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黏人的女朋友怎麼辦
京師心理
大學堂
﹀
﹀
﹀
先來個單身狗鏡頭:每天晚自習結束走到宿舍樓下,都能看到一對對依依惜別戀戀不捨的情侶,有必要這麼膩歪嗎,冰冷的狗糧在我臉上扑打……
再來個情侶視角:
「晚安。不要睡過頭了。」
「這句剛才說過了。」
「是嗎?做個好夢。」
「這個也說過了。這樣下去我們永遠回不了宿舍了。」
回到單身狗鏡頭:有必要這麼黏嗎?
悄悄插播男朋友內心戲:我有個黏人的女朋友我能怎麼辦?我也很絕望啊!
有個黏人的女朋友是種怎樣的體驗?
搞中文研究的小夥伴大概會耐心地給你解釋:「黏是像膠或糨糊所具有的、能使一個物體附著在另一物體上的性質,那麼黏人的女朋友的含義是:女朋友像膠或糨糊一樣黏著她的男朋友。」而搞心理學研究的小夥伴大概會這麼說:「我有一個高焦慮低迴避的痴迷型女朋友。」
我痴迷故我黏人
學堂君之前已經給大家科普過「成人依戀類型」了(《見不到你使我焦慮,而你卻總想逃避 | 成人依戀類型與人際關係》),裡面談到依戀理論往往從焦慮和迴避兩個維度來評價依戀質量。焦慮指人們擔心依戀對象(如戀人)不是真正愛自己,害怕自己被拒絕、被拋棄;迴避指人們不喜歡與依戀對象親近,不喜歡依賴依戀對象,對依戀對象表露內心會感到不舒服。
根據焦慮和迴避的程度可以把成人依戀劃分為四種類型:低焦慮、低迴避的屬於安全型(Secure),高焦慮、低迴避的屬於痴迷型(Preoccupied),低焦慮、高迴避的屬於疏離型(Dismissing-Avoidant),高焦慮、高迴避的屬於恐懼型(Fearful-Avoidant)[1]。如果一個人既表現出渴望親近和依賴他人,又表現出很害怕被拒絕、被拋棄,具有消極的自我形象,甚至認為自己不值得愛,那麼ta很可能屬於痴迷型依戀[2]。屬於痴迷型依戀的他們,很希望和戀人的關係更親密,又擔心對方並不想和自己那麼親近,他們常常懷疑戀人對自己不是真愛,他們對親近的渴求有時還會把戀人嚇跑。
黏人的喜與憂
有個黏人的女朋友可以說很契合情侶對親密感的尋求了。戀人是你的安全基地和避風港,是可靠的存在,讓你解決問題都散發著自信從容的光芒;即使遭受挫折,你也可以轉向戀人得到治癒;面對離別,你們依依不捨,感到痛苦[3]。這個黏人的女朋友,她把你視為她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她對情感的投入讓你覺得很安全。
有個黏人的女朋友,讓你感受到被信任、被依賴、被深深地愛著,是種不錯的體驗,但她也會給你帶來很多煩惱。她可能常常對你撒嬌,容易吃醋;可能會擰不開瓶蓋,也可能無理取鬧;會因為聯繫不到你心急如焚,甚至給你來一波奪命連環call;還會需要你做出一些行為來證明你愛她。你正在王者峽谷大殺特殺,忽然女朋友召喚你,你不由得委屈巴巴:我都學習了一整天了,就不能讓我安靜地玩會兒遊戲嗎?你知道我又雙叒叕被舉報了嗎?!
黏人的女朋友是怎樣煉成的?
當你那黏人的女朋友不再像一隻毛茸茸的小奶貓,而是化身為一隻扎人的小刺蝟,嚴重地影響了你的生活,你大概需要一份針對黏人女朋友的應對指南。而在閱讀應對指南之前,你還需要了解你的女朋友為什麼如此黏人。
依戀的內部工作模式
人類的依戀關係在嬰兒期為滿足人們的生存需要建立起來,並在他們之後的人生中不斷發揮作用[4]。依戀的內部工作模式理論認為,人們關於自己和他人的認知與情感表徵是在與其看護者(一般是父母)的早期互動關係中逐步建立起來的,並在他們隨後的人生中繼續影響著他們的思想、情感和行為[5]。
人們在嬰兒期會形成父母是否敏感、可得和有反應的認識,這會涉及他們對自我價值的判斷。當父母在嬰兒身邊,關注嬰兒,能敏感地覺察到嬰兒的真實需要,嬰兒就會認為他人有反應並且可信,而自己是有被照顧價值的;反之,如果父母忽略嬰兒的需要,表現出拒絕時,嬰兒就有可能認為自己是不值得關愛的。在童年期和青少年期,人們接受到的相對一致的看護經歷會在不斷重複的過程中穩固下來,而人們與父母建立的早期依戀關係也會影響他們隨後的人生階段中發展起來的同伴關係和親密關係[6]。
在親密關係中,人們也會因為戀人在身邊並及時回應自己而感受到愛與安全,如果與戀人失去聯繫,人們會感到焦慮。屬於痴迷型依戀的人更想與戀人形成緊密的聯繫,也更容易對分離產生焦慮,所以他們會更多地擔心自己的戀人是不是關愛自己、能不能及時地回應自己。他們渴望與戀人親近,但又害怕戀人並不想要那麼親近[7]。也就是說,這個黏人的女朋友,她對戀人很依賴,見不到戀人時容易胡思亂想、患得患失,害怕戀人拋棄自己。但這種對親密與安全的渴求,可能會超越戀人的邊界[8],反而讓戀人望而卻步。
我該拿我黏人的女朋友怎麼辦?
當黏人的女朋友對親密和承諾的渴求過於強烈時,常常會讓他們的男朋友感到無法理解,甚至會覺得厭煩。「我不是剛把你送回宿舍嗎?我還沒坐下呢你又找我!就不能讓我安靜地學會兒習(玩會兒遊戲嗎)?」[男朋友一臉懵逼.jpg]那麼,是時候採取一些行動了!
假如你是那個男朋友……
首先,作為男朋友,你要知道:你的女朋友老纏著你,還試圖融入你生活的方方面面,希望你陪她做各種蠢蠢噠(劃掉)事情,是因為她喜歡你、信任你、崇拜你,只是她表達愛的方式讓你無法舒服地接受。而機智的你早已看穿了這一切,並拿起學堂君的操作指南津津有味地閱讀起來。
識別你的情緒。當你陷入「她怎麼又來了」的煩躁中時,不妨先體察一下你此刻的情緒:你現在感到很煩躁、也很無奈,是因為女朋友打擾了你學習/休息(遊戲),還是因為你手感不好連輸兩局排位,而這時候剛好女朋友(的消息/電話)出現了?[女朋友:「這個鍋我不背!」]
如果根據覺察與判斷,機智的你排除了其他可能的原因,認為就是你的女朋友影響了你的心情,你覺得是時候對你黏人的女朋友攤牌了,你需要知道如何更好地與她溝通。
明確溝通的目的[9]。比如,我希望女朋友不要這麼黏我,給我更多自主的時間。在努力達到目的的同時,你也要思考可能的後果。女朋友一哭二鬧三上吊,認為我不愛她。為避免這些可怕的後果發生,你要預先設想可能的應對措施。如說話的態度要真誠,語氣溫柔平緩,甚至考慮要不要先表個白。
溝通時可以走「事實-情緒-要求」三部曲。先擺出事實,「你突然找我,我當時正在玩遊戲」;並表達事件帶來的情緒,「我有點鬱悶」;再明確地提出要求,「以後我會提前告訴你,我接下來要玩遊戲,我希望這期間不被打擾」。為了避免女朋友覺得遊戲比她更重要,可以加上,「當然,如果你有任何緊急的事情,還是隨時聯繫我。」為了防止送命,還可以加上表白、賣萌等若干加成,這裡就不示範了。
在溝通時,要同時注意自己的情緒和女朋友的情緒。如果爆發了比較強烈的消極情緒,可能要先處理情緒,等雙方比較平靜時再繼續溝通。比如女朋友突然哭著說:「你是不是不愛我了?」這時候需要先順毛,適時加入非語言信息,給個溫暖的抱抱,先撫平情緒再進一步溝通。
假如你是那個女朋友……
如果你是黏人的女朋友本人,這裡也有一些建議。你可能需要提升自我認識,深入地了解自己、剖析自己。或許自己焦慮的觸發點早在小時候與父母相處時就存在了,不能一味地指責戀人。如何了解自己呢?可以找個不被打擾的時間,回憶自己與父母相處的時光,記錄那些印象深刻的事件、影響生活軌跡的重大決定,分析你在之後產生了什麼變化,過去的經歷如何塑造了現在的你。
你要對自己負責,對自己的生活負責,同時也對男朋友負責。當你的男朋友專註搬磚/休息的時候,盡量不去打擾他,等他學習/工作/遊戲告一段落再對他表達你的關心與思念。你要知道,你並不需要用使他分心的方式來證明他愛你。你要學會自己給自己滿足感,而不是依賴男朋友來獲取滿足感。在戀愛中,學會用雙方都能接納的方式表達愛。
不得不強調的一點是:依戀風格雖然具有一定的穩定性,但成人依戀風格也有一定的改變和波動的空間[10],不要給自己貼上「痴迷型」的標籤之後就加個「永遠」的期限。依戀安全性的改變和人們所處的生活情境息息相關,依戀安全性會隨他們自身和人際狀態方面的原因而改變。所以,痴迷型依戀千萬不要放棄向安全型依戀改變的機會啊!
知乎「黏人的女朋友都有哪些優點?有哪些缺點?」提問下面有個回答是「鍛煉了男朋友甩女朋友的力道」;但在「有一個不黏人,獨立自主,有自己生活的女朋友體驗如何?」問題下面,有個觀點是「女朋友很獨立,不粘人,有自己的生活,也許是她不愛你」。就像答題速度和正確率的權衡一樣,我們也要在黏人和獨立之間找到平衡點。希望我們都既相愛,又自由。
學堂君
首先,學堂君身邊也有因為男方太黏人了而分手的個例(傳說中的奶狗型?)。
其次,戀愛中的大家看到這篇一定非常驚慌:我是不是太黏人了?Ta是不是忍我很久了?其實學堂君也見過女方被朋友說太黏人後「改善」,被男朋友說她變得不夠愛他了的,溝通後男朋友說:你再聽別人的你就是個傻子,我就喜歡你管我!(哇學堂君強行塞狗糧)
所以溝通啊,最重要,問問你的戀人是否喜歡黏人的你吧,不喜歡還可以分了找個喜歡的嘛學學推送里的方法嘛。
參考文獻:
[1]Mikulincer, M., Gurwitz, V., & Shaver, P. R. (2007, August). Attachmentsecurity and the use of God as a safe haven: New experimental findings. In L.Kirkpatrick (Chair),Current directions in attachment, religion, andspirituality research. Symposium conducted at the annual convention of the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San Francisco.
[2]吳薇莉,方莉. (2004).成人依戀測量研究.中國臨床心理學雜誌, 12(2),217-220.
[3]鍾歆,劉聚紅,陳旭.(2014).青少年同伴依戀:基於發展的視角.心理科學進展,22(7), 1149–1158.
[4]王爭艷,劉迎澤,楊葉.(2005). 依戀內部工作模式的研究概述及探討. 心理科學進展, 13(5),629-639.
[5]Bowlby, J. (1979). The making and breaking of affectional bonds. London:Tavistock.
[6]Bretherton. I., & Munholland, K. A. (1999). Internal working models inattachment relationships: a construct revisited. In: J. Cassidy and P. R.Shaver (Eds). Handbook of attachment—Theory, Research, and ClinicalApplications. New York: The Guilford Press.
[7]Ainsworth, M. D. S., Blehar, M. C., Waters, E., & Wall, S.(1978). Patterns of Attachment: A Psychological Study of the StrangeSituation.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8]Waller, N. G., & Shaver, P. R. (1994). The importance ofnongeneticinfluences on romantic love styles: A twin-familystudy. PsychologicalScience, 5(5), 268-274.
[9]Adler, R. & Proctor, R. (2007). LookingOut/Looking In. Belmont: Thomson Wadsworth.
[10]王岩, 王大華. (2012). 成人依戀的穩定性. 心理發展與教育, 28(4), 442-448.
作者 | Margaret
編輯 | J16
TAG:京師心理大學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