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動駕駛汽車發展受阻?這兩大焦點必須重視
近年來,人工智慧、物聯網、雲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發展迅速,推動了諸多領域的全新變革。其中,自動駕駛技術的日益成熟,使得汽車產業迎來了新的發展方向。目前,自動駕駛汽車已經成為全球各國矚目的焦點。
發展持續加速
隨著自動駕駛技術不斷升級,商業化前景愈發明朗,自動駕駛汽車成為了全球最被看好的新興產業之一。業內專家認為,到2020年,自動駕駛汽車將迎來初步量產,未來幾年內使用L2、L3級自動駕駛技術的汽車越來越多。
自動駕駛汽車市場潛龐大,吸引了全球各大科技巨頭、汽車巨擘的爭相入局,並不斷加大在自動駕駛領域的投入。而各國政府對於自動駕駛產業的重視也日益提升,紛紛通過政策支持與引導助推本國自動駕駛發展。
我國在自動駕駛領域的發展上進步明顯,不僅在《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等政策中明確支持自動駕駛汽車的發展,同時還積極推進相關基礎設施建設,並加快完善產業發展、道路測試等法律法規和標準規範。
2018年4月12日,工信部、公安部、交通運輸部三部委印發《智能網聯汽車道路測試管理規範(試行)》,我國各地政府也相繼出台允許自動駕駛汽車路測的相關細則。目前,一汽、解放、百度、騰訊等企業陸續獲得了路測牌照。
如何避免信任危機?
雖然自動駕駛汽車發展迅速,各國也都努力為這一新興產業的崛起創造各種有利條件,但是在實際的發展過程中,自動駕駛技術還不是萬能的。就現在而言,自動駕駛汽車很可能會因為頻發的交通事故引起各國民眾的不信任感。
2018年以來,自動駕駛汽車接連發生事故。3月份,Uber自動駕駛汽車在美國亞利桑那州公路測試時引發事故,導致行人死亡;隨後不久,一輛處於自動輔助駕駛狀態的特斯拉SUV在美國高速公路上撞到混凝土隔離帶,司機搶救無效身亡。
當然,自動駕駛汽車發生的事故遠不止這些。固然基本上發生事故的原因都在於人類,與自動駕駛系統很少發生聯繫,但必須認識到,自動駕駛行業對於安全問題的重視程度應當持續提升。在技術水平遠未達到完美的當下,自動駕駛汽車的測試需要更為謹慎。
自動駕駛技術的發展初衷就是為了提升道路交通安全性,如果這一最為基本的要求都達不到,那麼民眾對於自動駕駛汽車的擔憂只會更深。這不僅將影響域內企業的發展進度,影響資本市場和各國的支持立場,更會影響自動駕駛產業未來的發展前景。因此,自動駕駛安全必須是置於首位的。
發生事故誰應負責?
不可否認,在自動駕駛汽車的發展當中,想要完全避免事故的發生並不現實。就像技術再嫻熟的駕駛員,也會因為控制範圍外的事物影響而導致事故的產生。而且,未來一旦自動駕駛汽車實現大規模商用,那麼更需要明確發生事故後的責任劃分問題。
此前,日本政府針對自動駕駛汽車在自主行駛時的事故敲定了一項方針,原則上由車輛所有者承擔賠償責任,將自動駕駛汽車與普通汽車同樣對待。而在外部黑客入侵汽車系統導致事故之際,損害則由政府賠償。
而我國最近頒布的一系列自動駕駛測試法規也明確,測試過程中如果發生了交通事故,將由車輛駕駛員承擔責任。
可以看出,目前全球主流的責任劃分,還是基本上以現有的交通規則為基礎,人類仍然被認為是第一責任人。這種考慮一則是為了取證、判斷的便利性,而且也是為了避免打擊自動駕駛企業的發展熱情。
但是,隨著自動駕駛技術的不斷提升,未來自動駕駛汽車必然會進入到「無人駕駛」階段,因而在責任認定方面也需要因時而變,制定新的規則。如果一味要求車主擔責,恐怕將會影響到消費者的購買積極性。更合理的方式或許仍是繼續提升自動駕駛安全技術水平,並不斷完善責任認定體系,通過技術手段來精準判斷責任歸屬,以確保公平、公正。
※去偽存真,全面智能時代到來還有多久?
※自動駕駛發展「喜憂參半」 這一問題最受關注
TAG:工控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