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軍報聚焦體能訓練:「無科學不訓練」

軍報聚焦體能訓練:「無科學不訓練」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一切工作都必須堅持戰鬥力標準,向能打仗、打勝仗聚焦。

隨著我軍實戰化訓練的深入推進,如何增強官兵體質,培養勇敢堅韌的戰鬥精神,為實戰化訓練積蓄體能,為能打仗打勝仗服務,成為部隊各級面臨的戰鬥力建設課題之一。

今天,我們透過第79集團軍開展軍事體育訓練的一段經歷,探究基層官兵在組織體能訓練時遇到的現實困惑、面臨的矛盾問題。

1

「快樂周末」為何變成「煎熬之旅」

「白天跑、晚上跑,颳風跑、下雨跑,甚至熄燈前還要『加餐』,現在看見跑道都想吐了……」對於第79集團軍某旅戰士張海龍來說,原計劃的「快樂周末」已變成「煎熬之旅」。

自打班長帶他開啟「加練套餐」模式以來,張海龍跑步成績沒提高多少,體力和耐心卻被消耗不少,這讓他感覺很「受傷」。

無意間聽到張海龍的吐槽,班長劉騰飛感到挺委屈:「訓練不刻苦,咋能成標兵?別說海龍他體質較差需要加練,像我這樣自認為體能還算不錯的,如果當初不是班長骨幹攆著跑,我也不可能當上訓練標兵。」

其實,像戰士張海龍和班長之間這樣的矛盾,在基層班排不在少數。

戰士王利家,體育特長生,在新兵連時就是有名的「全能王」。班長郭兆福見他是個好苗子,一心想把他培養成特戰尖子。為此,郭班長給他量身訂製了一份體能訓練計劃:早上下午各一個5公里,睡前俯卧撐、仰卧起坐、深蹲各100個,每逢周末和節假日還給他「開小灶」。一周下來,王利家汗沒少流、苦沒少吃,換來的卻是身體的不適——右側膝蓋出現疼痛。一檢查,他膝蓋里有積液,醫生說是訓練強度過大,恢復保護措施不得力。

某旅下士劉偉彬休假歸隊,第二天便趕上了連隊組織的體能考核。5公里、蛇形跑、俯卧撐……幾輪考核下來,體能向來呱呱叫的他,不僅好幾個課目成績不合格,還出現肌肉酸痛、四肢乏力等現象。

記者調查發現,一些出現輕微訓練傷病的戰士,在有的基層帶兵骨幹「小傷小病不算啥」「輕傷不下火線」的鼓勵下,也都選擇了堅持。

「膝蓋積液2人、肌肉拉傷3人,踝關節扭傷1人……」某營營長閔慶瑞指著一份體能訓練傷病情況統計表說,雖說人數不多,可連隊接連出現訓練傷,對單位戰鬥力建設的影響不容忽視,尤其營連進行班組課目訓練,少一個人就影響一個集體。

「一方面訓練強度要保證,一方面又擔心官兵傷病數量增多,導致連隊士氣低落,想把體能訓練抓好、抓出成效,的確不容易。」閔營長的擔憂,在其他營連也都存在。

2

現在看,自己過去像是「井底之蛙」

「現在看,自己過去像是『井底之蛙』。」

接到集團軍軍體骨幹集訓的通知時,某特戰旅偵察連副連長段志敏內心其實是「拒絕」的。

「我們的體能素質個個算得上過硬,在賽場上多次摘金奪銀,還需要接受培訓嗎?」段志敏的想法,在參訓人員里並非個例。

讓段志敏沒想到的是,參加集訓不過半天,他就感覺自己「不虛此行」。

集訓中,段志敏和其他參訓人員一起,參加了運動機能生物化學綜合測定。運動指導專家對測試結果進行分析後,分別為他們開出了不同的「藥方」。

「安靜心率較低,耐力項目較好;連續肺活量測試數值逐漸下降,表示身體機能恢復狀況不好……」看見自己的身體機能情況被清晰地展現在眼前,段志敏頓時眼界大開。

「無科學不訓練」,如今成了集訓人員的口頭禪。

「以往我們組織軍事訓練,過多地把精力放在了技戰術上,即使出現體能跟不上技能的情況,還認為是技戰術沒練到位,繼續加大強度,實際上是走錯了方向。」對於之前軍事訓練中遇到的瓶頸,軍體教員陳磊深有體會。

他向記者舉了個例子:一個5公里能跑進18分鐘的戰士,在面對高難度攀岩、顛簸中射擊、泅渡划船等課目時恐怕會面露難色,甚至出現過度緊張的情況,這並不能說明他體能不優秀,只是他不符合多項任務的全面要求。

對此,有過國際賽場比武經歷的副連長馮宇勝有著更為深刻的感受。在他看來,我們參賽隊員的耐力和意志力要更強一些,但在訓練的系統性方面,還存在差距。

「不同的技能訓練需要不同的肌肉群作為支撐,拿一個簡單的俯卧撐來說,標準、直推、窄推、寬距、斜下,不同方式鍛煉的是不同部位,有時候官兵刻意追求一些複雜的動作,卻忘記了簡單動作有時更難做。一些看似簡單的小課目,可能會難倒不少人。」談起比賽的經歷,陳磊惋惜地說:「在比武中,雖然自己靠著頑強意志力取得了個人最好成績,但還是和其他單位的高手有差距。」

軍事體育訓練,鍛煉的是力量,但使的不是蠻勁,鍛煉的是速度,但拼的不是玩命。

「現在看,自己過去總感覺老方法、老經驗已經夠用,實際上卻落伍了。過去為了提高成績不斷加大訓練強度,可實際上一些課目並沒有練出效果,反而事倍功半。」一名基層帶兵人深有感觸地說。

「需要轉變的不只是觀念,更是機制。」該集團軍領導從機制層面向記者做了解讀。調整改革後,他們安排建制營副教導員兼任軍體教員,為部隊大抓軍事體育訓練提供了人才保障。

據悉,「脖子以下」的改革剛一落地,128名軍體骨幹就成了第一批接受培訓的「種子選手」,擔負著重塑該集團軍體能訓練的重擔。

3

體能訓練科學化,帶來意想不到的大變化

冷風刺骨,背著滿滿一身裝具,某旅戰士張濤開始了一次不同尋常的訓練考核。攀爬障礙、搬運物資、野戰救護……多個課目連續上陣,讓他感到這個5公里格外漫長。

踏過終點線的那一刻,射擊考核又緊張展開。一連串的射擊操作流程完成後,他幾乎癱在了地上。

「感覺力不從心,做動作完全是機械的條件反射。」顯然,在這次實戰條件下的綜合考核中,「全能瞄準手」張濤走了麥城。

翻開成績單,官兵們一個個低於往常水平的表現,似乎讓這次考核看起來不太「光彩」。

「體能訓練科學化,帶來意想不到的大變化!」某旅參謀長張海濱告訴記者:「根據我們的調查分析,以往訓練強度並不算小,但存在體能素質上的差異,有的戰士耐力較強,但力量、協調和柔韌性相對偏弱,因此我們在訓練中將戰術動作和體能訓練結合起來,力求讓體能素養全面發展、服務實戰。」

什麼是實戰化需要的體能素養?官兵只有置身實戰場景中才能體會。

「為我量身訂製的『套餐』,很好地彌補了我的短板弱項。」不少戰士在軍體骨幹精心指導下進步很大,重拾了對體能訓練的熱情和自信。在某連最近組織的5公里考核中,原本身體素質靠後的庄俊偉第一次攀升到連隊中等行列。

從操場到戰場、從達標到實戰——隨著實戰化訓練的不斷推進,體能訓練被納入實戰化的視野,官兵體能素質的培養就有了更為清晰的路徑規劃。

「以前掐秒錶,現在掐脈搏!」某旅軍體教員宋哲介紹,過去組織體能訓練,他們都是一味掐秒錶、看速度,現在他們將科學理念引入體能訓練,不但做足喚醒細胞和肌體恢復工作,還根據每名官兵的實際建立訓練檔案,有效促進了訓練質效的提高。

在某連訓練場上,官兵們享受著科學組訓帶來的「紅利」。

一陣短跑訓練過後,戰士們氣喘吁吁地坐在地上。副連長趙瑞祥馬上召喚大家進行恢復訓練,雙人拉肩、結對背腰、提拉抖腰……一套放鬆活動下來,大家頓感輕鬆不少。

「大運動量後,不及時做放鬆活動,體內就會形成乳酸沉積,幾天緩不過勁來,影響下一步訓練。」趙瑞祥對於科學組織體能訓練的方法已熟稔於心。

優勢劣勢一目了然,波峰波谷盡收眼底。記者看到,通過一份份《官兵體能數字檔案》生成的訓練成績走勢圖,大家「弱啥補啥,不吃『大鍋飯』,人人訓練有興趣,個個鍛煉有收穫。」

體能訓練效益的提高,不僅鼓舞著官兵訓練的積極性,也帶來了軍事訓練水平的全面提升。記者欣喜地看到,科學組織體能訓練的行為之變,正固化為全面落實的制度保證。

(張永利 郭曉航 海 洋 圖片攝影:王立軍、王樂意)

本文刊於2018年5月17日解放軍報

「軍營觀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解放軍報融媒體 的精彩文章:

提升戰場救護能力,怎樣做才是關鍵?
航天人自己的MV:我們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TAG:解放軍報融媒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