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藝術書架│《中國美術教育史略》

藝術書架│《中國美術教育史略》

點擊「中國文化報·美術文化周刊」更多精彩

《中國美術教育史略》 鄭勤硯 著

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2018年3月版

以古為鑒 由精入宏

——讀鄭勤硯《中國美術教育史略》

于洋

對於中國美術教育的傳統,我們都有初步的印象,但對於美術教育從上古階段一直到近代的系統而完整的發展歷程又相對陌生,因此,鄭勤硯所著《中國美術教育史略》對美術教育發展史的描繪和梳理就非常有價值。我對本書的第一點體會是以古為鑒。古代歷史對於我們其實就像是一面鏡子,很多美術發展的歷程和事例,一些美術教育的規律不斷積澱。我們現在學習西方的教育理念,但是西方也在學習我們,特別是中國基礎教育方面。因此,從這個角度上說,以古為鑒,就意味著你要把古代的脈絡要摸清楚。這部書雖然叫「史略」,但它從宏觀的角度對於整個的中國美術教育做了鳥瞰式的同時也是由精入宏的、由點及面的梳理。如果想在相對短的時間內了解二三千年的中國古代美術教育發展歷史的脈絡,看這本書就會對整體脈絡有一個相對清晰地掌握。如果你想對中國美術教育的歷史有一個宏觀了解,特別是想從中國的美術教育發展歷史裡面獲得一些具有規律性、價值性的養分,這本書提供了非常好的案例。並且,這些案例不單單是文獻的堆砌,更是有一個能夠自圓其說的邏輯,這對於寫史來說是有一定的難度的。因為要做中國美術教育的發展歷史並不容易,要把各個階段體系梳理清楚,特別是有一個宏觀的把握。無論從專業領域的從業者還是一般的美術愛好者,都可以從中得到收穫。

第二點體會,這本書能夠抓住民族特色。我們今天所講到的「美術」這個詞不是中國古代漢語辭彙,而是一個現代新詞。「美術」一詞是19世紀初20世紀末藉由日文譯自拉丁文、法文的詞語,這個詞語的歷史也只有一百多年。在中國古代,繪畫就稱為「畫」「畫繢之事」,「美術」一詞天然就包含現代語境。從語言學或者從學術研究的角度,我們今天已經借用了很多西學觀念與方法去研究它,包括對於教育規律的理解上,已經植入了很多現代西方理念。20世紀西學東漸以來,我們總有一種不自覺的判斷,先入為主地覺得西方的就是先進的,比如幼教觀念裡面開始照搬西方的一些體系、架構。而事實上,中國自己的美術教育的傳統是有規律的,這些規律值得我們一點一滴總結,從五代兩宋開始的畫院體系裡面有翰林圖畫院、「畫學」,一直到明清以後各種畫譜畫訣的盛行。這個規律特別值得深入研究,而且亟待納入今天基礎美術教育的課程內容,把這部分打通,就會顯現出特有的價值。現代意義上的美術學院的體制與創作規律也是如此,大多都是從西方引進,那麼我們自己的規律在哪裡?我們如何審視、發掘、重構自己的規律?比如對於中小學美術中中國畫的知識是不是需要更為深入地解讀呢?還是只停留滿足於表層化、概念化的理解?小孩子的很多理解能力,包括敏銳度,可能在成年人之上,有時候我們的教育內容可能會低估他們的能力和接受程度。那麼傳統的中國美術教育的規律在什麼地方?比如中國傳統的美術教育是私塾教育,20世紀後有了現代學院式的美術教育。我們還應看到中國古代的私塾教育有其優勢,現代學院教育也有其劣勢,中國美術教育諸多的特點、優劣、得失都需要去總結,去進一步地研究和學習,如在傳統文人畫的傳習過程中師徒幫帶的教育方式等。今天,我們可能將一個人的多元式、全面式的創新發展看得太重,我們越接觸中國古代美術教育的規律,對這些特點就越有感觸,就越能找到我們自己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我們文化裡面獨有的東西和特點,需要我們俯下身、回過頭一點一點做研究。

第三點心得是由精入宏。做史不容易,因為要有宏觀的把握,也要有點的取捨,有常識的準確性,而且還要詳略得當,把握住主線。這本書雖名為「史略」,如果真正展開可能需要更多的篇幅,但抓住了主線和要義,有客觀敘述也有宏觀評議、概括判斷。因此這本書,既可以精讀也可以泛讀。書中抓住某些點、線的知識並進行延展,不同讀者對於美術歷史的興趣或對美術知識的渴求,都可以從史略中去尋找。

(作者為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學研究部主任、國家主題性美術創作研究中心副主任)

本文刊於中國文化報·美術文化周刊,轉載請註明來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