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鬥彩瓷器中的「貴」族

鬥彩瓷器中的「貴」族

鬥彩

鬥彩又稱逗彩,中國傳統制瓷工藝的珍品。創燒於明朝宣德年間,明成化時期的鬥彩最受推崇,是釉下彩(青花)與釉上彩相結合的一種裝飾品種。

鬥彩是預先在高溫(1300°C)下燒成的釉下青花瓷器上,用礦物顏料進行二次施彩,填補青花圖案留下的空白和塗染青花輪廓線內的空間,然後再次入小窯經過低溫(800°C)烘烤而成。鬥彩以其絢麗多彩的色調,沉穩老辣的色彩,形成了一種符合明人審美情趣的裝飾風格。

工藝

從西藏日喀則薩迦寺收藏的大明宣德年制款鬥彩鴛鴦蓮荷紋碗和1988年11月景德鎮明御用窯廠遺址出土的鬥彩鴛鴦蓮荷紋盤,可窺一斑。台灣故宮博物院收藏品中亦有相同於景德鎮御窯廠出土的成化鴛鴦蓮荷紋盤,它們的裝飾題材、構圖設色、描繪技法與宣德器如出一轍,只是彩色較宣德薄勻鮮亮,畫面效果稍稍不及宣器生動自然,略顯拘謹。顯然,聲名赫赫的成化鬥彩是在宣德鬥彩成就基礎上發揚光大的。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成化鬥彩在胎質、色釉、裝飾、工藝技法、品種諸多方面都高出宣窯。

成化鬥彩雞缸杯

成化鬥彩雞缸杯

底款

【鬥彩雞缸杯】

鬥彩雞缸杯,明成化,高3.4cm,口徑8.3cm,足徑4.3cm。

杯敞口微撇,口下漸斂,平底,卧足。杯體小巧,輪廓線柔韌,直中隱曲,曲中顯直,呈現出端莊婉麗、清雅雋秀的風韻。杯外壁飾子母雞兩群,間以湖石、月季與幽蘭,一派初春景象。足底邊一周無釉。底心青花雙方欄內楷書「大明成化年制」雙行六字款。

此雞缸杯以新穎的造型、清新可人的裝飾、精緻的工藝而歷受讚賞,堪稱明成化鬥彩器之典型。其胎質潔白細膩,薄輕透體,白釉柔和瑩潤,表裡如一。杯壁飾圖與型體相配,疏朗而渾然有致。畫面設色有釉下青花及釉上鮮紅、葉綠、水綠、鵝黃、薑黃、黑等彩,運用了填彩、覆彩、染彩、點彩等技法,以青花勾線並平染湖石,以鮮紅覆花朵,水綠覆葉片,鵝黃、薑黃填塗小雞,又以紅彩點雞冠和羽翅,綠彩染坡地。施彩於濃淡之間,素雅、鮮麗兼而有之,收五代畫師黃荃花鳥畫的敷色之妙。整個畫面神采奕奕,盡寫生之趣。

此杯是明成化朝景德鎮御窯廠燒制的宮廷用器,明清文獻多有所載,頗為名貴。明萬曆年間《神宗實錄》載「神宗時尚食,御前有成化彩雞缸杯一雙,值錢十萬」,由於雞缸杯的名貴,引來仿製不息。清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各代無不仿燒。康熙時仿品最佳,從造型到紋樣都貼近原作,鑒別時須從造型、胎釉、色彩及款識上仔細品察。

說到鬥彩不得不說雞缸杯,因為拍了兩個多億,和鬼谷子下山元青花大罐差不多。不過從單位體積的價格上來說,雞缸杯顯然比鬼谷子下山貴得多。當然這一點也不奇怪。元青花的認識只是近幾十年的事,歷史上,彷彿就沒有存在過。雞缸杯則不同,從它誕生的那一刻起,就是明星(明代就已有值錢十萬的記載),而且聲名從未過氣,並與日俱增,數百年來,獨領風騷。歷史上幾乎沒有哪一件瓷器能夠和他相提並論。所以稍有一點陶瓷史知識,就不會特別驚訝於這樣的價格,億元沒有什麼奇怪,只是億前面是幾的問題。

雞缸杯之所以名震古今,首先當然是做得好,好到什麼程度?簡單的做個比較,元代在景德鎮設立浮梁瓷局,景德鎮制瓷工藝的發展進入快車道,到明代,徹底結束了宋以來陶瓷產業百花齊放的局面,變成了一枝獨秀,獨步天下。就工藝而論,同一時期,歐洲陶瓷還基本停留在陶的階段,處於小學水平,景德鎮之外的其他窯口算是中學水平,不過到明末基本上都輟學了。但景德鎮不但進入大學,還在不斷深造。這就是大致的狀態。回到雞缸杯,我們大概可以了解他在自己所處年代於全世界的地位。

鬥彩嬰戲圖杯

底款

【鬥彩嬰戲圖杯】

鬥彩嬰戲圖杯,高4.8cm,口徑6cm,足徑2.7cm。

杯深式,直口微敞,腹下漸收,圈足。杯里口繪青花線紋一條,外部通景繪嬰戲圖:天空彩雲飄浮,一童雙手持線放風箏,另一童觀看,作歡舞狀,其餘三童持花為戲,空地輔以葵樹、芭蕉、桂石、花草等紋飾。除青花外,還填以紅、綠、赭三彩,足內雙欄中青花楷書「大明成化年制」六字款。

鬥彩初創於明宣德年間,是一種以釉下青花勾線,再以釉上彩繪填彩的方法。鬥彩工藝至成化年間趨於成熟,燒制的鬥彩瓷也最為精美,因使用的是國產平等青料,具有呈色穩定、色澤淡雅的特點,再加艷麗的釉上色彩,使其形成主次分明、交相輝映的藝術格調。《博物要覽》云:「若宣窯五彩,深厚堆垛,成窯用色淺深,頗有畫意。」成化官窯製品常見高足杯、酒杯、盤、碗、罐等小型器物,造型玲瓏奇秀,胎體細潤,彩料精純,繪畫淡雅幽婉。此件鬥彩嬰戲圖杯即其中的代表作之一。此杯造型輕盈秀雅,胎體潔白細膩,所繪嬰戲紋飾為成化器中少見的題材,愈益珍貴。明嘉靖年間有此件器物的仿品。

具體到器物本身,雞缸杯給人的強烈印象主要有三個方面:

一是雞缸杯做得很薄,胎體潔白,迎光可透。到現在我們經常還能夠看到這一幕:有人拿一個杯子,對著光,看到杯體透光,然後感嘆:這麼薄,這麼透,真好啊!就是說,對於現代人而言,這樣的瓷器都並非我們尋常可以見到,可以使用。而這件器物是出現在五百多年前的明代。我們不難想像古人第一次見到這樣器物時回發出怎樣的驚嘆。可以說,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燒造出這麼薄、這麼透、這麼白、這麼堅硬的瓷器!而且在成化之後到清初的一兩百年間,全世界都生產不是這樣水平的瓷器。

二是畫得很好看,繪畫生動,色彩豐富而艷麗,但又不是大紅大綠的強烈,而是深具文人意趣的清雅。雞缸杯這麼精巧的器物,在繪畫風格上卻完全不是工細一路,這很有些奇怪。因為同時代一些大很多的蓋罐之類,都還是偏向於老實的風格。認真的以青花勾線,細緻的在線內填彩,雖然沒有像清三代那樣不敢越雷池一步的拘緊,卻也沒有寫意的意願。因為對於匠人而言,細緻的描摹還有跡可尋,畫風神彩的追求就非能力所及。雞缸杯的畫風卻寫意,雖然後世對這種畫風多有推崇,認為生動自然,但相較寫意的繪畫而言,實在難以相提並論。所以雍正皇帝仿雞缸杯的製作,畫風上就一改前朝,穩健工細而不使神彩。乾隆皇帝就走得更遠,形制內容都大異其趣,不過乾隆皇帝的品味比起它的父親,就實在不敢恭維。

第三就是鬥彩這種裝飾方法,第一次清晰地展現在世人面前。說起鬥彩,稍有古代陶瓷知識的人都很容易聯想到粉彩、五彩、琺琅彩之類,陶瓷史類的書籍上也會把鬥彩單列一章。但我們首先要說的是,鬥彩不是一種彩,而是一種裝飾手法。我們先看看鬥彩的製作過程:先在做好的素胚上用青花料勾畫輪廓線,類似於繪畫中的白描 ,然後施釉高溫成瓷。這個時候,我們看到的是一件只有線描的青花瓷。如果不進行下一道工序,那也能算一件完成的器物,歷史上也的確有這樣的器物流傳,被稱為漏彩。然後,在燒成的青花瓷上,用各種顏色的彩料再進行彩繪,比如雞冠是紅的,就是青花勾勒的雞冠輪廓內填上紅色料。彩繪完成後,再入窯燒制。當然,這一次彩繪與青花有本質的區別,它是低溫的色料,燒成的溫度遠低於青花。第二次燒制完成後,一件鬥彩的瓷器就此誕生。這裡我們可以看出,鬥彩是釉下青花勾線釉上線內填彩的一種裝飾手法,釉上填什麼彩,並沒有明確的界定,實際上,可以填五彩,粉彩,琺琅彩或新彩,所以它自己並不是某種特殊的彩料。鬥彩的聞名,在於它是人類第一次在陶瓷上如此純熟的運用這麼多種色彩。可以說是彩繪瓷歷史上的第一次集大成。當然,他也是陶瓷工藝上的集大成:鬥彩首先要燒青花,彼時青花瓷已然風靡世界,青花與釉上彩繪的結合,又大大延伸了陶瓷藝術的可能性。

能燒造出這樣的瓷器,取決於材料、成型工藝、繪畫、燒制技術等多個方面。而我們越是了解製作的工藝與技術,恐怕就會發出越多的驚嘆。

先說材料:中國古代制瓷長期以來一直使用單一的制瓷原料,瓷石。單一材料的缺點就是對材料本身的依賴度很大,沒有好的瓷石,就不可能燒出好的瓷器。景德鎮早期的情況也是如此,直到發現了著名的「高嶺土」,才使得這種境況得以改觀。人們發現高嶺土後,把高嶺土與瓷石原料進行配比,就可以很好的提升陶瓷的品質。這就是陶瓷歷史上著名二元配方。雖然二元配方的最早出現時間仍存爭議,但一般認為出現在元代,所以到成化時期,材料的掌握和運用已經有了豐富的經驗,才能燒造成出雞缸杯這樣的名器。

再看成型的工藝。早期的瓷器成型,杯碗之類,基本上都是拉胚,後來出現了修胚(也叫利胚)這道工序,是利用利胚刀對拉好的胚進行精修的過程。雞缸杯這樣精巧的器形,沒有利胚這道工序,想要實現是難以相像的。比如它的口沿,微微的向外一撇,不露聲色卻細膩動人;圈足採用的是卧足的樣式,就是足不外露,放在那裡,看不到有足。這都需要利胚工藝才比較容易完成。

由此,我們完全可以看出,為什麼雞缸杯能夠如此聞名,並由之產生了諸多的傳奇和故事。因為成化鬥彩雞缸杯在它誕生的那個年代,不但代表了世界制瓷領域的最高水平,把其他地域遠遠的甩在後面,而且在整個人類的陶瓷工藝史上,都是一座令人景仰的高峰!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歡迎分享到朋友圈

評論功能現已開啟,我們接受一切形式的吐槽和讚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收藏第一時間 的精彩文章:

梅瓶鑒賞和明永樂瓷器鑒定方法
成化 紅釉暗刻龍紋碗

TAG:收藏第一時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