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刺槍術——落後時代的步兵技能

刺槍術——落後時代的步兵技能

2010年時,美國陸軍取消了於新兵訓練中的刺槍術訓練,並以格鬥術代替之,原因是基於現代戰爭中,需要刺槍術的次數已幾乎蕩然無存,甚至在近代戰爭中,靠刺槍術斗拚的事迹也屈指可數,然而,一支以陸地作戰為主的部隊,取消了自單兵熱兵器問世便存在的刺槍術,是否適宜,確實值得探討。

刺槍術和刺刀的源起

刺槍術系建立在單兵熱兵器(火繩槍)出現後的時代,並成為了全世界擁有單兵熱兵器的基本戰技,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火繩槍儘管擁有單兵火力的極致,能夠坐享超過長弓、十字弩的穿透力及殺傷力,但極度不利於重複射擊,且可靠度不佳,只要泡水或受潮便無法使用,成為一根單純的長棍。

基於此,步兵將自己手中的射擊武器來轉作為肉搏武器則是很重要的課題,而幸運的是,人類文明數千年來使用長槍冷兵器的歷史,已經流傳了頗多的教範套路,因此這些教範也加以修改之後,作為在刺槍術的使用上,並使火槍能夠變成單純的長槍來運用,以增強步兵在失去射擊能力時或衝鋒時的能力。

1837年法國陸軍所教的「拋點式」刺槍法,就是源自古典時期的長槍用法,但現在已經從各國軍隊中消失

最早的火槍是沒有裝備刺刀的,而是一種單純的支持火力,但隨著火槍的普及,直至17世紀中期的「投石黨運動」中於法國小鎮Bayonne一役緣起,當時將彈藥打光的農民突發奇想,將矛頭塞入槍口中,這才有最早步槍上刺刀的應用。古典時代的刺刀最起初是直接裝置在槍口上,使得射擊與肉搏必須完全分開,使用上有所不便,直到後來法國人又發明了套筒式刺刀,以一套筒裝置在槍管上,但刺刀自一旁延伸而出,使得射擊與肉搏的功能不相干擾,而這也成為了日後刺刀裝備的基礎概念。

套筒式刺刀是第一種可以兼顧開火和刺槍要求的刺刀

而刺刀的造型,則是從最早的矛型,演進至單錐型、劍型、刀型,最後至多功能型,我們可以確定的是,每一種構型刺刀都有它自己的設計目的,譬如矛型就是延續自冷兵器時代的產物,單錐型則是強調突刺,劍型與刀型則是在兼具刺/砍或攜帶性之中做取捨,至於現今作為主流的多功能刺刀則是在刺刀上添加了求生刀以及戰鬥刀的色彩。

1987年推出的M9刺刀是多功能刺刀的典範

不過不管是哪一種刺刀,它們絕對會有一種功能,那就是殺死敵人,透過自己可以辦得到的方法,而這些方法,則要靠步兵自己去發揮,而對於刺槍術,下一個章節則是要來介紹世界各國幾種具有特色的刺槍術。

三種國家軍隊的刺槍術特色

在此特舉這三個國家的原因,是因為這三種國家分別代表了傳統、修正以及無托槍型的刺槍術應用,因此在應用上也有微妙的不同,以下就是要探討這三個國家刺槍術對於精神層面和技術層面的箇中奧妙。

日軍刺槍術:

最初日軍在接受西化時,學習的肉搏方式為法式刺槍術,而在1887年舊日本軍則廢除了法式刺槍術,並將日本國傳統槍術轉變作為日後日軍刺槍術的依據——銃劍術。

日軍刺槍術的武術色彩強烈,並強調刺槍對抗刺槍的攻擊/防衛性,同時,他們也在這一方面做的相當優秀,也因此日軍刺槍術除了有基本突刺之外,亦有格擋後突刺的套路(譬如防右刺,就很類似大槍攔拿扎中」拿」的動作)。然而也因為濃厚的武術氣息,使它與其他刺槍術的格擋動作較不相同,日軍刺槍術似乎沒有提到使用槍身去硬擋劈砍,而是使用槍頭將對方的武器撥開後,再行突刺。

同時,對於扭打混戰,日軍刺槍術是沒有一個比較明確的解套方式的,日軍刺槍術的套路里並沒有托擊的招式,而是建立在以距離取得優勢的肉搏中,而不做扭打的動作,這種情況其實很容易被了解,日本傳統槍術由於是針對冷兵器時代的,而在冷兵器作戰中,以整齊劃一的隊型利用長兵與的保持對我最有利的距離,最容易獲得勝利。

私估計,日軍刺槍術在陷入扭打時,應該是盡量拉開距離,並再使用刺刀拚鬥之,而同時以舊日本軍配備的三八式步槍和其三式刺刀足有1.68米,可以完全發揮距離優勢。

於突刺時,日軍刺槍術強調的是「氣、刀、體一致」,以體育科學來看,就是所謂結合吐氣、快速肌肉釋放的爆發力,而儘管運用的是全身的力量,但是日式突刺並不強調以誇張前探的身體動作將刺槍送出,而是仍然站穩原地的方式,儘管這樣局限了刺槍的攻擊距離(然而日軍的長步槍還是很有優勢),但也比較容易進行下一次的攻擊,並減少曝露於危險的時間。而日軍刺槍術於近代的實際應用,則是在對中國侵略戰爭中大放異彩,華中戰區是二次大戰中仍有一定比率的白刃戰的戰區,因為此時面對的中國軍隊,屬於尚未完全工業化的軍隊,在中國軍隊火器無法大量配發的情況下,就有一種大刀隊的特別編製,以彌補火器的不足。

在國軍以大刀對抗日軍刺槍術的戰績,是為國人所熟悉的,在此特舉一例,在喜峰口戰役之中,國府29軍大刀隊夜襲日軍,大刀隊500名僅剩20餘存活,但同時日軍卻是從原本的2000名中折損1500名(很可能在暗夜中有所誤傷,或是宣傳戰的誇大說詞)。

然而,這段戰績的實際性已經無從考察,也許是為了激勵國人抗日,特別將大刀精神放大,強調國軍在冷兵絕對勝過日本人,但儘管在華中戰場上看似冷兵交戰的機會多,但有多少是死於射擊或刀口之下,都沒有確實的數據來統計和支持刺刀或大刀的過度強大,倒是日軍則是在華中戰場上習慣利用刺刀衝鋒擊潰敵人,因此深信刺刀衝鋒的威力驚人。

再探討到訓練方面,在單人訓練的方面上,日軍刺槍術的訓練方面多是以熟悉動作,並且刺向空氣(自己想像出來的敵人)為主,藉此來使士兵熟悉動作,並透過做動作時的吼聲,強化其決心,時至如今,日本陸上自衛隊仍是用這種練習方法。而至於在對練時,則是兩人為一組,使士兵習慣面對對手的感覺以及其距離感,訓練中先以覆膠頭竹槍代替實槍,第一是防止練習時實槍損壞,第二是增加士兵的安全性,而在這個階段,也是教習的開始,懂得教習精隨並懂得活用的士兵,方能在戰場上取得優勢。

美國陸軍刺槍術:

美國陸軍手冊 FM 3-25.150中的刺刀突擊課程提到,刺刀訓練包含幾項要點:

增進刺槍術之攻擊能力。

增進體能以及士兵侵略性。

增強士兵協調性、侵略性、速度、精確性。

提供士兵接近真實的肉搏戰情況。

考驗士兵在真實作戰中所需要的耐力以及決心。

提供給小隊長領導的機會,展現士兵的領導才能以及控制力。

美軍刺槍術不管在1943年的(FM23-25)或是2002年(FM3-25.150)的教範中,至少都提到了提升士兵對於的決心和勇氣等,不過這些共通點也是全世界刺槍術訓練所有的,並不是特殊之處。美軍刺槍術依據槍型和刺刀長,不論是握法或者是刺法已有很大的改變,從以前持用春田步槍這種傳統槍枝的握法,演進到使用M16槍型的握法,甚至是變體的手槍握法,都足現美軍刺槍術的與時俱進。

先以FM23-25配發的年代來說,M1905刺刀有40公分長,而M1刺刀則有25公分),而春田或格蘭德步槍也有超過100公分的長度,加裝上刺刀後就有約合125至140公分的長度,是適合用來進行長距離突刺的,同時利用美國人手腳長的優勢,便能夠達到遠距離肉搏的能力。在FM23-25的圖示中,突刺有分兩種,一種是長刺另一種則是短刺,長刺是先藉由屈膝呈預備姿勢,後一次屈膝並頂腳將全身力量爆發,以刺刀瞄準喉嚨或要害部位後往上頂出,而短刺則是較為平刺的瞄準,然而不論哪一種,美式的突刺都有彎下腰的情形,猜測是要躲開對手在平行時的突刺或其他攻擊手段。

FM23-25中所記載的短刺及長刺

然而美軍比日軍刺槍術強調了托擊的動作,在雙方扭打混戰時,距離沒有拉開的情況下,突刺是派不上用場的,因此劈砍和托擊就變成了合宜的作法,然而劈砍有時因為槍身太長,刃面反而沒辦法對敵人造成有效傷害,因此更加快速的托擊便成了最適合的手段。(這個特色有融入到國軍刺槍術中)

托擊法在進入扭打之後,是一種快速的解套辦法,即便不用刀刃,用沉重的槍托也能造成嚴重傷害

在兩把槍碰觸時,一個出奇不意的上托擊再配合直托擊往往能夠造成對手暈眩,並且倒地,而美軍也想出了一個很直覺性的連續打法,使用上托擊打擊對手後,直托擊造成更嚴重的傷害,如果缺乏效果或沒有擊中,就馬上使用劈砍的方式殺傷對手,此時劈砍的區塊大約會在鎖骨至頸部的位置,絕對能造成失能效果。

隨著時代演進,到了換髮m16的現代,FM3-25.150教範也依照時代需求和槍枝的不同而有了修改,FM3-25.150仍保留有傳統的突刺,但也有一種修改式的突刺法,放棄了全身動作來換取突刺距離的作法,並採用比較穩固的方式,直接用手臂力量將刺刀突刺出去,同時也不硬性規定改持槍托根,而直接持握把突刺。

FM3-25.150有記載修改式突刺法以及傳統突刺法,握法也有持握把跟槍托根部的差別

握持手槍握把的握法,主因是依據開槍手能夠在不用變化握持位置的情況下能馬上進入肉搏狀態,相較於傳統的槍托根握持法,手槍握把握持法享有了更高的反應速度,儘管在刺刀對抗刺刀的格鬥之中,這種握持法可能缺乏優勢,但在現代戰爭中,刺刀交戰的機會可說是微乎其微了。而到了訓練方面時,美軍的刺槍術訓練擁有一個固定的刺刀場,會要求學員走完這整路,並且運用刺刀去捅這些固定靶,有些是暴露在原地讓士兵突刺的,有些則是中間做了一隻橡膠槍,必須要格擋開後攻擊,透過這種情境式的訓練,士兵更能了解在戰場上的感覺。

無論是持槍托還是握把,不管是美國陸軍和馬潤都沒有硬性規定

這是以前美國陸軍在刺槍訓練中所設置的刺槍靶,提供士兵一定的打擊感以及互動性,現在已經不再用了

但在刺刀對練的部分,美國陸軍現在已經沒有使用對刺的項目,即使有也是使用套上刀鞘套招,而真正在練習對打的部分,則是全身套護具,手持Pugil stick對打。

Pugil是一種源自於民間、逐漸轉化到軍中成為培訓士兵攻擊鬥志的器材。相較於刺槍術對練,這種方式更安全,也能達到提升士氣的目的。

英軍刺槍術:

之所以提到英國的刺槍術,是因為這個國家軍隊採用了無托式步槍,在刺槍術的搏鬥上,無托式步槍無疑是最缺乏優勢的形式,相較於所有傳統構型的步槍,他的槍身長最短,槍管(含刺刀)所觸及的距離也最短,但這並非代表這種步槍不能使用刺槍術,反而在重視刺刀戰的英軍中,刺槍術訓練仍然是英軍的重要課題,同時英軍也是二戰後中有發揮刺槍術最多的軍隊。

第一次是1982年的馬島戰爭中,英軍蘇格蘭衛隊對阿根廷軍的廢屋山陣地發起刺刀衝鋒,並且成功奪下據點,衝鋒中折損英軍29名 (包括下令衝鋒的排士官Ian McKay),阿軍損失50名。第二次則是於2004年的伊拉克戰爭中的巴士拉,英軍被100多名叛亂份子所包圍並釘死,為了突破窘境,英軍指揮官下令刺刀衝鋒,最後以消滅35名叛亂份子,而本身傷者3人者突圍成功收場。

第三次則是2009年9月,英軍少尉James Adamson帶領排過河,並在遭遇塔利班突擊時,先用手中的步槍射殺一名聖戰士後,再利用掩護迅速爬上岸,從樹叢後跳出來用刺刀一槍刺進機槍手的胸膛,刺殺了那名機槍手,拯救了整個正在渡河的士兵。

就舉這三個比較著名的例子來說,儘管這兩次的刺刀衝鋒所持用的步槍都不同,前者是傳統構型且較長的FAL步槍,後者則是無托構型且較短的L85步槍,但其所發揮的精神和效果是一樣的,前者是衝鋒佔領陣地而後者則是突圍。

不得不注意的是雙方的素質,同樣是英軍的敵人,阿根廷軍就是受過完整訓練的正規軍,但在伊拉克以及阿富汗面對的卻是素質差的叛亂份子(可能中間有包含前伊拉克軍或傭兵,但仍是參差不齊),也因此在收效上也有所差異,然而不論如何,刺槍術的價值可說是被英軍給完全體現了,對他們而言,刺槍術仍是一個必備而實用的技能。

在訓練上,由於無托式無法像傳統步槍樣達到如此長的觸及距離,並且難以利用槓桿的方式,使出有效的垂直托擊或水平托擊(如果硬要使出的話還是可以達成,但是極為不便),也因此英軍需要另一種方式來操刺槍,除了原本的握手槍握把之外,亦有手扶槍托底部的握法,這種握法並非偶然出現,而是為了加長突刺距離以及力道所做的,早在19世紀的教範就有出現過。

自從19世紀初,這種特殊的持槍托底握法就有過記載,用以增加刺刀的殺傷範圍

這種奇特的持槍托底握法,在現代握持L85的英軍手上又出現了,並且與手握手槍握把的握法共存,但是,英軍並沒有硬性規定要用哪一種與敵接戰。

英國萊斯特大學軍官訓練團照片,可以見到準備刺刀衝鋒的姿勢,並沒有硬性規定要扶槍托或者握把

同時,英軍的訓練並沒有真人刺槍對練,不過,他們在訓練時,教官會在一旁吼叫,要學員摧毀眼前的假人靶或假沙包,並且要求學員發出戰吼,以增加自己的決心,此舉對於提升士兵的武勇之心非常有效。

下期我們講介紹台軍目前的刺槍術現狀和問題,敬請期待。

跨海投稿,歡迎打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逆火行 的精彩文章:

飛機胸口上的激凸,能縮短几十米降落距離,讓汽車尾翼不再是擺設
055要下水了,然而更重要的是她背後的秘密!

TAG:逆火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