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民營火箭陸續上天,噱頭還是突破?

民營火箭陸續上天,噱頭還是突破?

文 | 顏璇

來源 | 智能相對論(ID:aixdlun)

近日,智能相對論(aixdlun)的一篇《中國民營火箭準備好了嗎》被虎嗅、鈦媒體、36kr、創業邦等創投媒體3相繼推薦,引發了網友熱議。文章中表示,民營火箭的賽程已經過半,中國民營航天也正是進入了衝刺階段。5月17日,零壹空間宣布,自主研發商業火箭「重慶兩江之星」發射成功,而在今年4月,星際榮耀也發射了名為「雙曲線一號S」的同類火箭,兩家企業爭相發射,標誌著民營火箭賽局下半場的哨聲被正式吹響,中國民營火箭的好戲這才正式拉開了帷幕。

好戲才剛剛開始,但探空和運載可是天壤之別

火箭發射用來做什麼,是近年來一直懸在中國民營火箭企業頭上的緊迫問題。在國內,目前有兩種火箭最為常見。

一為探空火箭,無論是兩個月前的「雙曲線一號S」還是今天發射的 「重慶兩江之星」都是其中的代表,此類探空火箭主要用於在近地空間進行探測和科學試驗,其優點是結構簡單、成本低廉、發射也比較方便,但是沒有載荷入軌的能力。

另一個則是運載火箭,是由多級火箭組成的航天運載工具。其主要用於將人造地球衛星、載人飛船、空間站、空間探測器等有效載荷送入預定軌道。

看起來,探空和運載都是「上天」,似乎沒有多大的區別,就好像汽車開上路,不管是物流車還是小轎車都是一腳油門一腳剎。而事實上,探空和運載的區別大得很。

探空火箭一般是結構簡單的無控火箭,其技術要求主要是保證飛行穩定,達到預定的探測高度和減少彈道頂點和落點的散布。

相比之下,運載火箭的結構會更加複雜,其組成部分有箭體、動力裝置系統和控制系統,這三大系統稱為運載火箭的主系統,此外,箭上還裝有遙測系統、外測系統和安全控制系統等。技術指標也比較多,包括運載能力、入軌精度、火箭對不同重量的有效載荷的適應能力和可靠性等等。

長久以來,中國民營火箭的企業一直試圖像 Space X一樣做屬於自己的火箭發動機,依託自主知識產權和規模化工廠量產運載火箭,以順應多層次的「太空運載」的市場需求。而據國泰民安的研報預測,到2020年,全球航天產業市場總額將達到4850億美元,中國市場包括運載火箭、衛星應用等將達到8000億元。從市場來看,最受企業追捧的應該是運載火箭。

「軍民融合」、資本加碼已為中國民營火箭準備好「引擎」

2015年,「軍民融合發展」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政府開始就商業航天立法廣泛徵求意見,中國商業航天的政策窗口正逐步開啟,我國民營火箭的發展也在這個時候步入了正軌。

截至2018年,我國已有60餘家初創企業入局,大部分處於A輪和A輪之前。 三年間,國內的民營企業不約而同地走上了自主研發的道路,三家主要火箭公司,星際榮耀搶先發射了一枚探空火箭,藍箭則在推進液氧甲烷大型發動機的各項試驗,並建設自有火箭智造基地,零壹空間也開始向「一年發射3枚」的目標前進。

民營火箭成長勢頭喜人,對於資本來說,想要在太空領域裡捕捉到一隻獨角獸,現在是最好的入場時機。

1、政策逐漸放開,並鼓勵民營火箭發展,成了一注強心劑

我們現在正處於原有以政府、軍方為主導的體系與商用新體系的交叉口,在軍民融合的政策指導下,國家正在大力倡導發展商業航天,鼓勵民間資本參與航天科研生產,有關領導也在組織編寫我們的第一部「商業航天法」。目前,政府對商業航天的支持早就成為民營火箭企業積极參与航天領域的一大推動力。

零壹正在規劃的火箭工廠就獲得了重慶地方政府的扶持,此次首枚民營自主研發商業火箭更是冠上了「重慶兩江之星」的名號。藍箭也獲得了浙江省湖州市提供的超過2億元的軍民融合專項綜合投資。

2、資本不斷加碼,中國民營火箭企業計劃落地上了快車道

政策逐漸放開,資本也看到了商業航天巨大的潛力,不斷加碼押注,為中國民營火箭企業的發展助力。

翎客航天較早前就已經獲得了馮侖等投資的幾千萬融資,「零壹空間」也於近期獲得了春曉資本領投,聯想之星、哈工大機器人集團聯合投資的逾千萬元天使輪融資。藍箭航天已經累計獲得各類投資超過5億元。

可以看到,資本的強力注入讓中國民營企業計划走上了快車道,當越來越多的資本開始進入,這個行業必將引來周期更長、基金盤子也更大的國有資本,最後幫助整個行業贏得更多的政策紅利。

前去古人的飛天夢,全無經驗可借鑒,技術成了最可靠的「定心丸」

目前,國內的航天市場還相對封閉,大家都比較缺乏商業火箭的研發、推廣經驗。前無古人,後有來者,面對這種情況,核心技術就成了最可靠的「定心丸」。

1、核心技術,到底什麼是我有你沒有的

曾有民營企業家表示,對於火箭市場,希望政府後續會有更大力度的政策出台,比如「國家隊」的一些成熟技術能否通過市場機制進行轉讓等。

獲得「國家隊」的成熟技術固然是商業火箭快速發展的捷徑之一。但為了獲得某項技術,企業付出的成本必不會少,且這項技術本質上還是屬於第三方產品,民營企業不具有專利授權,其在市場上的核心競爭力必然不足。

增強企業的市場核心競爭力,關鍵還要靠企業自主研發的核心技術。而在火箭研發行業中,處於「鄙視鏈」頂端的技術就是低溫液體發動機,目前,在全世界範圍內,也只有寥寥幾家商業企業掌握了這項技術,SpaceX的Raptor(猛禽)、藍色起源的BE-4均採用液氧甲烷發動機。

在我國,藍箭航天也已經完成了大推力液氧甲烷火箭發動機的研究工作。而據公開資料,另一家火箭公司星際榮耀也開始加碼液體發動機研製工作,未來說不定會成為國內第二家掌握這個技術的公司。

2、技術的應用方向,到底對不對

獵鷹重型火箭在今年2月的成功發射,讓馬斯克迎來了人生中又一個光輝時刻。馬斯克的航天輝煌從2012肇始。

2012年10月,SpaceX的「獵鷹」-9火箭將貨物送到國際空間站,開啟了私營航天的新時代。

2015年,12月21日20:33(北京時間今天上午9:33)在佛羅里達州卡納維拉爾角發射Falcon 9火箭。該火箭已經成功發射並且一級火箭已經成功回收。創造了人類太空史的第一。

2016年7月18日,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成功用獵鷹9號火箭將一艘貨運龍飛船送上太空。

2017年3月30日,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30日在太空史上首次利用回收的「二手」火箭發射衛星。

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總裁格溫·肖特維爾曾暢談國SpaceX的未來願景,並預測SpaceX將在2100 或2200年主宰太陽系。她預測道,到2100年或2200年,SpaceX公司將成為「太陽系中最受歡迎的空中運輸公司。」她還補充說,「如果能夠在銀河系中運輸,那就更好了。」

Space X的野心可見一斑,其技術應用方向也給國內企業帶來了不小的啟示。國外還有許多的民營火箭公司,卻很難取得跟Space X同樣的榮耀。至於為什麼,讀者們或許可以從其技術服務上來找到端倪。

亞馬遜公司創始人傑夫·貝佐斯也擁有自己的航天公司,名為「藍色起源」(Blue Origin),成立於2000年,經過多年的飛行測試,貝佐斯將其旗艦版航天器的應用方向定位為載客運行。雖然這家公司得到了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資助,但就發展情況而言,目前還遠不如Space X。

還有個叫詹姆斯·卡馬克的人,成立了犰狳航空航天公司,但這家公司僅致力於提供亞軌道的商業太空旅行服務。還有一家XCOR航空航天公司,其業務也大同小異,與此類似的還有航天公司「追星者」。

不是火箭載人不可靠,而是運載這件事,總不能一口吃成個胖子。

結論:

即便面臨如此巨大的市場,中國民營火箭的投資項目依舊不太集中。第一個原因很簡單,不管民營火箭的具體業務細分是什麼,它終究是2B的模式,2B企業的弱點在於公司成長需要的周期太長,現在發射的兩枚火箭,或多或少帶有些試驗性質,而具備真正意義上商業價值的運載火箭還沒有在民營航天中出現;第二個原因是,火箭行業的商業邏輯簡單,但技術門檻高,從某種程度上不容易看明白,存在炒概念,商業表現複雜等問題。因此,民營航天業若想要長久發展,就必須沉下心來,發掘自身潛能,看清周期問題,而不能急於求成,走造概念的死胡同。

智能相對論(微信id:aixdlun):深挖人工智慧這口井,評出鹹淡,講出黑白,道出深淺。重點關注領域:AI+醫療、機器人、智能駕駛、AI+硬體、物聯網、AI+金融、AI+安全、AR/VR、開發者以及背後的晶元、演算法、人機交互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智能相對論 的精彩文章:

裁掉傑森伯恩,招攬人工智慧,AI間諜厲害在哪?
AI啊AI,誰是世上最美的人?

TAG:智能相對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