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要打敗矽谷的競爭者?培養你的全球勝任力

要打敗矽谷的競爭者?培養你的全球勝任力

2015年8月11日,谷歌聯合創始人兼CEO拉里·佩奇宣布進行公司重組,他將與谷歌的另一位聯合創始人謝爾·蓋布林創辦一家新的控股公司Alphabet,兩人分別出任CEO與總裁,這家新公司將控股谷歌。而過去在谷歌擔任Android總裁一職的印度裔高管桑達爾·皮查,將出任谷歌的新任CEO。

不僅是谷歌,全球科技巨頭微軟公司的CEO薩蒂亞·納德拉,以及全球最大的電信運營商沃達豐集團CEO阿倫·薩林也是印度裔人士。印度裔的高管正在對美國,甚至是全球科技行業帶來越來越深刻的影響。

根據派思諮詢在2015年統計的美國500強企業CEO國籍情況,其中有75家企業的CEO為外籍或外裔身份,人數最多的為印度裔(籍),佔據了10個名額,超過了英國裔(籍)、加拿大裔(籍)以及澳大利亞裔(籍)。而早在2005年發布的一份研究報告就顯示,矽谷三分之一的工程師是印度裔,高科技公司里7%的CEO也都來自印度,中高層管理者中印度人的比例更高。

這不禁讓人思考,為什麼印度能夠生產出這麼多的高級副總裁,甚至是CEO,從而掌握這些全球企業的話語權與影響力?

答案其實並不難尋找:全球化教育與全球勝任力人才。

我們必須看到,全球交往的方式已經發生深刻地變化:在過去科技不發達的時代,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因為地理的分隔,難以形成更加緊密的聯繫。但在互聯網時代,地區與地區、人與人、企業與企業之間的相互依存程度變得全所未有地的密切,正因如此,企業對於能夠適應全球化發展、跨文化交流的人才表現出了空前饑渴。

新航道國際教育集團董事長兼CEO胡敏教授在2018向日葵國際教育高峰論壇上表示,當科技進步與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更多個體擁有機會進行了全球化學習、工作,並能夠輕易與遙遠空間的人進行交往與合作後,人才的競爭也將變得不再局限於一時一地。

在傳統的思考範疇中,我們往往認為,本國的孩子走出國外才是一種全球化的表現,培養全球化能力是為了融入其它國家的主流文化、一流企業。但不可否認的是,中國正在變得日益國際化,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以及中國的企業同樣正在吸引全球的人才。

美國《福布斯》雜誌在2018年3月的一篇報道稱,中國日益成為吸引全球人才的中心,中國政府不斷推出利好政策,吸引外籍人才到中國發展。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中國留學生選擇一畢業就回國。

彭博社在其報道中引用美國獵頭公司斯賓塞·斯圖爾特的技術業務負責人肯·齊的話稱,越來越多的人才在轉移,因為中國在創新領域的發展勢頭非常強勁,「這只是個開始。」

事實上這就意味著,我們的孩子在未來不僅僅在國際上會遇到全球化的競爭者,在國內的競爭環境也不再是像過去一樣,與擁有相似教育背景的求職者競爭,相反他們同樣也要與來自全球各地的人才進行競爭。

新航道家庭教育研究院曾用三年多的時間進行了多項調研,整理出9個類別共300多個家庭教育的問題並發現,學生的「全球勝任力」這項素質正在被全球各地的學校、企業日益強調。

2017年12月12日,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在美國哈佛大學正式發布PISA2018「全球勝任力」(Global Competence)評估框架,這次發布的內容,在2016年的基礎上有了新的發展,並對全球勝任力給出官方定義:全球勝任力是指對地區、全球和跨文化議題的分析能力,對他人的看法和世界觀的理解和欣賞能力,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進行開放、得體和有效的互動的能力,以及為集體福祉和可持續發展採取行動的能力。

很多人將印度裔高管成功的原因歸結於其母語作為英語的便利性,這其實是非常偏頗的觀點。印度高管語言雖然有一定的優勢,但相比起排在後面的英國、加拿大和澳大利亞的求職者,印度求職者的英語優勢並不明顯。

本質而言,他們更大的優勢在於印度人對全球文化的包容性和全球文化的適應性更強。

與外界印象不同,印度人相比全球很多的國家的人,他們其實生活在一個更加包容和開放的環境。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谷賢林教授在2018向日葵國際教育高峰論壇上稱,作為一個多密度、多宗教的國家,印度的孩子一出生就需要與各種宗教打交道,如何與這麼多宗教與信仰不同宗教的人共存,最重要的素質就是包容,如果一切以自我為中心必然無法解決平日所面對的許多問題。

「你必須適應新的地方,不管到哪兒,都得儘快建立一個圈子。」聯合利華公司前任印度裔CEO文迪·邦加的這句話解釋了印度人是如何融入美國主流社會的。

世界頂級獵頭公司之一的Korn Ferry北京公司總經理劉家良曾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印度高管非常注重辦公室以外的社交活動。印度高管們對有助於提升自己職業生涯的「非正式場合」的活動,如陪老闆喝咖啡、吃飯等方面都會處處留心。與此同時,印度高管他們更熱衷於表現自己的觀點,同時也更善於接納不同意見的人,這都是跨國企業CEO所需要的特質。

事實上,擁有全球化思考能力與全球勝任力這項素質已經不僅僅像過去一樣,是求職者的必備素養。如今,對於求學者而言,它也變得更加重要。

哈佛大學前本科招生委員會高級招生官Sally在2018向日葵國際教育論壇上透露了這樣的一組數據:曾經有一年,報名哈佛大學的34000名學生中,有超過14000人,其CR閱讀是超過了700分,17000名的數學是超過了700分,15000人寫作超過了700分,然後還有3800名學生是他們各自班上的第一名。最終,僅有2000名學生獲得了該年哈佛大學的錄取通知書。

Sally表示,在考試成績上表現出色的學生太多了,因此考試成績越來越被認為只是評判學生的一項非常底層的標準,最終一個學生是否能夠被哈佛錄取,關鍵是要看學生是否有脫穎而出的能力,學校並不想要只會考試的學生。

如何培養出擁有自身特質的優秀學生,Sally強調的第一個學習方法就是包容性學習。在她看來,所有的學生不是作為獨立的或者割裂的個體在學習,只有不斷地與他人在學習中交流、碰撞,才能鍛鍊出學生批判性思維、解決問題的能力、研究的能力,實際上這已經是全球教育行業的一個大的趨勢。

第二點是跨學科的學習,比如學習關於鳥類知識的時候,學生不應該僅僅學習鳥類的身體結構,還需要學習很多其他的跨學科知識,讓學生更加全面發展。這就意味著學生需要更加廣泛地去接觸不同的文化、多元的觀點,相互融合、理解併產生自我的新發現。

不難看出,Sally的這兩個學習方法論背後的根源,都指向了「全球勝任力」這項素質的培養。真正具備閃光特質的學生,在未來一定是能夠學習如何與他們協作、共贏,同時在對不同的文化、思考方式進行理解和消化,並形成新的、獨一無二的認知、理解力。這也是在全球化大背景下,人才能夠脫穎而出的必要素質。

毫無疑問,在新時代背景下,如何培養孩子成長為具有健全人格、善於創新思考的國際化人才,已經成為越來越多中國家庭的重要議題。歸根到底,對於全球勝任力的培養,不僅僅需要孩子自身的努力。正如胡敏教授所言,作為父母,在他們需要的時候,不但能給予愛與關懷,還可以帶給基於全球的視野和格局,陪伴他們成長為具有全球勝任力的中國青少年。

事實上,也只有通過學生自己、家庭、社會和企業幾方共同的努力,我們的孩子才能夠日益具備全球勝任力的這項素質,並成為國際化的人才。他們不僅能夠在國際上應對不同的挑戰,同時這也是未來人工智慧時代來臨,大量基礎性工作被機器人替換後,作為一個優秀人才永遠無法被取代的基本素質和硬實力。(作者:墨白)

轉載自:中華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李大嘴說科技 的精彩文章:

中興通訊:持續加大核心晶元等產品研發投入,致力成為5G先鋒
《瞭望》周刊:警惕新能源車產能過剩風險

TAG:李大嘴說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