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燭照人,洗衣自清
秉燭照人,洗衣自清
多少修行人都渴望清凈,夢想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僻靜之地,自己能夠遠離塵世,靜下心來修道。這樣的修行人,真的以為迴避世人,獨自一人生活有利於修行解脫,成就佛道嗎?
或許您喜歡寂靜的山林,或許您確實已經無欲無求,或許繁華的塵世再也沒有任何地方吸引您,您心甘情願過寂靜獨處的生活,您內心對實相沒有絲毫疑惑,完全斷盡了煩惱,如果真是這樣,您可以自由地生活。
但是,如果當您居住山裡,有人造訪您,您突然覺得被人打攪了清凈,您已經不能習慣跟任何人相處了,那麼,您就有必要看看自己是否真的達到究竟解脫,斷盡了煩惱?一個徹悟實相的人,既可以獨處,也可以與他人生活在一起。一個有智慧的修行者,在更多的情況下,他願意選擇與人為伴,來砥礪自己的修行。
人的生活是離不開這個世間的,即使你離開了人群,你離不開食物、花草、空氣和萬物。這一切,哪一個不需要你以慈悲和智慧之心對待方能與之和諧相處?如果你不能和家人或鄰居友好相處,你怎麼能妄想可以和山林、鳥獸、風雨友好相處呢?
如果你連自己的家人都厭煩,您怎麼能指望自己不厭煩山中的訪客呢?還是放下您想獨自一人到山林或僻靜之處生活修行的夢想吧,那不會是您最理想的生活,如果在去那裡之前,你不能與家人、同事或鄰居友好相處。
把自己關在一間屋子裡,或封閉在一隅偏僻之地,即使您把所有的經藏都閱讀了,即使您入定多少天,都不能檢驗您是否斷盡了煩惱,因為那只是暫時摒絕了煩惱的外緣,沒有六塵境界侵染您的六根,而不是從心地上徹達了實相,沒有在根塵相遇時不染萬境。
一個修行人最好的修鍊場所不是山林,而是人群中,是在六根與六塵相接時。雖然您可以暫時住在山林里聞法、思維、修行,但最終,還是要到人群里檢驗您的修行成果,到生活中來實現解脫。
修行的最終目的不是自己解脫,而是慈悲利生,不厭世間,悲濟有情,也唯有在利益他人的過程中,我們才能圓滿自己的無上道果。
修行的始終都離不開人際關係,離不開慈悲利他,離不開眾生。佛陀成就佛果時,第一要報眾生恩,因為是眾生成就了佛陀,而不是佛陀成就了眾生。
珍惜與任何人的關係,你遇到的人一定是你需要遇到的,珍惜他在你身邊的每分每妙,珍惜他給你設置的一切境界,珍惜每一次和她對話的機會,警覺她在你面前時你的所有起心動念,那才是最好的修行時刻。
看看當兩個人的立場不一致時,自己是否和他爭論、衝突、嗔怒!捕捉自己的心念,別讓自己掉到幻境中去。不僅珍惜你的親友,包括你遇到的一切人,向你問難的人,批評指責你的人,譏諷嘲笑你的人,甚至冷漠憎惡你的人,無端傷害你的人。你如何對待他們?能不能如同佛陀對待傷害他的歌利王、提婆達多、外道問難者?不要辜負了這樣的機會,不要把自己關在無人的地方誤以為自己得到了清凈。
你不可能永遠逃離萬物和生命,你只能親近他們,慈悲他們,友愛他們,融化到他們之中,而不是把自己孤立起來。
你遇到的一切人都是你自己,是你的心,你如何對待他們,就是如何對待自己。你去看望一個病人,你真的看望的是他嗎?當你去看望他時,你長養的是自己的慈心。當你拿著燭光為人照路時,你先照亮了自己。你沒有對任何人做過任何事,除了你自己。你越能善和身邊的人,就越能得到自由。你多一分友愛,就多一份解脫。
你心裡若無敵人,就會得到完全的解脫。所以,親愛的,不要逃避人際關係,人際關係中才是真道場,才是練佛處,才是阿練若。無上佛道,只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你離開了本體的眾生,到哪裡成就不二的佛性?你逃避了助你成道的親友,到何處再找這最好的陪伴?
TAG:釋學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