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億「頭上生意」市場需求暴漲 倒逼植髮技術升級
本報記者 朱萍 北京報道
「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來植髮,以往是30歲以後,現在提前至25歲甚至20歲就有來植髮的。」近日,在2018年第三屆中國毛髮移植大會暨第六屆亞洲毛髮移植大會上,科發源植髮醫療集團李興東院長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指出,目前植髮年齡在不斷往前移。
行業數據顯示,中國脫髮人群大概有2億人,且在持續增長。對此,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九人民醫院毛髮移植中心主任劉清在上述大會上也指出,植髮行業強大需求在倒逼技術快速增長。據了解,目前正在從傳統鑷子植髮向微針植髮過渡,較之傳統技術微針技術對組織創傷小,可以較快恢復。
龐大的潛在市場及技術的發展,將植髮催生成一個擁有巨大利潤空間和巨大市場潛力的朝陽產業。
不過,隨著植髮市場需求的不斷擴大,行業內的競爭也愈發激烈,越來越多的資本進入這個行業。對於資本的介入,李興東表示需要持理性態度:「現在因為資本的推動,可能有很多原本不需要那麼早植髮的人會提前植,植髮機構的發展首先要建立在穩步基礎之上,要『回歸醫療本質』。」
倒逼技術發展
據了解,目前年輕人、女性等均有脫髮或脫髮趨勢,脫髮人群的年齡下沉速度出乎意料地驚人。
在上述會議上,北京同仁醫院主任醫師楊秀敏指出,現在的脫髮人群越來越趨於年輕化。「年輕人在擇業或者結婚時,對方都需要看形象,這就造成了年輕人很大的困擾,為改善這種情況,很多人選擇進行植髮。」
劉清也指出,從今年、去年兩年臨床數據上來看,患者人群脫髮年齡都已經提前了,很多20歲左右男性來看脫髮問題,而且他們的脫髮類型不再是輕度而是重度。
李興東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從科發源接觸的植髮人群看,現在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來植髮,以往植髮人群的年齡大多數是30歲以後的,現在提前至25歲甚至20歲就有來植髮的,男女比例在7:3至8:2之間。
有數據預計,到2023年,全球植髮市場規模將達到238.8億美元,未來五年的年複合增速將達到24%。
龐大的潛在市場也在倒逼技術發展。在劉清看來,植髮行業現在面臨的是整個需求在暴增。而這也反向形成了市場壓力,倒逼技術快速增長。「技術一定要不斷地滿足供應需求,客觀需求呼喚更精進的技術,呼喚更無創的技術及損傷更小的技術。」
據了解,目前傳統鑷子植髮和微針植髮兩大主流技術都非常成熟。其中,微針植髮是一種更科學先進的植髮方式,目前國際先進的植髮機構都是採用該種技術。相比使用寶石刀、鑷子的傳統植髮方式,其創傷小、密度高、方向自然的優點受到業內廣泛認可,也是2017年世界植髮大會(ISHRS)推薦的植髮技術。
李興東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介紹稱,目前包括科發源等在內的國際植髮機構,同在植髮手術時都在採取微針技術。「對組織創傷越小恢復得就越快越好,微針種植孔會比傳統鑷子植髮的孔小三分之一,大大降低了手術過程中對頭皮的創傷。而且種植毛囊成活率比較高,同時術後的癒合速度也更快。」
不過,相對於傳統種植,微針的成本較高。李興東介紹說,如傳統的寶石刀打孔,用鑷子種植,有兩個人就可以了,但是微針需要五六個人;同時微針的器械也比鑷子成本要高,鑷子是鈦合金或者不鏽鋼的,可以消毒重複使用,微針植髮器械用完一次就沒辦法再用。
回歸醫療本質
對於中國植髮技術的發展,在上述大會上,全球植髮之父、FUE取發技術開創者William Rassman博士接受採訪時指出,中國的植髮技術是從2007年開始發展起來的,到現在有11年的歷史。但是中國發展速度非常迅速,現在在質量方面已經能夠與美國的技術持平,所以我非常看好中國的市場。
據了解,目前植髮市場的機構在公立醫院的科室及民營的專業植髮機構。目前規模較大的民營機構包括科發源、雍禾植髮、碧蓮盛等。其中科發源以微針技術見長,科發源於1997年成立於北京,擁有了9個國家專利技術,2018年預計集團分院數量達到30家。
在植髮領域,民營醫院佔據了較大市場。他們受制約於團隊,因為這是屬於皮膚科的。「皮膚科在整個公立醫院不是重點科室,這個團隊達不到批量手術的規模。」李興東指出。
在李興東看來,公立醫院並不是缺的人才,公立醫院缺的是人,因為每個科室里人員的編製是有名額限制的,相對來說民營機構更為靈活,而植髮手術恰恰又需要團隊協作,種這麼多的數量,肯定需要團隊配合。
因為民營機構的靈活性及潛在市場前景,使得資本開始密集性進入植髮領域,但同時也引發了不少問題。多位植髮行業專家稱,在資本推動下,很多原本不需要植髮的人會提前植髮。
劉清指出,是否植髮需要看具體脫髮情況。如需要考慮脫髮是否是漸進性脫髮,如一夜之間脫髮的斑禿,部分是可以自愈型,不需要治療的;另一方面,消費者覺得自己的脫髮在一定程度上緩慢進行,外觀改變不明顯,但是已經達到了一定程度就要考慮毛髮移植。
與此同時,李興東指出,如果這個行業因為資本為逐利推動迅速發展,開機構的速度遠遠大於培養成熟醫生團隊的速度,培養人員會更短缺,造成手術水平有差距。「希望這個行業理性發展,回歸醫療的本質。」
※董明珠再談與雷軍10億賭局:這個決策不可能做錯,預備了50個億
※無人駕駛「邁坎」
TAG:21世紀經濟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