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女孩抱怨男朋友旅遊訂100塊特價房,誰錯了?

女孩抱怨男朋友旅遊訂100塊特價房,誰錯了?

年輕小情侶出去旅遊,到底應該住多少錢的酒店合適?這兩天的一個網路熱帖,為這個問題吵出了100多頁。

發帖的樓主是個大四女生,本來要和男友去西安旅遊,挺開心的事兒,卻在訂酒店的問題上發生了分歧。

拿這當個純粹的感情問題來看,雙方都有一眼就能看出來的槽點。

男生沒徵求女生意見就擅自做決定,女生一吵架就輕易提分手也是感情中的大忌,網友很自然地對雙方各打了五十大板。

但是歸根到底在這個該花多少錢的問題上,大家的矛盾卻無法統一。

當事人女生解釋了,兩人平時約會就是普通看電影吃飯的開銷,並不大手大腳,兩人的家庭條件也不差。但就是這次在旅遊住酒店的問題上產生了分歧。

秉持著「你知道我們一向是勸分不勸合」原則(誤)的網友,有的表示很能理解女生這種「旅遊就要住好點兒」的心理。

俗話說「窮家富路」,旅遊本來就很費體力,想住得舒服點沒啥問題,何況想要房間有個窗戶也不過分。

有男生也說,自己一個人的時候住得隨便點沒啥,但照顧到女朋友就會捨得多花點錢——出於安全和隱私的考慮,話糙理不糙。

而且在「誰想花更多的錢」這件事上,並不是說一定都是女生愛享受、男生多摳門。

回帖中就有男生感嘆,自己訂的酒店其實價格還好,但女朋友也會覺得不妥。有的女生覺得貴的時候,還會給男朋友補貼。

也有男網友吐槽,以前出門旅遊的時候自己訂貴的酒店、想吃點好的,結果女友死活一直嫌貴。

總之,情侶(或者任何結伴出行的人)在旅遊時對住宿條件等各種物質條件存在分歧,是很正常的。當事人女生希望能在負擔得起的範圍內住得好一點,也沒啥問題。

但另一邊,也有很多網友表示體諒當事人男生的做法。

畢竟,兩人還只是沒畢業的大學生,按常理來說都還是在花著父母的錢。男生武斷做主固然不夠尊重女生,但是他想節省一點的心理,也沒有什麼錯。

有很多網友也提到了,這一代年輕人受到了同一個教育理念的不同影響,比如「女兒要富養」這句話,被無數有條件的家庭奉為真理。

因此很多時候,同為大學生的男孩女孩,對花錢消費的概念不太一樣。

或者拋開性別因素來說吧,沒被富養、或沒覺得自己該被富養的那些年輕人,上大學後往往會開始變得特別「會過日子」,因為他們想盡量減少自己對父母的依賴;

那些還沒有想脫離父母經濟支持的年輕人,則在這方面不會想那麼多,以前開銷是啥樣現在還啥樣。

特別是大四臨近畢業這個節骨眼上,年輕人會背負的經濟壓力可能更大。

有過來人網友講自己的經歷說,畢業那陣子既不想花爸媽的錢、自己偏偏又沒什麼錢,窮得啥都剩不下了,確實會讓人有種「能省則省」的心態。這樣一來,在旁觀者眼裡就會顯得很摳門。

如果這位男生是出於這個動機想節省一點,那也是可以理解的。

關於錢的話題爭論這麼多,歸根結底這些矛盾是很直觀地反映出,兩個人在消費習慣上的分歧。

拋開跟男女朋友交往時做得欠妥的地方,雙方的堅持其實都沒什麼錯。

很多拉架的網友都說,你們這問題根本上就是消費觀合不來——一個習慣住四星級,一個覺得住100塊一晚就夠了,而且在自己的價值觀里都沒什麼不對的。那外人也沒法再調解什麼了。

不少網友也有感而發,感慨自己經歷過的跟伴侶消費觀不合的事情。

比如有的男網友覺得老婆花錢太大方了,吃一頓下午茶的錢夠自己活一天。

但老婆一是賺得更多,二是人家覺得賺錢就是用來花的,享受至上。那這樣的情況也沒什麼好說的,畢竟還都是人家掏的錢。

也有的網友說,雖然跟伴侶在該在哪兒多花錢的問題有很多分歧,比如出去玩要住多好的酒店,看演唱會要買多貴的票……

但是只要兩個人認為這些都是小事,可以好好解決,不會真的發生摩擦和爭執就好。

不過,現在一個很有趣的現象是,我們越來越沒法在「錢」引起的小摩擦上達成共識了。

特別是這一代年輕人,會發現自己在分析人際交往中有什麼問題時,最後往往得到一個看似無解的結論:

雙方消費觀不一樣,沒法整啊。

大概意思指的是,對於該在什麼地方花錢,花多少錢,怎麼控制收支比例這些問題上,觀念和習慣都不一樣,甚至無法調和。

特別是對於現在的年輕人來說,他們在一個消費選擇較為多元的時代長大,耳濡目染了各種不同的消費習慣,也讓這些習慣在自己身上培養起來。

儘管大家嘴上都嚷嚷著自己很窮,但仔細一看,大家對該怎麼花錢的態度千差萬別,各有各的窮法。

有的人管自己的錢,純看心情。

他們花錢,從來就沒個一以貫之的原則,總是容易在心情鬱悶、需要宣洩的時候突然揮金如土。

在購物車裡放了半年的包,買;在心愿單里進進出出的遊戲,買;出手那個闊綽勁兒,彷彿心情不好的時候不是數學變差了不認識價錢了,就是直接瞎了。

但是一等到冷靜下來或者月底還款的時候,他們就會恨不得一頭撞死,懷疑自己輸入支付密碼的時候是不是被魔鬼附體了。

其前後變臉反差之大,堪稱反向王境澤。

還有一種人,花錢也經常花得肉疼,但和王境澤最大的區別是從不後悔。

這些人,平時跟個勤奮耕耘的老農民似的,看見啥都「種草」。雖然財力不足以支撐他們想買就買,但他們總能用無數種理論勸自己買:

「只求(快樂)曾經擁有,不求(金錢)天長地久」

「錢放哪兒不一樣存銀行也是存,存衣櫃里也是存,存主機里也是存,存化妝台里也是存……」

「錢消失了嗎?沒有!它只是變成了遊戲/衣服/包包/口紅/球衣/手辦們陪伴我呀」

「就沖你這自制力,早晚都要買的啦,所以早點買最好……」

買著買著,就變成了傳說中的「隱形貧困人口」。

這些年輕人信奉的是「今朝有酒今朝醉」的及時行樂消費觀,但經濟條件又沒法讓自己做到毫無心理壓力,只好不斷用積極的心理暗示麻痹自己。

還有的人雖然花錢也大方,但頭腦很清楚地限定在特定的領域裡。

這種人原則性很強,只要是自己判斷出值得花錢的地方,就會毫不猶豫地獻上自己的錢包,甭管它是99一件的優衣庫漫威T恤,還是2000多的《塞爾達傳說》(劃掉)switch遊戲機。

根本的原則不同,就會導致人和人之間的很多分歧。

就比如出門旅遊這件事,有人堅持住宿至上,那麼他就算平時住1000塊一個月的次卧合租,可能旅遊時花800一晚也不會太心疼;

而有的人可能堅持玩得好才是真的好,酒店可以馬虎點,他們在景點門票上花的錢卻可能超乎你想像。

再比如年輕人覺得應該買點好東西孝敬爸媽的時候,出手也會很大方,哪怕事後自己褲腰帶勒緊點兒;父母特別捨得給孩子花錢、對自己卻很精打細算,也是一樣的道理。

關鍵還是人對什麼是值得花錢的判斷不同。

當然了,這種人在自己認為不值得花錢的地方也會相應變成一毛不拔的鐵公雞。比如上學時交班費這種事,如果覺得它沒意義,那麼富家子弟就連交出去五塊錢都會覺得肉疼。

還有一種人,越來越因為肉疼而強迫自己改變消費習慣。

他們有點類似之前流行的那個「隱形富豪人口」概念——看起來過得摳摳縮縮的,其實本人的經濟條件並沒有那麼差。

雖然他們的家庭條件還可以,自己的收入也過得去,但就是活得蜜汁摳門,身為80、90後,卻在花錢這件事上謹慎嚴格得像個50後。

奶茶能喝coco就不喝貢茶,T恤能穿99一件的優衣庫就不穿400多的阿迪達斯,出門能坐地鐵就不打車、能騎共享單車就不坐地鐵,手頭就算只有1000塊富裕的錢也要投進理財,一天幾毛錢的利息也是錢啊。

一回想,他們好像以前上學的時候也沒這麼拮据啊?聚餐照聚,唱K照唱,怎麼現在變得這麼精打細算?

可能只有真正步入社會被物價壓垮的人才知道,是什麼逼得人不得不在各個環節上剋扣自己的生活質量。

所以,消費習慣上各種各樣的客觀差異的確存在,而且差異可能十分大。

這也導致現在的社會話題出現爭論時,越來越多的鍋扣到了「消費觀」頭上。

比如下面這個來源於網路投稿的話題——

主人公自稱是在一線城市剛畢業月收入3500的水平,覺得女朋友每次約會都要先花15塊喝一杯加這料加那料的奶茶,自己接受不了。

事情的內容不一定是真的,但它挑起來的口水和背後的分歧,卻十分真實。

評論里的網友,幾乎沒人認同這個15塊錢奶茶都嫌貴的主人公,要麼驚嘆「這也算貴嗎」,要麼嘲笑「這麼摳就別談戀愛了」。

背後其實是兩種消費習慣差異:有人習慣了高物價生活中消費奶茶這種非生活必需品,有人不認為錢該花在這上面。

並且大家默契地達成了這樣一個共識:這點錢都嫌貴,那以後關於貴不貴的分歧肯定多了去了,兩個人肯定過不下去。

再比如這兩天一個讓網友吵翻天的地方社會新聞:

說成都一對年輕夫婦生孩子之後為減輕經濟壓力,男方開始戒煙,同時也聯合婆婆希望女方(月薪4000元)也不要再用2000多塊一套的化妝品,改用便宜的。

這種家長里短的事,有太多可以指摘的點了。但最引人注目的,還是那2000塊一套的護膚品到底有多重要。

有女網友直言,護膚品就是我的生活必需品,假設我老公讓我護膚品降級,那肯定不能接受。

然而也有網友認為,要根據實際經濟情況來決定該用什麼檔次的護膚品,沒必要經濟不闊綽也非要用貴婦級別的東西。

從種種分歧的焦點看來,在現在這個越來越以消費為中心的環境里,似乎關於「花錢」不可調和的矛盾成了人際交往、親密關係中難以忽視的重大因素。

可是,很多問題真的純粹就只是消費觀不合的問題嗎?

確實,怎麼花錢的態度能映射出一些更深入的想法,比如一個人在生活質量中更看重什麼,通過對金錢的規劃反映對生活的規劃,等等。

看似是對待錢的觀念不同,其實再深究,也是看問題角度、對待事情的優先順序不同。

這樣轉換思路後,會發現很多事情不是那麼不可調和的——畢竟世界上沒有兩個完全合拍的人,人和人如果是真誠地想相處,那就難免會把日子過得像砍價。

產生分歧的事上你砍掉一半,他拉回來50%,各有讓步,最後成交。

文章開頭那對情侶的矛盾,就有理智討論的網友指出,也許女生在提出反對意見的時候方式就有待商榷。

本來可以少一點極端的對立和情緒化的責怪,多一些有技巧有水平的溝通,好讓雙方都可以接受事情的結果。

好在發帖女生也是個很講道理的姑娘,聽了別人的建議之後能反省,自己確實一開始是奔著無理取鬧的方向去了,打算和男朋友再好好談談。

而現實中的很多雞毛蒜皮,往往遇不上講理的人。

特別是現在的風氣是,兩性關係中一旦涉及到錢的問題,就被大張旗鼓地引導到一個非常簡單粗暴的邏輯上:

花錢=對人好。我為自己花錢,才是對自己好。你不肯為我花錢花到我想要的那個數,那你就是對我不好。

一有事情,連基本的溝通和調和矛盾的嘗試都沒有,就直接甩來消費觀這口大鍋:這點錢你都不願意花,咱倆沒得聊了。

久而久之,好像一切人際問題的根源都變成了花錢花不到一塊兒去。

這似乎就本末倒置了——畢竟是人看待問題的基本方式決定了怎麼花錢,而不是怎麼花錢決定了一個人的本質。

知乎上有個關於「為什麼有剩女」的回答就曾被網友怒噴。答主不能接受相親第一次約會,對方女生就自顧自地選了家兩人800塊的餐廳,因此把剩女問題歸結為這些女生消費觀有問題。

這個不愉快的故事中,女生當然也有自己的問題:沒有充分考慮到對方的消費水平,只拿自己的標準自顧自行事。

一件事中明明到處透露著情商不足、慮事不周、過於自我等等問題,最後卻輕而易舉地下結論:消費觀有問題的人,就怎樣怎樣。落得一個充滿主觀偏見的結論。

可是「消費觀」仨字是做錯了什麼,要給做人本身的不成熟背鍋?

而且這口鍋說大就大,說小就小,完全取決於人主觀上願不願意彌合裂痕。

它看似是消費時代發展的洋氣產物,可也不應該成為過於自我的擋箭牌。

如果整天拿著冗雜的這個觀、那個觀去衡量他人,而忽視了最基本的溝通,只想著別人都來契合我,大概也對人和人之間的交往沒有任何好處,只能讓人變得越來越封閉而孤立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Vista看天下 的精彩文章:

日本宮崎,又見初戀の櫻花季…
Vista看天下新媒體部門需要你!

TAG:Vista看天下 |