一體性,另一方面他也不曾被賦予在大自然之外謀求新生的手段。……《聖經》上的天堂神話把這種情況說得十分明白。在伊甸樂園中,人與自然完全和諧相處而不知自己身為何物。當他第一次反抗命令自由行動之後,便開始了人的歷史。接著,他意識到了自己、他與自然的分離,以及他的無助。他被逐出了天國的樂園,兩名天使用火紅的劍封住了他的回程。(人從自然中獨立後,再也無法像動物一樣與自然和諧一體了)

人從那種標誌著動物存在的與自然統一的原始結合中分裂出來。由於他既有理性,又有想像,他意識到了他的孤獨與分離、他的無力與無知,以及生與死的偶然性。如果他找不到與同胞相連的新聯繫,以取代受制於本能的舊聯繫……。即使他所有的生理需要都得到了滿足,他也會覺得這種孤獨與孤立狀態像個牢籠,他必須打破牢籠以保持精神健全。……與他人聯合在一起,與他人相關聯的需要,是人的迫切需要。這種需要存在於人表現出來的各種親密關係、全部感情的後面,從廣義的角度講,這些關係和感情就是愛。(人無法忍受被孤立的事實,便一定要去尋找新的聯繫)

他只有一條路可走:從他自然的家完全超脫出來,去尋找一個新家——一個他創造的家。他把世界變成了一個人類世界,使自己真正成了人。靠這種方法,他創造出了一個新家。(人依靠發展理性和愛,以人的方式與世界重新聯接)

「E·弗洛姆.《健全的社會》(1955),第三章:人類狀況——人本主義精神分析的關鍵」

4

語言的缺陷

以上看來,語言在聯接自我與世界的道路上並不是一帆風順的,語言並沒有有效地實現自我與世界的和諧統一,就如一個人的內部也存在著多方的衝突一樣,系統內的衝突似乎難以避免只能調和。這根源於什麼呢?一,矛盾是世界的本質。二,語言只是呈現自我、世界的工具以及聯通自我-世界的媒介,而它自身具有缺陷。

這種缺陷又根源於什麼呢?我認為是思維和存在的矛盾——思維是否可能以及如何才能把握真實的存在。這個問題就大了。恩格斯也曾指出:全部哲學,特別是近代哲學的重大的基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的關係問題。這裡,我決定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看看就為止。下面我藉助「思東的博客」的研究成果,簡要地談談語言的缺陷和其所反映的思維和存在的關係是如何的,以及是否有解決這個矛盾的嘗試或者辦法。

首先,我們看看語言表述和客觀存在在屬性和形式上的差別。

黑格爾在《精神現象學》里提到,語言無法與客觀對象直接同一。原因在於,語言表述的內容是僵死不變的,而存在的形式是不斷變換的。黑格爾的具體論述是這樣的:

把「這時是夜晚」,寫下來加以保持,這就是說,它是怎樣,就把它當成怎樣,把它當成存在著的東西來對待。但是它卻被證明為一個不存在的東西。這時本身誠然還保持為這時,不過保持下來的乃是一個不是夜晚的這時。——黑格爾在《精神現象學》P65

在黑格爾看來,事實求是地進行描述,這種形式不能成為具有普遍性的真理。因為描述的內容只是事物變化中的瞬間狀態。隨著描述的終結,觀點理論與事物之間的矛盾性就會顯露出來。因為事物不會隨著描述的終結而停止自身的變化而描述的內容只是在瞬間與事實保持著同一性,超過了瞬間條件的限制,它展示的內容就會發生變化,此時原來的真理就會出現片面性。由此構成思維和存在兩種屬性的根本對立。也就是說,人類的語言不能直接表述出真實的存在。只能把握僵死不變的歷史事件。

「思東的博客:論中國傳統思維方式的缺陷」

以上就是說,語言表述的屬性是瞬時性,形式是靜態的描述。這與客觀存在形式不斷運動變化的屬性相矛盾。另外,不久前,我和朋友鄭帥也談到了語言在表述上所面臨的問題,他給出了一個有趣的解釋:語言表述的形式是線性的,無論是書寫還是說話,語言文字是一個一個蹦出來的,它不可能同時出來多個或者一次實現立體化的轉向。而思維則是非線性的,結構性的,因此在表述時,就像是用線來畫圖。而思維的圖像已經是對真實存在的一次抽象了,再畫出來又進行了一次轉碼。因此,用語言去表達思維,就像是用一維線條去畫畫。思維把握存在,則是用畫反映實體。如果要反映實體運動,則更加困難了。

其次語言靠聲音表述和文字書寫來傳達。上面談得是表述,下面我們再看看語言文字本身所體現的思維認識上的局限性

語言結構受認識結構制約著,這是人類智慧創造出來的文字具有的本質屬性。而這一本質屬性直接體現出思維和存在之間的對立統一關係。由於中國的漢字與西方拼音字元形態不同,因此導致這一屬性在東西方兩種不同的文字中表現形式也會不同。具體來看:

中國人使用的每個漢字的字義都與認識對象保持著直接或間接的聯繫。這種聯繫表明,漢字不是抽象的拼音字元,即是說,它不是與內容無關的一種發音形式。而是與認識對象、認識形態緊密關聯在一起的圖形、圖像。這一屬性決定了漢語中不需要藉助西方亞里士多德的形式邏輯規則,如A=A的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就可以將思維和存在的矛盾關係展示出來。

漢字的造字方法其直接形式就是從認識對象中抽取出大致的輪廓、形態和特點,是以存在對象的形態特點為根基的。

如「在」的形成機理是這樣的:

由於西方的拼音字元在形態上與漢語拼音一樣,都是與內容無關的發音形式。因此,為了避免抽象的符號形式與表述的具體內容之間出現無謂的爭辯,亞里士多德率先制定出形式邏輯規則,強行規定文字本身不是無內容的符號,而是有客觀內容的,它在意義環節實現了思維和存在的同一性。對於漢字形態來說,顯然,根本沒有必要在字義之外添加主觀規定的形式邏輯規則。

因此,漢字具有直接形式的同一性,西方拼音文字具有間接形式的同一性。這種在造字上的差異反映了中、西方先人在認識結構上的差異。而語言結構受認識結構制約則直接體現出思維和存在之間的對立統一關係。

「思東的博客:語言結構與認識結構的關係」

以上,主要從語言表述的屬性與形式和書寫文字具有的缺陷兩方面,反映了思維與存在對立統一矛盾。那麼怎樣才能準確地表述出真實的存在,即動態的存在模式呢?這是中國古代的哲人關注的核心問題。華夏民族的先人在創造漢字的過程中,已經逐漸懂得和把握了思維和存在之間的對立統一關係。為此,《易經》給出了這樣的答案:

《周易·繫辭上》中有這樣的話語,子曰:「書不盡言,言不盡意。」然則聖人之意,其不可見乎?子曰:「聖人立象以盡意,設卦以盡情偽,繫辭焉以盡其言,變而通之以盡利,鼓之舞之以盡神。」

用白話解釋就是,孔子說:「文字不能寫盡言語所能表達的意思,言語不能表達盡心意即所想到的意境。」那麼聖人的心意就不可見了嗎?孔子說:「聖人創立卦象以窮盡所要表達的心意,設置卦爻以窮盡所要表達的真偽,用文辭以窮盡所要表達的言語,變動(陰陽爻)使之通達,以窮盡天下之利,鼓動起舞(而行蓍)以窮盡其神妙。」

這就是中國古代的哲人根據漢字的特點給出的科學表述真理的具體形式:圖文並茂,解說和演繹一體,通過系統表述的形式,才能夠實現思維和存在的同一性

5

總結

我從語言的起源出發,發現了人存在狀況的複雜性,提出了「世界的泥沼」的觀點。在自我-世界的雙向結構關係中,自我只有發展理性,樹立人格,發揮主動性,才能在泥濘的遮蔽中凸顯自我的輪廓。而在自我-世界的關係里,語言作為聯繫二者的中介,共同構成了自我-語言-世界的結構關係。

但是,語言並不時刻起著聯通雙方的作用,由於人的缺陷和語言自身的缺陷而在自我與世界之間形成了一道「語言的高牆」,隔離著雙方的聯繫。如何化解這個矛盾?對人而言,我認同弗洛姆的觀點:發展理性與愛重新與世界建立聯繫。對於語言的缺陷,我藉助「思東」的觀點:建立起科學表述真理的格式,才能解決思維存在的矛盾。而這一任務,則交給哲學去完成。

鹿王的說

自我-語言-世界

關注

書籍的光,文字的翼,通向自我的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鹿王的說 的精彩文章:

TAG:鹿王的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