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子之星——底騫
底騫,男,四川成都人,哈佛大學環境健康專業在讀博士生(5年級)。主要研究方向是利用遙感和地理信息系統手段預測和模擬空氣污染,並且評估空氣污染的健康危害。先後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美國醫學會雜誌》等核心期刊發表第一作者論文5篇,與他人合作發表論文30篇。2017年國家優秀自費留學生獎學金特別優秀獎獲得者。
底騫獲獎後,應邀與大家分享了他在哈佛大學做空氣污染研究的初衷與體會,已於近期在中國駐紐約總領館的微信公眾號刊登。本期內容聚焦於他在哈佛大學的學習和研究體會,希望引起莘莘學子更多共鳴。
我本科在北京大學學習地球與空間科學,專業是遙感和地理信息系統,後來到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讀了地理學的碩士。現在哈佛大學攻讀環境健康專業博士學位。很多人問我,為什麼選擇從地球科學轉到公共衛生領域?公共衛生和地球科學有什麼關係嗎?
當時做出這一決定有多方面的原因。首先,我發現自己所學和所擅長的不相符。地理信息系統專業做到高級階段需要紮實的計算機編程,以及資料庫和計算機可視化方面的經驗。我早在大二的時候就發現自己缺乏寫出優秀代碼的能力。雖然經過艱苦訓練,也能讓程序順利運行,但這絕對不是我的長項。其次,我發現學科的交叉融合是未來學術發展的主要趨勢,學科交叉領域是研究人員可以大展身手的地方。以遙感和地理信息系統為例,其真正應用是在本學科之外,例如它和環境、公共衛生的結合處。公共衛生領域的許多基礎數據涉及遙感,但這一領域的學者多缺乏遙感專業背景,而我的碩士專業正是遙感和地理信息系統,可以在公共衛生領域大有用武之地。最重要的是,我想做一些和人本身息息相關的研究。健康就和人息息相關。我在心底認同健康和公共衛生專業對於國家和社會,以及實現自身價值的意義。
這些思考一方面具有價值理性,一方面具有工具理性。價值理性讓我無比認同當時換專業的選擇,這成為我日後在哈佛克服困難的動力。記得大一時《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上,老師講過:個人的擇業要把興趣、社會需要、特長結合起來。我覺得如果學弟學妹們在面臨專業抉擇的時候,不妨也想想自己到底喜歡什麼擅長什麼,不喜歡什麼和不擅長什麼。這些問題答案所指向的地方,就是可以為之努力的目標。
哈佛的學習任務繁重,每門課的閱讀量很大,而且課後作業都要寫幾十頁。有個細節我至今記憶猶新:我到哈佛的第一個月,在學院的健身房裡看到很多外國學生在跑步機上一邊做有氧運動,一邊複習筆記。當時我對此非常不屑,覺得他們有些裝模作樣,何必在健身房裝出一付認真學習的樣子。後來,我記得第一個學期的考試周,3天我總共睡了10小時,吃了兩頓熱飯,經歷了4場考試和課程報告。最後,為了應付一門考試,我真的也在跑步機上複習講義——當初自己對哈佛學生在跑步機上看講義不屑一顧,沒想到最終成為其中一員。
但是,後來我慢慢發現周圍真正的學術牛人反而過得悠閑自在,平時健身鍛煉,周末郊遊聚會一個不少。在快節奏的學習中,保持不忙,把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條,這才是一種真正的能力。很多時候,我們不斷忙碌不斷加班,其實到頭來只不過是給自己營造一種虛假的充實感和努力工作的錯覺。
我在哈佛研究的是環境健康,主要是用衛星遙感的方式來估計地表空氣污染的濃度,然後再結合人群健康跟蹤數據,估計低濃度空氣污染對人體的危害,進而為環境政策制定等提供依據。這個科研問題的難點和重點就是利用衛星遙感的方式來估計地表空氣污染濃度,因為涉及的數據量和計算量極為巨大,面臨一系列科學和工程方面的問題要解決。我剛進入博士項目的前一年半基本沒有發表論文。面對博士畢業要發表論文的壓力,我告訴自己要沉住氣,年輕人做事不要太著急。經過一年多的準備,終於完成了後續研究需要使用的基礎數據。後來大致計算了一下,為了準備這套數據,我一共處理了接近100TB的數據。正是有了這前期積累,我後來才能在世界頂級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
無論是學習、科研還是工作,萬事開頭難。尤其是年輕人初入一個領域,最開始肯定會有一個學習和積累的階段。在這個階段中,不僅要克服浮躁和急功近利的思想,而且要耐得住寂寞。我還記得2016年當國際頂尖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的審稿意見回來之後,我和合作者在聖誕平安夜,在空蕩蕩的科研大樓里,商量著下一步的修改意見。外面是萬家燈火,我甚至可以想像家家戶戶在聖誕樹旁其樂融融的景象。就在這樣的氛圍下,我和合作者解決了困擾我們一年的一個科研難題。
我大學時候特別喜歡參加師兄師姐介紹經驗的活動,也喜歡看關於學術大牛的介紹。但是後來發現,如果只是看別人的成功經驗而自己不行動是毫無意義的。甚至,自己心中會產生一種滿足感,活在自己已經和學術大牛同樣努力的幻覺中。執行力才是關鍵。沒有執行力,再多的經驗分享和故事講述都是空談。如果各位讀者看完本文有一點點觸動的話,請從現在開始付諸行動,把心底的觸動變為現實。
轉載請註明:
中國駐紐約總領館
載
轉
TAG:中國駐紐約總領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